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147683
  • 作      者:
    作者:王金伟//徐艳|责编:王聪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金伟,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智能哲学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青年讲师圈讲师、上海大学青年讲师团团长。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等。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7部。
  
  徐艳,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研究。主持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10余项,先后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重要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专著参著8部。围绕“教育大数据”取得两项软件著作权。主持省课程,曾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等荣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既关注到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关注到教育自身发展所经历的历史演变,更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表现。全书分为绪论和八个章节,既有总括的概述,又有详尽的分述:绪论主要关注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内容集中于教育变革这一重要推动教育发展的现实性问题,在教育变革中对人工智能存在论和认识论进行反思和追问,并将科学技术及教育思想等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要素,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一章关注教育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进路。无论是农业文明中的教育,还是工业文明中的教育,抑或是信息时代的教育都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在教育领域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第二章关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及基本问题,该部分分别从教育是人类智慧的延续和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需求及历史视野,人工智能教育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四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述;第三章关注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理论探索,分别阐述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本质和目标、基础和任务以及发展方向;第四章关注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应用探索,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不同场景出发,介绍目前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探索;第五章关注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包括混合式学习、联通学习、移动学习、量化学习、深度学习等;第六章关注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展望,从未来教育的不同关注点,展望了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更多可能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关注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从现状问题、伦理反思、理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第八章关注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典型案例分析,比如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希维塔斯学习”等,都是人工智能时代下提高学习成效的新教学模式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式,并根据农业生产形成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的制度、礼俗、文化、教育等集合体。农耕文明形成与江河流域,并在其附近定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形式。农耕文明以人类聚集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城”的概念和形态。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石,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在人类历史上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发展模式,并以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为纽带,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愈发凸显出来。
  游牧文明,是指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坚持以非固定生活住宿为主的游牧生活。游牧生产和生活往往处于变动之中,往往更加重视习俗和经验。游牧文明的发展主要以分散性为特征,但与农耕文明发生冲突时,往往由于武力强大等原因而占据优势。历史证明,游牧文明往往被农耕文明所吸收和融合,这是由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对比存在先天性不足,即文化传承及教育影响远远不及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是人类社会特别是城邦制社会形成后出现的文明样态。当人类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经略海洋的条件。从历史时间轴来看,海洋文明主要产生于距今500-600年左右,其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比是最新的文明样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海洋文明主要是由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的航海事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海洋文明与海洋贸易密切相关,是由海洋贸易的繁荣而逐渐衍生出来的有关海洋的风俗、教育、科学等在内的文明样态。
  由于海洋文明的复杂性,特别是近代航海业大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海洋精神文化。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较来看,海洋文明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外向性,多元性和兼容性等特点。这也为海洋文明中教育的开放性奠定了基础,这种开放性直接影响到西方的教育事业。在西方城邦制对教育的理解与海洋文明的发展也密切相关。学校(School)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Skhole”,其含义为休闲、闲暇。古希腊把学校称为闲暇的场所,一有闲暇的时间,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去思考和探寻万物之理①。这是西方文明中对教育场所最直观的理解,也是推动海洋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对古希腊人来说,“闲暇和求知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西方文明的发展催生了海洋文明的系统性,也是教育发展系统性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将技术逐渐与科学打通,形成了以科学为指导的技术大发展时期。
  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其教育传承和文化传统都密不可分,西方教育传承了“敢于挑战权威”的教育思想。我们以西方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杰出代表为例进行探讨。西方教育不是局限于“一定之规”,如苏格拉底开始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希腊成文的典籍很少,只能通过对话、交谈、演讲传授知识,限制了教学的效果和教育水平。古希腊先辈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而非官府之学,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后代的学者拥有思想自由和另立新说的自由,以至于后来的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都敢于超越自己的恩师,不以师道害真理,敢于独辟蹊径,另立新论,因此亚里士多德发出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这是西方教育的开放性和突破性最重要的代表。
  以中国农耕文明来观照世界文明样态的发展进程,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农耕文明产生的教育形态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林德宏、张相轮两位学者在研究“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时指出,把中国农业文明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对于古代文明而言,农耕和定居意味着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农业定居生活联系着一种积淀型的文明”。在这样的东方农业文明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特点的教育传承形态,农耕文明所依赖的定居生活是进行教育传承的基础。
  中国作为农耕文明的国家代表,形成了与农耕文明相联系,内容丰富的文化内容。“首先,由于农业劳动的艰巨性、协作性和自然灾害的严酷性,人们逐渐形成刚健自强、勤劳务实的精神品质和对自然的依存心理。其次,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经验性、重复性,形成人们重视经验积累善于从个体体验生发一般原则的特点。再次,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的狭隘性容易形成人们自足、乐天、知命的心理……,由于农业自然经济不能摆脱对天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依赖性,人们总是把自己看作有生命自然的一部分”。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二、人工智能的存在论反思与认识论追问
三、教育变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章 教育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进路
第一节 教育发端——人类文明传承的纽带
一、教育是文明传承的起点
二、教育思想的演变开局
三、三种文明形态中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变革——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工业文明与教育变革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演化发展
第三节 教育蝶变——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教育的飞跃
一、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变革
二、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教育发展路向
三、人工智能技术催生教育蝶变

第二章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及基本问题
第一节 教育是人类智慧的延续和发展
一、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是文化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
三、教育是人类智慧延续的根本保障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一、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形成智能教育
二、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体化发展进路
三、人工智能教育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需求及历史视野
一、人工智能教育的系统性发展价值
二、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关注人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历史视野
第四节 人工智能教育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技术至上”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的影响
二、“教育为本”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根本遵循
三、“人”是解决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问题的钥匙

第三章 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本质和目标
一、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本质
二、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目标
第二节 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和任务
一、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
二、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任务
第三节 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发展方向
一、以数据驱动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二、以深化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三、以融合创新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

第四章 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应用探索
第五章 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第六章 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展望
第七章 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反思
第八章 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