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与移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86685
  • 作      者:
    作者:徐艳利|责编:宫京蕾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徐艳利,女,1979年生,河南安阳人,2012年获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在《中国比较文学》《外语研究》《外国语文》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提出的翻译主体建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翻译主体、“移情”与自由的关系能给翻译主体研究及文学翻译主体建构带来一定的启示。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移情与翻译关系的深入研究需要回归中华文化,关注其中的“感通”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翻译与“移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3.动态对等。动态对等是翻译交际说的发展,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在动态对等中,“对等”是核心,不管是“切近”还是“自然”,都是为了达到“对等”。因此,翻译要达到这四个标准:有意义,传达原作的精义和风格,表达形式自然易读,能使读者产生类似的反应。4.翻译功能说。这种思想还是以翻译交际说和读者反应为核心的,即,认为应以读者的反应为标准衡量译作,成功的译作就是能使译文读者做出的反应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作的反应。为此,在翻译过程中就应考虑这些因素:语言交际的内容,语言交际的参与者,说话写作的过程,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具体语言,传递内容的具体方式。5.四步模式说,即分析、转换、重组、检验。这四步模式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对源语进行分析,通过表层结构得出深层的意义;然后把这种深层意义转移到接受语中;再按接受语的规则重新组织,用合适的、能够体现原文深层意义的表层结构形成译文;最后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①其实,这四步模式就是包括“一个中心”——深层语义和“两个基本点”——源语表层结构和译语表层结构——的模式,也就是罗宾逊所说的“三步走”模式:分析、转换、重组。②
  第三阶段社会符号学模式是奈达在原来的翻译交际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阶段,奈达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认为对语言的解释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奈达这一阶段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为:第一,立足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语言形式,不可轻易牺牲形式。第二,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翻译中应该忠实这些特征。第三,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第四,不再采用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区分法,而是把意义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各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③
  纵观奈达三个阶段的翻译思想,可以看出,“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是奈达的核心思想。尽管这三个阶段的思想有所变化,各有侧重,但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一直是奈达的主导思想。不管是“动态对等”还是“功能对等”,其基础都是“翻译即交际”这一思想,而奈达的翻译交际思想又是以语言共性论为基础的。语言共性论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模式,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则是四步翻译的科学模式。因此,可以说,奈达的翻译思想本质上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导下的科学思想。
  这种结构主义语言观与奥古斯丁关于语言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二者都认为意义是超验性的,是从实际语言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形式。在奥古斯丁看来,语言的意义就是确认、统一变化无穷的符号的超验性标签,是人类语言的统一的、稳定的“思想”。意义之于语言就像上帝之于世间万物、精神之于肉体一样,是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所以,不管人类语言如何复杂、变幻莫测,我们总能通过分析,找到不同的语言符号背后统一的意义。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上帝的真意、无法听懂上帝之言,也就无法获得救赎。①结构主义语言学也认为,语言背后具有统一意义,翻译就是把这种固定不变的意义从一种语言中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的翻译思想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因此,不管是融人了信息论的交际学说,还是融人了社会语境的社会符号学说;不管是“动态对等”还是“功能对等”;奈达所追求的始终是“对等”,始终是不变的意义。不管是奥古斯丁的语言学,还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都认为意义是普遍的、永恒的,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一种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的标签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标签,其中意义是不变的。所不同的只是,在奥古斯丁的语言学中,决定语言意义的是上帝:而在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决定语言意义的是科学。也就是说,在奈达的科学翻译理论中,科学取代了上帝,成为意义背后的指挥棒。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入学思想的一般论述
二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自由、“移情”与翻译
三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和西方翻译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与翻译研究
二 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
三 关于“移情”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手段:为什么总是手段?
第一节 西方翻译理论史中的乌托邦倾向
一 西方翻译理论史的发展阶段
二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译者身份地位的转变
第二节 《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一个不变的范式?
一 《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一绝对的理想诉求
二 理想译者的要求
三 自由消失,理想失落
第三节 奈达:乌托邦的复制?
一 奈达科学翻译思想
二 等效原则——复制的乌托邦
三 不变的要求——理想的译者
第四节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乌托邦中的乌托邦
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一场反乌托邦运动
二 依旧乌托邦,依旧理想译者
三 手段与目的分离:难以实现的乌托邦理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的:如何实现真正的目的?
第一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一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与原始翻译
二 原始翻译的三个关键概念
三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母语
第二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之源
一 对语言的博物馆神话(the myth of the museum)的拒斥
二 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
三 整体主义
第三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意义
一 对确定性及西方传统的乌托邦翻译双向的反动
二 对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强调
第四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批判
一 过分强调译者主体性,走向反面
二 科学主义凸显,人文关怀降低
三 对“意向性”的忽视
第五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移情”转向
第六节 “移情”与施坦因的现象学“移情”论
一 “移情”及其发展简史
二 施坦因的“移情”论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一 “移情”、翻译主体与自由
二 当前翻译主体研究及“移情”研究中的缺憾
三 马克思主义入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性与翻译过程
第一节 “移情”的对象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抒情主人公与“作者”
第三节 主体性的”移情“与作者的”态度
第四节 译者主体性与话语之流
第五节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取向:有关利科翻译哲学的一个讨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