第一编 哲学视野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第1节 语言哲学
第2节 语言哲学转向中的认知语言学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
第1节 认知语言学
第2节 认知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形式语言学
第3节 本书构成与脉络
第二编 认知体验:语言形式背后的理据
第三章 语言的体验观
第1节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
第2节 语言体验的基础
第3节 身体与概念体验
第4节 小结
第四章 语言的主观性
第1节 什么是语言的主观性
第2节 主观性的体现
第3节 主观性的因素
第4节 小结
第五章 认知识解
第1节 识解的维度
第2节 主观识解与客观识解
第3节 汉语、日语的识解倾向
第4节 中日文本的对照分析
第5节 小结
第六章 概念化与概念化的动态性
第1节 语言的概念化
第2节 概念化的动态性
第3节 概念化动态性的客观动因
第4节 概念化动态性的主观因素
第5节 小结
第七章 认知的范畴化
第1节 范畴化
第2节 范畴化理论对语义学的解释
第3节 提喻:种属概念的替代
第4节 换喻:相邻概念的互指
第5节 隐喻:概念跨域的映射
第6节 通感:概念跨域的平移
第7节 小结
第八章 隐喻:跨范畴的概念映射
第1节 隐喻研究:从修辞到认知
第2节 隐喻:人类思维意识的映现
第3节 隐喻历时研究:认知模式的延续与演变
第4节 隐喻:思维意识的文化地域性、时代性
第5节 小结
第三编 语言形式:语义概念的框架
第九章 概念框架与语义接受
第1节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启示
第2节 语言现象分析
第3节 框架引领注意、影响解释
第4节 语义概念的框架形成
第5节 小结
第十章 概念框定、换框与语义传达
第1节 语言的框架体验
第2节 概念结构的框架转换
第3节 小结
第十一章 概念框架与世界塑造
第1节 语言形式概念框架
第2节 认知框架的唤起与激活
第3节 框架效应
第4节 小结
第十二章 语言形式与话语和谐
第1节 主体意向性与和谐话语
第2节 中日语言转换与和谐顺应
第3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