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和我的母校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3083713
  • 作      者:
    编者:南昌师范学院|责编:高源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南昌师范学院始创于1952年,回眸一瞥,南师院建校已是70载;转首四顾,先后培育本专科生14.8万余人,集中培训中小幼教师、校(园)长13万余人次,远程培训与集中面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400余万人次。其立校,是满足新中国江西省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渴望;其复兴,是回应改革开放后教师学历补偿的需要;其改制,是解答江西省基础教育薄弱的困境。心系江西基础教育是其最大的底色,面向基层是其不变的初心。 七十载春风化雨,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砥砺奋进,七十载风华正茂。为庆祝南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激发广大校友爱校荣校的深厚情怀,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学校特组织编写此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分为“七秩芳华·校友印象”“七秩芳华·往昔如昨”“七秩芳华·教苑毓秀”三个篇章,书中收集遴选的70位优秀校友的感人故事,一字一句都展现出广大校友对母校真切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广大校友大力支持母校事业发展的赤诚之心,彰显了一代代南师院人红色初心、砥砺创新的办学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优势与转化
林加奇与教育事业的缘分不浅。高中毕业后,他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农村,有过自小学到高中的任教经历,大学毕业后又在高校任教,后供职政府部门。在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使他能够适应较宽的工作面向。与教育的不解之缘锻造了他的教育情怀。
林加奇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国企改革、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等领域多有建树。他主持、设计并牵头实施的原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改名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改革,被誉为“中国改革的江西样板”。曾连续13年亏损的江西省建工集团,在他主持指导,改制当年即重振雄风,转亏为盈,并连续多年向好,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之列。他设计推动的国有企业法务总监制度,完善了国有企业监管体系,形成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机制,成效显著,深受同行赞许。
上述难能可贵的经历,对林加奇在南昌师范学院的办学治校影响颇深。例如,依法治企与依法治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就地取材,聘请校内具备资质的教师担任学校法律顾问,列席校长办公会议,参与相关决策议题。这种制度安排,契合依法决策、依法治校的管理精髓。
再比如,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本专科教育,亟待加强实践课程教苜。在江西省国资委工作期间,林加奇有机会深入企业调研,亲身了解不同学历毕业生上岗学徒的过程,深切感到学校技术技能型、应用型课程的安排依然沿袭“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传统模式的不足,即依次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获取知识,且课程进行中涉及的实践环节大都脱节滞后。学校鲜有实践型、双师型教师配置,实训实验课大都在校内进行,并且一般仅限于验证性实验,鲜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因而,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与技能难以真实地平移至生产情境。他们人职后,只能在生产岗位上边干边学,或上岗前另行接受培训方能进人生产过程。这种规程,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学徒过程的分离;教学内容生硬粗笨,费时费力,造成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相差甚远的尴尬处境。因此,林加奇认为,应积极创造条件,在总结完善学校实施的“顶岗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比照“企业加学校”的双轮驱动模式,构建与现代学徒制接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教学体系。这一思路,林加奇称为“进人生产情景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课程教育”。
文化与传承
林加奇热心公益事业,改革初期担任江西商业青年经济学会会长、江西青年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之后又出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生产力学会常务会长、江西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会长等职。目前,任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
谱牒文化源远流长。谱牒与国史、方志一道,构成记载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林加奇对谱牒文化研究的定位与功能作出了新的表述,即“寻根谒祖,固存史之基;以古为镜,启资政之慧;树德立志,追教化之远”,力求将谱牒文化研究的定位、功能和目标指向更为明确具体、更为完善的方向。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创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全国唯一冠以“谱牒”之名的学术团体。近年来,其社会知名度及影响面持续扩大,这对南昌师范学院来说,也是一种利好。
P13-15
展开
目录
七秩芳华·校友印象篇
胡振鹏: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
林加奇:问题为导向 转型谋发展
徐求真:凝心聚力过“评估” 奋楫扬帆正当时
胡业华: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夏启国:我为南昌师范学院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德平:征途如歌, 纸短情长———我在南昌师范学院的岁月
刘忠:江西教育学院奠定事业发展基础
邓国胜:南昌师范学院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
陈公重、王忠杭:忆往昔悠悠岁月 贺母校七秩华诞
诸葛方林:母校在我心中播下“做好老师” 的种子
周加仙:母校教育助力我登上国际舞台
郭裕茂:母校教我“坚守教坛潜心育人”
戴晓初:学以致用 感恩母校栽培
戴艳:母校是我第二个家
刘培发:江西教育学院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史南城:师恩如海 幸福悠长
张继中:深耕教育育桃李 勇挑重担建新校
张洁冰:关注特殊群体, 服务奉献爱心
七秩芳华·往昔如昨篇
吴志强:往事历历在目, 初心永远不忘
徐晓泉:科学研究促进学校转型 学科建设支撑未来发展
华光耀:梦回校园———致南昌师范学院 华诞
黄锡生:岁月如歌, 青春如梭
郭安海:俯首甘为孺子牛 不待扬鞭自奋蹄
余慕鸿:走得再远都不忘母校的恩情
陈晓明:江西教育学院岁月点亮生命之光
万剑声:再教育, 再启程
邹峥嵘:重温来时路 感恩母校情
吴泽俊:三载求学路, 难忘母校情
余伍林:母校七十年, 从艰辛迈向美好
汪晓万:母校老师素描
谭克虎:梦怡之地———母校记忆点点滴滴
彭矿山:有幸两年母校深造 无悔终生杏林育人
吴建平:两载求学路, 难忘母校情
邱江宁:烛灯心影忆华年
杨杏元:专业发展路上有巨人牵手一直伴我左右
黎雪晴:改变中沉潜, 深水中静流
李青:我的大学老师们
尹利民:往事堪回首, 追忆意犹新
朱文斌:人生因江西教育学院而美好
丁澎:感恩母校, 赓续相传
陈波:两载校园, 受益一生
刘宏:不断续写的南昌师范学院故事
赖晓辉:感恩相遇 幸福记忆
梁盛平:四年沉淀, 二次起跑
黄友平:忆母校的一些人一些事
晏卫华:江西教育学院的记忆与思念
余慧英:饮水思源, 不忘初心
胡晓东:忆母校往事, 感师友情怀
赖良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易艳丹:为学习而来, 因生长而在
韩华:心安不惧, 皆得所愿
陈功健:廿载芳华依旧, 归来仍是少年
刘宽灿:最是难忘那流动的蓝
陈琦:七轶芳华不忘初心, 感恩母校逐梦前行
詹国彬:抚今追昔 饮水思源
刘练军:追忆芳华 感怀母校
刘群:趁年轻, 活出色
程波辉:江西教育学院———育人典范 读书圣地
江亚妮:南昌师范学院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罗小庆:温暖如家, 感恩永远
七秩芳华·教苑毓秀篇
章启明:老骥伏枥志犹在 不用扬鞭自奋蹄
廖淑梅:难以忘却的记忆
毛学东:顺应形势谋改制 凝心聚力促发展
朱枫:朴实见其人, 艰辛成其就
毛秋云:我与学校共成长
吴东兴:与江西教育学院的不解之缘
徐秋福、李美玲伉俪:难忘美术学院初创的艰辛岁月
刘又知:教育为本, 学无止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