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的使命
1.1.2 一个“题”和一个“问”
1.1.3 “珠峰计划”和“强基计划”
1.1.4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1.1.5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1.6 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1.3.1 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1.3.2 关于研究内容的说明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要素分析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历史研究法
1.4.5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人才
2.1.2 拔尖创新人才
2.1.3 人才培养模式
2.1.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2 拔尖创新人才特点分析
2.3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分析
2.3.1 优势积累效应规律
2.3.2 非匀质化规律
2.3.3 最佳年龄规律
2.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
第三章 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
3.1 中国近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840一1949年)
3.1.1 中国近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概述
3.1.2 中国近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点
3.2 中国现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949年至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
3.2.1 中国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概述
3.2.2 中国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点
第四章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1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4.1.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4.1.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体概述
4.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概述
4.1.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条件概述
4.1.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概述
4.1.6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概述
4.2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4.2.1 自由开放模式
4.2.2 大学科模式
4.2.3 “X+Y”模式
4.3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
4.3.1 调查情况说明
4.3.2 调查结果说明
4.3.3 调查结果分析
4.3.4 调查结果评价
第五章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理解有偏差
5.1.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体有泛化之嫌且对自身作用认识不够
5.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选拔标准仍偏单一
5.1.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仍需提高
5.1.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不够全面
5.1.6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偏刚性
5.2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国家相关政策较零散和指向单一,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5.2.2 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缺乏完善性
5.2.3 高校办学的同质化趋势
5.2.4 高校自主筹资能力有待加强
5.2.5 教育的工具性与实用性被片面放大
5.2.6 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6.1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6.1.1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6.1.2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6.1.3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
6.2 英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6.2.1 英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6.2.2 英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6.2.3 英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
6.3 我国香港地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6.3.1 香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6.3.2 香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6.3.3 香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
6.4 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性分析
第七章 改进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7.1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形成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7.2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立法
7.3 建设具有“三不”核心价值观的大学
7.4 建设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7.5 重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7.6 打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联合培养渠道
7.7 重视创新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
7.8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7.9 建立以人为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当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教师卷)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