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理论研究
项目实践:专业美术院校社会美育方法探索
社区微更新与社会性艺术
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
——陆家嘴“艺术社区”规划的过程
节日奇观还是生活日常?
——艺术进入社区的新世界
社会链接与移动的公共教育
除了展览,美术馆还能做什么?
——以“艺术大家与四川”综合项目为例
城市社会美育、人民主体性与业余创作的新契机
社区博物馆(美术馆)的美育建构与城市更新
博物馆+互联网:完善博物馆文创传播新模式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第二单元 生活世界
城市变迁的符号表达
——《虎溪·稻草人》创作手记
搭建桥梁
——《走出盲岛》创作手记
多重的意义共生
——《共生》创作手记
如何在闹市传播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时空市场》创作手记
上演一声传统艺术的“快闪秀”
——《虎兴之家,墨笔生花》创作手记
我在羊磴卖黄桃
——《认领一棵黄桃树》创作手记
面向中老年群众的绘本尝试
——《奶奶的保健品》创作手记
乡村百态
——关于吕侯健乡村影像实践《山村剧场》的对话
第三单元 艺术动员
艺术社区的初步成效
——以社工策展人在陆家嘴东昌社区的实践为例
社区动员:在深度城市化社区的四年社会工作行动研究
东昌社区与三星堆的故事
——艺术进社区实践
基于场所记忆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
——以上海上港小区公共空间为例
博物馆与社区互动模式的探讨
——从上海大学博物馆走入东昌社区说起
第四单元 映证彼此
《地摊肖像——流动的烟火》创作手记
《领养一本书:瓦尔登湖畔的“茑屋”》创作手记
《消除熵——网络时代下的信息流失》创作手记
《缝缝补补——针头线脑中的消逝与再现》创作手记
《老而不休——人生下半场》创作手记
第五单元 城市非遗
科学、艺术与非遗的美育实践
一只从2018到2021的碗
——云南大学非遗介入乡村振兴实例
CBD+YNU=520秀
五亿年之复活
——古生物插画的城市科普美育实践
第六单元 现实虚拟
特殊原住居民的足迹探寻
——《黄桷坪社区野生动物图鉴》创作手记
互联网审丑奇观之吃播生态
——《线索》创作手记
从“饭圈”到出圈
——《出圈》创作手记
众口铄金的暴行
——《“审判”》创作手记
非纪念碑的纪念碑
——《网络热搜“纪念碑”》创作手记
虚拟恋人与城市孤独症
——《侧耳倾听》创作手记
网络代餐
——《被击溃的聚餐》创作手记
饭圈文化中人设崩塌的具象化
——《房子塌了》创作手记
第七单元 原乡流衍
社区赋能与原乡记忆
希冀与未来
——《风车船》创作手记
与茧共生: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我绑架
——《茧》创作手记
与竹并行
——《一行竹》创作手记
飞鸟与人类共生的家
——《飞鸟相与还》创作手记
缠绕
——《木色疏密》创作手记
城市浪奔 社区不冷
——《再次相遇》创作手记
第八单元 无形之里
从有到无
——大学城熙美社区美育探索
表达一种关于奶茶的情绪
——《倾倒之蜜》创作报告
从“城市生活”到“短距离迁徙”
——《短距离迁徙》创作手记
在“街”里探索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街》创作手记
社区的述说
——《融·荣》创作手记
熙街的“声”与“形”
——《流·萤》创作手记
聊聊家常
——《群居和一》创作手记
游戏连接人人
——《圆首方足》创作手记
第九单元 里人为美
走进社区的艺术与教育
参与式社区美育的试验
——《来!来耍》策划手记
一场社区的艺术疗愈
——《回声海螺》创作手记
众心合奏
——《一天》创作手记
唤醒记忆的空间
——《共同的记忆》创作手记
生活的镜像
——《乐园》创作手记
第十单元 共创共享
书写不一样的诗
——《最后的诗》创作手记
捡拾记忆
——《旧拾光》创作手记
共绘记忆
——《回忆虎兴》创作手记
与河同感
——《变形记》创作手记
雕塑旧物
——《泡泡·印记》创作手记
点亮“泡泡”
——《发光的泡泡》创作手记
儿童带动社会美育
——《童趣》创作手记
儿童美育的价值
——《垃圾游乐园》创作手记
亲子共创
——《时代的太阳》创作手记
多重痕迹
——《痕迹》创作手记
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呈现
——《重阳·幸福》创作手记
一次别样的课程体验
——《我和你》创作手记
走进社区
——《为我们点赞》创作手记
附录
研讨会开、闭幕致辞,主题发言内容提要及专家评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