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高等教育职能与发展绩效研究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7364
  • 作      者:
    作者:杨国梁|责编:杨逢渤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我国高等教育职能与发展绩效研究》系统梳理了现代高校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源起与发展。全面论述了我国高校三大职能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科技发达国家的代表性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从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了高校发展绩效的测度及相关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职能与发展绩效研究》聚焦高等教育职能与发展绩效的整体性研究,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的发展特征,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履行职能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站在教育、人才和科研联动的视角. 为“双一流” 大学建设. 以及科技自立自强中高校主体功能的提升提供启示. 也为相关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高校在现代社会通过其职能的实现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Jaspers(1965)指出:大学是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在建立之初,高校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职能得到了拓展和规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如今,这三大职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共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对高校乃至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质量,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代高校使命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职能和发展绩效,尚未有最新的系统性研究。本书从我国高校的三大职能入手,致力于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及发展绩效现状,并从中外对比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在实践层面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发挥相应职能及提高发展效率提供借鉴,对相关决策者制定教育规划及其他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2主要研究问题、方法及相关说明
  本书从系统全面整体的视角,总结论述我国高校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发展现状,并通过与国际高校进行对比,提出相关的发展政策建议。为统一比较视角,本书所涉及高校人才培养职能论述主要关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鉴于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主要途径,从内容聚焦和便于比较的角度出发,本书所涉及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论述将主要聚焦在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上。此外,高校是取得科技成果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尤其如此。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提高对大学教育的财政支出,大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使得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因此,随着中国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发展,对科研绩效水平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鉴于以上背景信息,加之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对高校发展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研绩效的研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的绩效主要从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角度来描述,希望以此为代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的发展特征。
  本书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文献及网络调研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其中,文献及网络调研方法主要用于第2章,对高校的三大职能进行梳理和总结。案例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第3~5章,分别选取在三种职能领域发挥出色的高校进行介绍。对比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第3~5章,分别讨论中国和国外高校的三大职能履行情况。DEA方法主要用于第6~8章,对高校的发展绩效进行研究。
  1.3主要研究框架
  本书主要围绕高校的三大职能与发展绩效研究展开论述。第1章对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进行简要介绍。第2章归纳介绍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第3~5章主要围绕高校职能展开进一步讨论,分别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展开详细论述。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管理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同时辅以案例分析,对我国高校三种职能的更好发挥提出政策建议。第6~7章主要围绕高校发展绩效展开讨论,如前所述,在综合考虑研究可行性、数据可获得性、评价代表性等方面的因素之后,分别对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研绩效、基于两阶段DEA模型的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绩效、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和欧洲精英大学的发展绩效进行分析研究。
  具体而言,本书第2章对现代高校三大职能的历史和目前实现情况加以简要介绍。接下来本书的主体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前三部分(第3~5章)主要是按照三大职能分别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管理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进行介绍。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部分,分别从人才培养理念或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4个国家的高校的情况加以介绍,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辅以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对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在高校科学研究管理体系部分,分别从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经费管理和科学研究评估三个方面总结概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4个国家高校的科学研究管理情况,附加案例分析,并依据调研结果提出我国高校在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中可借鉴哪些先进经验。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部分,分别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中介机构、转化方式和评价与激励措施加以总结,并提供案例分析,同时介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并对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第四大部分(第6~8章)主要是对我国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同时也与欧洲精英大学进行绩效对比。在第6章,以31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为例,将DEA模型引入2013~2017年高校科研绩效的研究中,分析5年间31所高校的静态效率;而后运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Malmquist指数法研究跨年份动态效率分布;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为“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如何提升科研绩效提出政策建议。在第7章,采用两阶段DEA模型,利用2009~2013年64所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大学的面板数据,测度了这些大学的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化。在第8章,使用元前沿Malmquist指数,在总体和分组框架内分别衡量2011~2015年中国和欧洲精英大学的绩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依据所得实证结果,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出初步建议。
  第2章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是一个具有多个崇高而明确的目标和理念,通过多种职能的实现,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及国际交流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王剑和王洪斌,2009)。早期的高校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这些大学被视为拥有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学术团体。Jaspers(1965)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阐述,“大学是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职能是指“人、事物或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简言之,职能一般指主体应该发挥的作用。当主体是机构时,职能指的是机构所承担的任务(职权)或发挥的作用等。在社会科学领域,某一机构的职能是指其由于社会分工所应发挥的社会作用(吴玲等,2014)。高校的职能即为“在社会分工中特有的专门职责”(陈桂生,2000),是高校在社会分工中所应发挥的作用。由此观之,高校诞生之初主要发挥的是传授知识、培养专门人才的作用,主要职能为人才培养。随着高校形态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职能也不断扩展和规范化,在人才培养之外,高校相继产生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时至今日,高校具有这三种职能已经基本成为共识。
  一般认为,高校职能的演进随着高校状态的变化经过了3个阶段: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阶段、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职能结合阶段、社会服务职能产生阶段。由于中世纪的大学作为高度自治的学术机构,独立于社会之外,人才培养理所当然成为其重要且唯一的职能。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宗教神学对大学的影响逐渐减弱,大学逐渐过渡到近代大学形态(王爱民,2015),加之近代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科学研究加入进来,与人才培养并行成为大学职能。近代大学形态最早发端于德国,与之相应,德国的大学也是最早引入科学研究职能的,直至德国人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创办柏林大学(现柏林洪堡大学),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研究便和人才培养一起,成为近代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工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懂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有着特别迫切的需求。作为对上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美国于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技术教育的学院(李栋,2006)。当时,联邦政府选择以捐赠土地的方式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资助的学院称为“赠地学院”(贺国庆,1998)。“赠地学院”为美国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美国的高校开启了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先河。20世纪初,时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查尔斯?理查德?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明确提出,除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外,大学也要为社会服务,以满足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后,威斯康星大学不遗余力地践行这一理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至此,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得以正式确立。
  从高校职能的演变进程来看,其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包括高校自身不断的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3种职能的形成过程是高校与社会的关系逐渐紧密的过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种职能依次出现,后一种职能的出现并非取代前一种职能。威廉?冯?洪堡在提倡高校加入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非常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查尔斯?理查德?范海斯在倡导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提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础和必要支撑(汤建,2017)。高校职能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3种职能并行的局面。从高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后发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人才培养职能则是高校的基础职能。在当前的发展阶段,3种职能不可偏废。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履行3种职能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高校当前的3种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高校在实践中履行这3种职能的优先次序一直引发着人们的讨论和研究。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本身面貌及其职能都会有更多变化,更具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将出现。
  2.1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职能,是高校成为高校的原因所在。人才培养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作为高校的唯一职能存在。随着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单纯的“学术社团”理念受到冲击,现代高校的职能得到扩展。在高校陆续增加了新的职能后,人才培养依然作为高校的根本职能存在。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秉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其重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也就是教学(纽曼,2001)。曾任哈佛大学哈佛学院院长的哈里?刘易斯(Harry R. Lewis)也曾表示,忽视人才培养职能,而只重视科学研究上的成就,是在追求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崔金贵,2014)。我国也有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职能的地位远高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存在之本”(吴康宁,2017)。还有研究者提出,大学应回归人才培养本位,“作为教育机构,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传承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首要使命,也是这一过程的必然归宿”(李晓红,2016)。
  尽管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根本职能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人才培养职能的具体体现,比如人才培养方向、目标、规模、方式等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形态的改变而不断演变。世界第一所大学诞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存储、传递并创造知识,是知识传播的中心。因此,培养人才几乎是其唯一的职能。早期的大学授课科目较为单一,有更强的专业性,比如博洛尼亚大学是在一所专门教授法律的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巴黎大学最初主要教授神学。届时,巴黎大学和西班牙的部分大学在一段时期内曾是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和伊斯兰文明的中心(傅维利和刘靖华,2014)。经过扩展后,早期大学基本的学科设置一般都包括神学、医学、文学和法学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陶冶性情并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那时候科学研究还并不属于大学的工作范围,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在国家的运转甚至是生活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到了工业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1.2主要研究问题、方法及相关说明1
1.3主要研究框架2
第2章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4
2.1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6
2.2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7
2.3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9
2.4本章小结11
第3章高校人才培养体系12
3.1国际科技发达国家高校人才培养体系12
3.2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38
3.3经验启示与政策建议45
3.4案例: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49
3.5本章小结52
第4章高校科学研究管理体系53
4.1国际科技发达国家高校科学研究管理体系53
4.2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管理体系85
4.3政策建议92
4.4案例: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研究97
4.5本章小结98
第5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99
5.1国际科技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99
5.2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117
5.3政策建议125
5.4案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技成果转化128
5.5本章小结130
第6章“双一流”背景下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绩效研究131
6.1研究综述131
6.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33
6.3实证分析结果136
6.4政策建议143
6.5本章小结144
第7章基于两阶段DEA模型的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绩效分析145
7.1文献综述146
7.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49
7.3实证分析结果158
7.4政策建议171
7.5本章小结174
第8章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和欧洲精英大学的高等教育绩效对比175
8.1文献综述176
8.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79
8.3实证分析结果187
8.4进一步讨论193
8.5本章小结196
参考文献197
附录1求解距离函数的DEA模型214
附录2所选大学名单215
附录3两组大学的描述性统计218
附录4两组大学的元前沿生产率及其分解22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