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奋进华中大/华中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丛书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087391
  • 作      者:
    编者:谢正学|责编:肖诗言//林凤瑶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各院系团结奋发、砥砺前行、干事创业的奋斗历程,从中总结办学理念和发展经验,进一步提升办学治理水平。 全面系统地考量,从院系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反映着学校的发展脉络。 致敬、总结砥砺奋进的七秩华章,思考、谋划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征程。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记载了各院系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师资荟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成效,回顾总结各院系在建校之初的拓荒垦教、前进途中的栉风沐雨、发展过程的奋斗不息,全面展现院系工作勤于思考、敏于行动、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勃勃生机。
展开
精彩书摘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追逐一流梦想 群星辉耀征程
筚路蓝缕,沧桑砥砺,七秩奋进,春华秋实。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机械学院”)在70年的办学育人过程中,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共和国的制造业发展同频共振,引领制造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在世界机械工程领域享有盛誉。
回眸70年,机械学院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奋斗史。学院起源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系,1965年机械制造系分为机械一系和机械二系,1994年机械一系更名为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沿用至今。经过几代“机械人”的砥砺奋进,机械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国家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以学界泰斗、工商翘楚、政界精英和时代先锋为代表的杰出校友,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汇聚各方英才,艰辛创立·
建校初,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系由当时的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四所学校的机械系合并组成。依靠优秀的师资队伍、炽热的办学热情,机械制造系(简称“机械系”)的师生自力更生,不断探索,开拓了一条辉煌的育人之路,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械系建立之初,全系有教师128名(1955年),汇集了以赵学田、高宇昭、陈日曜、李如沆、路亚衡、余俊等为代表的优秀师资队伍,为机械系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机械系针对新中国国家建设需要,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教学体系改革,逐步完成机械工程专业设置,建立了统一的教学体系。在保证基础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大学阶段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紧缺的人才。
针对创建之初缺乏专业教材的情况,机械系动员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并注重将科研工作中的经验成果编人其中。机械系组织教师编写的《机器制造工艺学》(1960)、《互换性与测量技术》(1960)、《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1961)是全国通用教材,一直是全国机制专业的首选教材,影响巨大。图学专家赵学田教授为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的创始人,长期从事机械制图教学和科普工作,总结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九字诀,编著的《机械工人速成看图》系列图书在全国发行,连续再版19次,总发行量超过了1600万册,同名科教片在全国发行、上映,也深受工人群众喜爱。赵学田教授1956年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勉励,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授予“对中国科普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
创建初期的实验室条件十分简陋,机械系师生通过自行研制和购买,大幅改善实验室条件,并建成多个专业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实验技术人才,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机械系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面向生产服务和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和校外工厂、企业合作科研,解决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问题,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1959年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了轴承自动化车间研制指挥部,完成多项设计制造任务,其中钢球麻点光电检查仪在洛阳轴承厂试用时,刘少奇同志到厂视察,听取了研制汇报,该成果还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20世纪60年代开始,机械系与上海机床厂等长期合作,1965年建立了精密工艺实验室,得到一机部二十多万元的科研经费,成为全国高校率先建立的精密工艺实验室。1966年至197()年,由机械系中青年教师组成的科研小分队与上海几个工厂协作开展科研,成功研制的“曲轴动平衡自动线”和“连杆称重去重自动线”,受到一机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抢抓改革先机,逐渐崛起·
“文革”后,机械一系(简称“机一系”)抓住改革开放之机,积极配合响应“建设现代化理工大学,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口号,不断自我调整,改革创新,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创新人才层出不穷,逐渐走上崛起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开办教师英语和数学补习班,送一批优秀教师出国进修,积极招聘国外留学人员,大胆重用和提拔年轻教师等,来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大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因而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在20世纪90年代,有三位教授当选为院士,杨叔子、熊有伦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济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恢复高考后,机一系顺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本科生的教育培养,在专业建设和老专业的改造、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颇具特色而又成效显著的工作,到20世纪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优
展开
目录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追逐一流梦想 群星辉耀征程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追光逐电 双向赋能 融合创新 争创一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七十栽砥砺同行 新时代材料强国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动奋进七十载 双碳赋能新时代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中欧新征程 能源新时代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七十正芳华 电气创辉煌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肩负承重墙学科责任 六十二年电信英才辈出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智能赋能领未来 奋楫笃行谱新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半世纪砥砺只争朝夕 新时代扬帆逐梦一流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稳当奋楫 风好正扬帆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砥砺奋进七十年 守正创新谱新篇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砥砺深耕四十载 踔厉奋发新时代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十二载踔厉奋发 生态振兴强国有我
航空航天学院——
六十载风雨锤炼 新时代逐梦空天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华中大篇章
软件学院——
使命呼唤勇担当 立德树人谋发展 迎难而上谱新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十二载忆生命礼赞 风鹏正举扬时代风帆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往知来深耕育人 统心聚力勇毅笃行
物理学院——
矢志培养科学家 开拓进取新时代
化学与化工学院——
砥德砺行四十载 团结奋进新时代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筚路蓝缕启山林 秉烛追光砥砺行
同济医学院——
点燃现代医学火种 铸就百年同济辉煌
基础医学院——
杏林育人百余载 基础强国奔一流
公共卫生学院——
七秩耕耘风雨成长 登高望远共创未来
药学院——
明德求真育英才 弘药济世谱新篇
护理学院——
栉风沐雨护佑苍生 砥砺奋进报效祖国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
法医学系——
奋楫笃行履践致远 弦歌不辍桃李芬芳
生殖健康研究所——
面向国家需求四十载 科研创新服务谱新篇
口腔医学院——
风雨不改口腔志 振衣濯足展襟怀
协和医院——
百年协和 敢为医先
同济医院——
赋能高质量发展 助力健康中国
梨园医院——
扬帆起航四十载 再接再厉谱新篇
哲学学院——
崇学明道达至善 立德笃行以成人
经济学院——
经世济民 与时代同行
社会学院——
三十七载奋进正芳华 勇立潮头踏浪逐红日
法学院——
守正创新谋发展 踔厉奋发谱新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
厚积薄发七秩奋进 立德树人争创一流
教育科学研究院——
博学笃行敢为先 立己达人天地宽
人文学院——
知行合一 以文化人
外国语学院——
栉风沐“语”来时路 韶“华”不负向未来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四十载求新博闻 融合发展共奏华章
管理学院——
阔步四十载 同频新时代
公共管理学院——
敢想勇为廿一载 矢志一流育英才
体育学院——
强健体魄塑造品格 华中体育筑梦强国
艺术学院——
喻家山下艺育六十载
继续教育学院——
服务大局 融入贡献
国际教育学院——
砥砺奋进 不断开创来华留学工作新局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