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国家语言政策研究》:
老挝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政策反映了各时期的政府在语言问题上的态度和具体做法。
在长达60多年的法属殖民统治期间,法国殖民者为了便于统治,确立法语为官方语言,规定老挝语为国家语言,改革老挝语字母、整理老挝文的书写体,但这种拼写法并未被老挝社会普遍接受。法国殖民当局不断地调整促进老挝语统一规范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现代老挝语的形成。
1954年后,老挝进入内战时期。老挝爱国阵线的解放区曾开展过老挝语教学。老挝王国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比较重视,美国出资兴建了“法昂老挝语言中等学校”,老挝的现代教育得以发展(王辉,2017)。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老龙族语言和改革后的老龙族文字被定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普通话和官方文字(官方标准老挝语)(温科秋,2010),同时规定老挝各层级的学校使用老挝语开展教学。在多元民族语言环境下采用独尊老挝语的单语制是一种历史必然,是当时老挝国情的集中体现,其主要目的在于团结各民族和培养国家统一意识,进而逐步构建起老挝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认同。但是,这样的单语政策不利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随着老挝加入东盟和世界贸易组织,老挝调整了一些语言政策。泰语在20世纪90年代被政府解禁,部分学校可以选择使用泰语教材。法语作为交流媒介在双边教育合作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英语在大部分中小学被教授,且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已成功取代了法语的传统地位。老挝的华语学校也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教学体系。总体而言,自1990年以来,老挝的语言政策呈现出尊重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新趋势。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趋势是分不开的,也是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林菱,2016)。
第三节中国与老挝语言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议
中老两国于1961年建立外交关系。2000年中国和老挝确定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2009年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朱马里,首次提出“中老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边关系,而是有着广泛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就选择了老挝。在会谈中,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重申了这一共识,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杨·沃拉吉总书记访华期间,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通过友好协商,一致同意签署并实施《建设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将进一步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人才的缺乏可能成为制约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瓶颈。“一带一路”需要为语言铺路,语言服务需要人才来实现。中老双方应从政策层面加大对语言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深度,为双方的文化教育交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双方应加强在各级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合作项目。2002-2012年,中老双方多次签署教育合作计划,为留学生和进修生提供奖学金。老挝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到中国学习。例如,老挝国立大学每年会选派100多名学生来中国学习。除此之外,老挝学习华语的人数也在增加,平均每学期都有1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老挝国立大学举办的国际中文教学活动(张成霞,2017)。各级学校除了进行师生交流学习,还应在其他领域加强合作。例如,老挝国立大学与中国高校签署了27项合作备忘录,不断深入合作领域。老挝苏州大学的成功建立,将两国教育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闫亚平等,2019)。老挝高度重视同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两国教育合作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国可以适时推进双方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稳步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切实服务中老大项目建设。
其次,加大推广国际中文教育的力度和深度。语言建设离不开教师,双方应加强华语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多层次的教师梯队:重视教师进修制的完善,支持当地华语教师来中国进修;选拔致力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当地优秀大学生,做好教师人才储备工作。
最后,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多边、双边和机构合作,从而形成“一带一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总体格局。我国的外语院校应积极响应这一行动,构建多学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