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校女教师三重身份的文化透视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30940
  • 作      者:
    作者:唐文焱|责编:张凌静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文焱,女,重庆人,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任四川省家庭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幸福家庭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妇联智库专家、川渝家庭教育智库专家、四川省婚姻家庭与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性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托幼托育协会人才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成都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编制起草组核心专家,主持《四川省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广安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及四川省政务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等项目,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对高校女教师的真实生活世界进行全景呈现,采用个案研究和半结构化的生活世界访谈研究方法,辅之以参与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以三位高校女教师作为个案,挖掘隐匿于学校女教师生活状态之后的生活意义理解,旨在揭示和解释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的文化根源。
展开
精彩书摘
  《高校女教师三重身份的文化透视》:
  (二)高校女教师身份的多重性
  人有不同的属性,人的身份包含外在属性与内在属性。人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属于某个群体,具有某类群体的共同特点、群体标准或共同属性;而人的个体差异又有区别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自主选择、自我意识,这说明在不同的社会范畴内人的身份具有多重性。总体说来,身份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是一个包括“我是谁”这样关涉价值观和目标,到相应的行为实践的概念。从个人所归属的类别看,包括个人对自我所属类别的身份认知;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看,包括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待;从个人与自我关系看,包括个人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这就是说,身份可以至少从“自然社会自我”维度解读。从这个意义上,人类身份有三种:天赋身份(作为人的生命身份)、社赋身份(社会认定的身份)与自赋身份(通过自身能力和努力获得的身份)。天赋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生物性特征和个人对这种生物特征的认识,如性别、形象、高矮、肤色、民族、生长区域等;社赋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体的社会地位;自赋身份是基于个人自身特点通过后天努力来获取的社会承认的身份(巴登尼玛等,2016)。具体到高校女教师而言,与之息息相关的天赋身份是性别身份,社赋身份是其公共人身份,自赋身份是其作为教师的职业身份。
  要深入认识和理解高校女教师发展的内涵必须从辨析高校女教师的多重身份开始。根据对身份的解释,高校女教师作为一种身份,具体指向“女性”“教师”“高校教师”。具体而言,可将高校女教师的身份归纳为:自然赋予的身份、社会期待的身份、自我认定的身份。自然赋予的身份是高校女教师作为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女性”类别,是一种天生的、生理性别差异。社会期待的身份是高校女教师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女性人”,在社会的舆论、理论、制度所期望下,根据社会的道德责任、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所塑造出来的身份特征。自我认定的身份是高校女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职业属性”的“女性人”,对“高校教师职业”的价值、权利、责任、义务的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实践的身份特征。
  作为人,最为显著的天赋身份是性别。性别身份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人的性别存在是“自然给定的”(王雪峰等,2005)。女性具有有别于男性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是与生俱来、不容改变的社会事实。女性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她们在承担社会生产的同时,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任。女性独特的“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耗费她们大量的精力和体力,使她们承受着男性难以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剧变。在自然科学中,由于研究对象不是“人”,性别似乎是个完全无关的因素,但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较少考虑性别的影响,或者倾向于把社会看作单一性别(实际上是男性)构成的整体,无视女性的存在(许艳丽等,2000)。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现实世界中,人通常是男性的代名词,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的独特性往往是被遗忘了的,倘若被提及,则更多的是作为“第二性”的存在。因此,女性为了能够与男性在这个世界并立,不得不掩饰和忽略自己的女性身份,彰显自己作为人(或者是男性)的一面,闯入高等教育这一领域的女教师就更是如此了。
  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其参与社会发展,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何在,这是人的社会身份所关心的问题。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类的繁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这一事实本毋庸置疑,然而当人类具备了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之后,便逐渐忘却了这一基本事实,不仅将妇女的贡献抛之脑后,还索性将人类繁衍的贡献者——女性驱逐回家庭中,远离公共领域;家务劳动也与社会劳动脱钩,成为私人领域活动。女性因其在家庭中的付出不具有商品性,没有交换价值,逐渐丧失社会地位。“随着家长制家庭,尤其是专偶制个体家庭的产生,情况就改变了。料理家庭就失去了它的公共的性质。”(中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9)久而久之,与男性及男性活动相关的领域如国家、市场等被视为公共领域,而与女性及女性活动相关的领域如家庭、情感等被视为私人领域。随着公私领域的分野与男女角色的分离,公共领域活动的地位不断上升,女性的地位不断衰落,最终成为被奴役和被压迫的对象。现代社会,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社会要求高等学校承担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使命,同时也给予高校各类支持,高校女教师需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申报课题、开展研究等,发挥自身作用参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公共人的身份愈加显现。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高校教师被视为一种学术职业,具有教学与科研两大基本职责。作为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人,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组织者”“知识的贡献者”和“知识的创造者”这几种角色的有机结合体,以发现、组织、传播和创造知识的方式,不断地汲取学术前沿知识,涵养学术修为,产生学术思想,提升学术造诣,并将学术成果、学术发现传授给学生。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高校女教师身份变迁的文化回溯
第一节 1840年前:困守家庭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缺席者
第二节 1840-1949年:走入社会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参与者
第三节 1949-1978年:男性化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失语者
第四节 1978年至今:迷惘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挣扎者”

第三章 当代高校女教师的身份困境
第一节 性别身份困境
第二节 社会身份困境
第三节 职业身份困境

第四章 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观念层分析
第一节 性别价值观对女教师身份的建构
第二节 高校女教师身份自我建构的文化心理
第三节 高校女教师身份的观念重塑

第五章 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制度层分析
第一节 教育制度对女教师身份的型构
第二节 高校女教师自我身份建构的权力博弈
第三节 高校女教师身份的制度突破

第六章 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行为层分析
第一节 性别化的时间行为对女教师身份的建构
第二节 高校女教师自我身份建构的时间策略
第三节 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时间超越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身份建构与同构
第二节 反思及后续研究打算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