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发展与转型(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7395
  • 作      者:
    作者:王静//鲁炜中|责编:耿晓明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静(1985.2-),汉族,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静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和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哲社办规划课题、四川省团省委一般课题、四川省教育厅一般课题、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绵阳市社科规划项目、学校专项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各类优秀社科成果奖4项。
  
  鲁炜中(1977.8-),藏族,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南科技大学龙山人才科研支持计划“优秀人才”,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和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绵阳市社科成果奖评审专家,绵阳市涪城区首批社科智库专家、文化菁英,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客座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百师》杂志学术专家委员。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四川省哲社办规划项目、四川省软科学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各类优秀社科成果奖10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新时代背景出发,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机遇,系统梳理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显性问题,同时深挖隐性挑战,从高校德育的历史脉络着手,对新时代高校德育进行了全面梳理;从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德育生态环境优化、德育工作队伍转型、德育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等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性论述;聚焦构建德育共同体,较全面地开展了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转型与发展研究。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和宝贵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发展与转型: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1.发展——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德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教学活动,主要呈现“适应”与“超越”两种追求,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大学德育发展的核心。首先,大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方面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其次,当个体适应现实世界时,他们具有选择性和过滤性,却都表现出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一面。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超出某个现实的道德理想进行教育和训练,并鼓励大学生寻求理想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以实现对现实的否定。现实生活中,高校德育的适应性限制了高校德育的超越性,使得高校德育的超越与发展脱节。高校德育适应性对超越性的制约,是要给道德理想赋予现实意义,以此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是要以现实的规定性来束缚和限制人。
  高校德育应使学生对社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达成共识,并使其具备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还要培养其政治素养。传统的德育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超越已有的道德体系,系统推进德育发展。要改变观念,将高校德育的发展置于突出位置。这样的德育是对本质的适应,结合了适应和超越的发展精髓。因此,高校德育实践应侧重于学生的精神激励,而不应简单地倡导思想道德规范。适当的精神激励可以使大学生在追求精神需求的实践中建立新的关系,使学生的道德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具体而言,它包括根据超越现实的某种道德理想来塑造和训练学生,并鼓励其追求理想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这种超越体现在个人道德发展水平已经从目前的低水平跃升到了高水平,也体现在高校德育目的中,主要是加强德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
  从发展本质看,高校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目标的活动,还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通过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有助于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谛。在现代高校德育过程中,我们反对无视德育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也反对在德育的导向过程中过于工具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只有认识到高校德育在价值追求上超出特定的现实需要的深远意义,才能充分体现高校德育的发展本质。
  2.关系——双主体间的平衡
  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且面向未来和具有超越性的个体。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对德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争论的焦点已经从传统的道德和主观二元论转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主体身份,并更多地认识和发展了教育者主体性意识。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方向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重视双主体之间的平衡,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教育者的知识优势受到挑战,个人权威被削弱。在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中,教育者是绝对的主人,在教育教学和社会经验方面具有优势,是科学和人格权威的代表。他们把受教育者作为绝对的对象,因此忽略了受教育者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与道德实践能力之间出现失衡。现代信息社会使学生有大量机会获得教师尚未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开放的社会还提供各种价值选择、不同层次的道德需求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高校德育只有重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强调这种关系的核心,才能实现高校德育的既定目标。
  在高校德育过程中,以“人”为主体,塑造其教育观念,倡导自由、尊严以及积极进取精神,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主观性原则关注个人的真实需求,这就要求建立平等、谅解和对话的基础。教师用个人专业技能指导学生的能力发展,师生共同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激发德育活力,提高德育实效。
  3.实践——社会与个体的和谐
  高校德育实践的实质是谋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基础,使用实践思维来确定高校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要求学生进行个体实践活动,将高校道德教育视为超越性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在生活、社会和教育等环境的实践中,学生应以“对科学的理解”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主要方式,加深对人与道德之间关系真相的理解。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且呈辩证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②。这里的“团体”描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的集体主义导致年轻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心理失衡,并对德育产生抵触。这是因为过去高校德育只强调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而忽略或忽视了个体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个体为根本出发点和主要目标的价值愿望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德育应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强调社会发展,以此实现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德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主观需要,了解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高校德育的实践本质是使学生通过社会互动活动创造和谐且具有凝聚力的个体和社会发展环境,并将此转化为社会自身的需求。高校德育不仅是理解科学的核心,而且是实践经验的综合和升华。为了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学生的道德知识必须与道德经验相结合,且道德标准必须在学生内部得到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将道德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有效的道德行为。同时,还应深入开展与德育有关的实践活动,设计学生热衷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沟通中进行交流,并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树立责任感,使大学生反思自我,并积极投入和客观评价德育活动,形成自我教育的机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高校德育工作综论
第一节 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价值和功能
第三节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现状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机遇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理论构建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创新构建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生态的建设与优化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生态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生态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生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生态建设与优化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结构素质与建设现状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能力提升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思路方法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思路创新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第七章 新时代教育新认知——德育共同体
第一节 德育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基于德育共同体理念的高校德育体系
第三节 高校德育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第四节 高校德育共同体的发展要求

第八章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实践案例与启示
案例一:“互联网+德育”
案例二:“新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