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译者术语能力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证探索)/当代翻译学文库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2545
  • 作      者:
    作者:王少爽|责编:杨英//宋丽|总主编:黄忠廉//傅敬民//李瑞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术语是特定学科或领域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用于表征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被视为知识的基本单元。术语翻译是现代翻译工作的常态对象,关乎专业知识的跨语迁移和国际传播。译者术语能力指译者为解决翻译实践中出现的术语问题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系统,已成为现代译者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译者术语能力置于翻译能力研究框架之下,基于翻译学、术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不同级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术语能力表现特征,构建译者术语能力模型及术语翻译的工作模型,并就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能力培养提出教学建议。 本书主要面向高校外语及翻译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研究人员,亦可供对术语翻译感兴趣的翻译行业从业者及翻译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在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国际交流的顺利实现有赖于翻译,翻译活动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政治、文学等诸多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翻译的材料数量空前巨大,从而推动了翻译活动的产业化进程。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22年4月发布的《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含有语言服务业务的企业共423 547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达9656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全年总产值为554.48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11.1%。翻译是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一项主体业务,翻译的产业化需要大量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优秀人才提供支持。社会越来越认可翻译院系的正规培养是为市场输送可靠的职业翻译人才的*切合实际的途径(Gile,2009:1)。于是,高校成为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主要阵地。受这一社会需求的影响,当初的“译员培训”已升级为今天的“翻译教育”。2006年,我国三所高校获得***的批准,开始试办翻译本科专业。自此,翻译在我国高校中成为一门*立的专业。2007年,15所高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设置翻译硕士专业,旨在应对由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翻译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2022年8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培养院校已达301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开设院校已达316所,我国高校翻译专业教育实现了规模式发展。
  翻译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建立,是社会翻译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我国翻译学科开拓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作为应用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翻译教学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翻译专业的建立更加凸显了翻译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我国翻译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翻译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翻译专业的教学实践,有益于提升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翻译专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翻译人才,这是亟待翻译教学研究有效解决的问题。可见,翻译专业的设立对于我国翻译学科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能够胜任各种形式的翻译工作的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化的翻译行业工作者。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翻译专业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和翻译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翻译教学使学生具备翻译行业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翻译教学研究应重在发现职业译者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探求翻译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导向。
  通过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学与语言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郑述谱,2003a)。现代科学技术惊人的更新速度,使得语言也随之同步发展,尤其是专业词汇,即术语激增,于是产生了“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术语爆炸”等现象。在翻译工作的社会实践中,译者需要处理的各种领域的术语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术语承载着一门学科的关键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术语信息的正确传达,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术语翻译的质量不仅可以影响知识跨界迁移和国际共享,而且还关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国际构建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现。一名合格的译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术语应用能力,能够成功解决不同语言间术语转换的问题,确保知识传播的正确无误。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翻译活动的变迁,对译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苗菊(2007)将翻译能力分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范畴。由于社会翻译活动的深刻变化对译者提出了新要求,译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升级,才能适应社会翻译活动的变化。在信息化社会中,术语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职业翻译活动的常态工作对象。术语翻译对译者的认知系统提出了挑战,要求译者能够认识术语的性质和特征,掌握术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术语翻译要求译者熟谙源语和目标语各自的术语语言特征,准确把握源语术语的含义,并在目标语中找到合适的对应表达。交际***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术语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掌握术语相关学科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充分理解术语的概念,还要具备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的程序性知识,以便弥补自己在所涉学科领域知识上的不足。
  因此,本书旨在研究21世纪社会发展变化和翻译活动变迁对译者的职业能力提出的新挑战,重点针对译者胜任翻译工作所需的术语能力进行理论和实证探索,剖析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要素,发现不同经验译者的术语能力特征,构建有关理论模型,探讨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能力培养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翻译专业的建设献策建言。
  本书将所涉译者限定为笔译译者,将所涉翻译过程限定为笔译过程。在现代的翻译行业中,需要翻译的材料牵涉众多领域,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术语大量存在于非文学翻译中,科技翻译尤其如此。文学翻译中也有可能涉及术语,但是鉴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成分较多,翻译的灵活性要大于非文学翻译(李长栓,2009),所以本书将所涉翻译文本类型限定为非文学翻译,尤其是其中的科技翻译,将翻译所涉语言限定为英语和汉语。通过对研究范围的限定,本书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进一步具体表述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解决术语翻译问题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系统,即译者术语能力。
  术语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翻译工作中译者所必需的一项职业素质。“术语学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大多数从事技术翻译的职业译者都深知术语在他们工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Quah,2006:105)阿尔布雷希特 纽伯特(Albrecht Neubert)认为,关于专门用途语言的知识是译者语言能力的精髓,其中包括术语知识、句法和形态学的规范(Neubert,2000:8)。珍妮特 弗雷泽(Janet Fraser)归纳出了职业译者应具备的六类技能,即语言技能、语篇技能、跨文化技能、非语言技能、态度技能、理论构建技能(Fraser,2000:117)。其中,同调查研究、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技能一起,术语技能被认为归属于非语言技能的范畴。杰弗里 萨缪尔森-布朗(Geoffrey Samuelsson- Brown)将现代译者应具备的翻译技能划分为六类,即语言读写、文化理解、交际、决策、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术语检索被视为项目管理技能大类的一部分(Samuelsson-Brown,2010:2)。术语能力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的一项**能力(穆雷、沈慧芝、邹兵,2017;王华树,2018),更是专业领域译者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法律翻译能力(王海萍,2019)。本书认为译者术语能力属于翻译能力的纵深发展,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翻译能力下属的某种子能力或要素。译者术语能力研究是社会和时代变迁影响下翻译能力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本书主体部分由六章组成。
  **章梳理术语与翻译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为译者术语能力研究提供术语学方面的理论支持;论述术语的性质、功能、重要性,以及术语与普通词汇的区别与联系。术语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本章将对术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流派和理论进行扼要介绍。鉴于术语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术语翻译原则与方法、面向翻译的术语管理、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为译者术语能力研究提供方法论和翻译学理论方面的支持;概括描述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学科构架中的地位和具体研究内容;剖析实证翻译研究的内涵;回顾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四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并详细论述所用到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四种形态的内省法,以及其他几种辅助方法;阐述认知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重点涉及翻译专业技能、翻译信息加工、翻译策略研究等三个方面。
  第三章分析译者术语能力的概念内涵,对译者术语能力研究进行定位;将译者术语能力研究置于翻译能力研究的框架之下,梳理国内外翻译能力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论证译者术语能力概念的内涵,参考有关学者的相关理论论述,初步构建译者术语能力的模型,为下一步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第四章陈述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维度设计、被试选取、实验材料、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程序等。*先,主要应用有声思维、问卷调查、访谈、键盘记录、屏幕录制等方法从被试的翻译过程中收集实验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法获取有关原文和译文的相关数据。然后,根据多元数据验证法,汇总各种来源的数据,对译者术语能力加以交互验证。在正式实验之前,*先需要实施先导实验,对拟采用的方法、材料、程序等进行测试,发现实验中潜在的问题,从而进行研究方法和设计上的改良,避免类似问题在正式实验中再次出现,以保证所得*终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后,根据修正后的实验设计,实施译者术语能力的正式实验,收集译者术语能力的相关数据。
  第五章处理和汇总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所收集到的不同来源的各种数据,从术语翻译效率、术语翻译决策、工具资源使用、术语翻译认知四个维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三组被试的术语能力表现的共性与个性,进而总结归纳出三组被试的术语能力的基本特征。按照具体情况的需要,定量分析的结果将以被试个人、小组、总体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展示报告,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合计、平均数、百分比等,展示形式包括表格、直方图、散点图等;定性分析主要用于被试的术语翻译决策、工具资源使用、术语翻译认知三个维度中难以量化的数据的处理分析。
  第六章在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理论构建部分所提出的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模型进行再思考,探查其中的缺陷与不足之处,进而对其加以完善与修订,并试图构建出译者术语翻译过程的工作模型,并基于此进一步探讨实证研究的结论与相关模型的应用与启示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讨论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能力培养的实现方法与途径。
  **章 术语与翻译研究
  本章将*先介绍术语与术语学的基本情况,包括“术语”的定义、术语与普通词汇的区别与联系、术语学的发展历史、术语学的主要流派、术语学的研究内容。然后,从术语翻译原则与方法、面向翻译的术语管理、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三个方面综述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的相关成果。
  **节 术语概说
  一、“术语”的定义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思想和知识的不断丰富。在古代,我国有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家,他们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说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社会分工,每种分工领域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于该领域知识的传播和人们之间的交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度越来越高,于是形成了不同的专业领域,而语言是思想和知识的外壳,于是有了针对不同领域的专业语言(special language)。不管是哲学思想还是现代社会中各种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都需要用专业语言进行表达和记录。在每一种专业语言中,都会有一些核心词汇被用以表达该领域的关键思想或知识,如哲学语言中的“道”“中庸”“仁义”“逻各斯”“理念”“形而上学”等;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 当代翻译学文库
前言
绪论 1
第一章 术语与翻译研究 6
第一节 术语概说 6
第二节 术语学研究概述 10
第三节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 18
本章小结 38
第二章 译者术语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39
第一节 描述翻译研究 39
第二节 实证翻译研究 41
第三节 认知翻译研究 56
本章小结 67
第三章 译者术语能力的概念分析 69
第一节 翻译能力研究概述 69
第二节 译者术语能力的概念 75
第三节 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分析 77
第四节 我国传统翻译教学中的术语能力培养 81
本章小结 83
第四章 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方法与设计 84
第一节 研究问题 84
第二节 研究方法 85
第三节 维度设计 86
第四节 被试选取 88
第五节 实验材料 89
第六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90
第七节 实验程序 95
本章小结 103
第五章 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 104
第一节 术语翻译效率 104
第二节 术语翻译决策 123
第三节 工具资源使用 131
第四节 术语翻译认知 166
本章小结 186
第六章 译者术语能力相关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89
第一节 译者术语能力模型的修订 189
第二节 术语翻译工作模型的构建 198
第三节 关于译者术语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201
本章小结 211
结语 213
参考文献 219
附录 235
附录1 翻译测试材料 235
附录2 合作译员招募启事 236
附录3 合作译员背景信息问卷 239
附录4 合作译员同意书 240
附录5 后续访谈问题提纲 240
附录6 国内外常用权威术语库 2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