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代高校经管类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822533
  • 作      者:
    作者:戴孝悌|责编:谭志军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戴孝悌,男(1968.08--),湖南娄底市人,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产业链视域中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等专著2本;在《企业管理》、《经济导刊》、《生产力研究》、《社会科学辑刊》、《世界农业》、《农业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得江苏省、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新时代高校经管类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各章紧紧联系南京晓庄学院通过制定优化经管类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设计,创新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与方法,完善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在努力打造一批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品牌课程,选树一批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品牌团队,达成建设为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目标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时代高校经管类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国家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环境
  1.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显著。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中国总目标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五大体系组成;法治中国的实现则依赖于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要紧紧依靠人民,增强全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学法、守法、尊法、用法、护法意识,提高全民的法治信仰。其次,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司法管理制度,完善行政、司法监督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让人民信赖、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后,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治建设经验,吸收国外法治思想的精华,同时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人民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只有这样,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才有了目标方向、理论依托、法治环境和国家法治保障。
  2.强化法治建设中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加大大学生权利保护
  一方面,强化法治建设中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由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所以,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社会公民,理应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强化法治建设中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立法机关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征求大学生对相关立法或修法的意见建议,立法机关也可与时俱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在各大主流网络新闻平台上设置立法、修法专栏,拓宽大学生们立法、修法的参与渠道,调动大学生参与立法、修法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立法、修法的动机,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司法机关则可以通过完善陪审团制度,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担任人民陪审员,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司法过程中去,以便在参与司法调解、司法执行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从而坚定法治信念、法治信仰;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权利保护,加大大学生权利救济。一般来说,在社会上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平等的权利由于经济、人际、社会经验的缺乏而常常受到侵害,加之我国的法治建设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因此大学生的教育、就业等主要权利尤其需要得到保护,大学生的权利救济需要大大加强。当大学生被侵权时,所在高校要维护大学生的申诉权利,社会则应当鼓励大学生依法维权,必要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权利救济。只有当大学生的权利能依法得到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有满满的获得感,那么大学生们就会提高爱法、守法、护法的法治意识,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3.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第一,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拓展普法宣传阵地,提高普法的实际效果。深入开展全民普法和守法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遵法、学法、守法、护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要提高全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法治信仰,一方面,要强化普法工作人员的普法实践,力争普法入街道、人乡村、入社区、入小区,借鉴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增强普法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耐心,推进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人家庭、人人心,形成人人遵法、学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拓展普法宣传阵地。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充分运用戏曲、微电影、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要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多利用手机微信、微博等微传播工具,向他们微传播法治方面的微内容,方便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获得碎片化的法律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法治意识。
  第二,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强化媒体的法治责任。当然具有虚拟性、透明性、复杂性的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加强监管,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强化媒体的法治责任,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新闻言论进行监督和规范的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加强对网络媒体新闻事件报道的监管力度,防止蔑视法律思想的侵蚀,维护法律权威,减少因网络媒体新闻事件报道的误导而给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建立网络大众传媒在法治新闻报道方面的责任制。网络大众传媒媒体平台要对其报道的法治新闻、法治案件等法治事件的真实性负责,从根源上避免法治事件失实报道会损害立法、司法、执法机关的权威,以免给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媒体误导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引导大众媒体自觉的承担法治新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法治责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关键概念解释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及简评

第三章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确认优化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
第一节 增强学生政治认同
第二节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第三节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第四节 强化学生宪法法治意识
第五节 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第五章 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匹配的课程体系
第一节 完善课程体系的依据、理念、原则
第二节 创新公共基础课程
第三节 强化专业教育课程
第四节 优化实践类课程

第六章 实施支持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环节
第二节 探究“三位一体”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模式
第三节 开展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立体化改革
第四节 构建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网

第七章 科学评估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的达成
第一节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达成评价机制
第二节 探索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达成的四位一体考核模式
第三节 创新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评价体系
第四节 科学实施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产出”目标达成评价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