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一 新时代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①,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卓越拔尖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高校办学更加聚焦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精力、资源投入仍需加强,有些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我国一些高校的课程存在着“通过容易、效果有限”的现象,即课程教学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和提升方面的作用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挑战度不够。因此高等学校应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切实抓住全面提高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目前振兴本科教育,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形成高水平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已成为国内很多高校的共识,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工作,形成了一些可推广有共性的、规律性的经验做法和举措,包括如下内容。
(1)把本科教育放在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引领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优化专业结构。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坚持优势特色发展,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2)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和结果满意度,力求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
(3)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励志、求真,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先进的育人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追求卓越。
(4)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评辅教、以评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
(5)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生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6)加强高校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学科卓越和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强化科教协同育人。结合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任务,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为此教育部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重大项目,这是在原有多个单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个旨在继续深入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不再局限于少数参与的高校,而是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高的质量标准,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卓越拔尖人才,以期推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向一流迈进,支撑国家“双一流”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卓越拔尖”计划以工科、理科、医科、农科、文科为主,几乎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上有更高的要求。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标准有各自的要求,但从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所有学科专业毕业的卓越拔尖人才均应该具备类似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挑战困难的勇气、学术自信与自我认同、多学科知识整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构成了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标准。实现卓越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沿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必须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地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以保证卓越拔尖人才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这些改革中,*基础、*本质、*关键的部分是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高等学校应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 “赛学”育人模式的概念和历史延展
2.1 “赛学”育人模式的概念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其中之一就是回归常识。即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加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世界顶尖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应该承认仍存在一些不足,原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某些教育环节上,尤其是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尚待提高。一般认为,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总体上来讲是成功的,这一点在世界上也是公认的,问题就出在某些高等教育节点上,就连钱学森老先生也曾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目前,基础教育一般以“目标”驱动学习为主要特征,社会、家长、学校间达成共识,形成了一股合力,在这种氛围下,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尤其在高中阶段,社会很关注,老师很敬业,学生学习努力、家长积极配合。尽管也存在一些弊端,但中学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受到了社会各界乃至国际教育界的认可和好评。
学生高考以后进入大学的早期尤其是一、二年级,社会、家长、学校的促学压力和氛围弱化,在此关键窗口期,如果没有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年轻学生进行干预和引导,及时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青少年的本性是贪玩的,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就会选择轻松,渐渐的养成了惰性。比如部分学生晚上打游戏、白天逃课睡觉、谈朋友、追剧,高考前的学习热情骤降,导致学习热情断崖式下跌,造成挂科,甚至不能正常毕业,影响自己的前途,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导致这些问题有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大学初期未能及时有效地把“目标”驱动学习转化为“兴趣”驱动学习(主动学习)。
为了解决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教改团队,积极践行四个回归,潜心“赛学”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着力扣好大学专业学习的第一粒扣子,在初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学期起,即依托学院“MATLAB与建模”等课程教学和过程化考核要求,开展2~3次课程作业答辩赛,力争使每个学生经历一次挑战性学习体验,经受素质、能力、求学三方面磨炼和提升。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宿舍之间相互比拼,尽快让学生从原来中学时期的“目标”驱动学习过渡到“兴趣”驱动学习(主动学习),弘扬和延续高中时期的刻苦学习精神,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彰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启人以“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国内外大学生学科竞赛,培育创新意识,以赛导学、以赛促教、以赛督创、以赛正风,督促强化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成就感,扎实提高理工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育人模式的精髓就是赛中学、赛中做、赛中悟、赛中交,故谓之“赛学”育人模式。
2.2 “赛学”育人模式的历史延展
2009年,我们首次在郑州大学软件学院电子商务技术方向进行了“赛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5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本团队又在郑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了基于兴趣培养的“赛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活动,至今已坚持了十多年(见图2.1“赛学”育人模式十二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大事记)。
“赛学”育人模式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作业赛题库建设、推广应用、赛学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