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3-6岁幼儿道德情绪发展特征及教育启示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4289
  • 作      者:
    作者:冯晓杭|责编:孙文影//高丽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本书从道德情绪研究的视角,对3~6岁幼儿道德情绪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长期在幼儿园进行的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笔者揭示了3~6岁幼儿道德情绪产生的事件类型,道德情绪发生时幼儿的外在动作、言语、表情等行为特征,他人行为对幼儿道德情绪的影响,以及道德情绪与道德的关联。本书为开展幼儿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道德情绪概述
  第一节 道德情绪概念
  《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绪是指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林崇德等,2003)。情绪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从出生就伴随个体发展的基本情绪,如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和惊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整合而形成的复杂情绪。本书研究的道德情绪属于后者。
  关于道德情绪概念,国内外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海特(Haidt,2003)认为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与个人或社会利益有关的情绪。埃克曼(Ekman,1993)认为道德情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群体服务性。周详等(2007)认为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即道德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道德需要之关系的反映。道德情绪又称为自我意识情绪。艾森伯格(Eisenberg,2000)认为道德情绪就是自我意识情绪,因为它主要由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构成。路易斯(Lewis,1997)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在对自我的认识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特蕾西和罗宾斯(Tracy,Robins,2004)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自我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俞国良和赵军燕(2009)提出,自我意识情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自我或被他人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也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认同标准,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时产生的情绪。道德情绪与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情绪,能够体现自己的内外世界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那么产生的就是正性道德情绪,如自豪等;如果两者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将会产生负性道德情绪,如内疚、尴尬等。
  第二节 道德情绪分类
  道德情绪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根据情绪的指向不同,艾森伯格(Eisenberg,2000)把道德情绪分为自我意识情绪(如内疚、羞耻)和移情,而坦尼等(Tangney et al.,2007)在艾森伯格的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指向他人这一类别,其中,自我意识道德情绪主要由自身的体验引发,不是通过看到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陈英和等(2015)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情绪主要包括内疚、羞耻、尴尬和自豪,这4种情绪都由情绪产生者自身的行为引发,以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评价为基础。海特(Haidt,2003)的研究将道德情绪分成谴责他人的情绪(如憎恶、厌烦等)、自我觉知的情绪、对他人不幸产生的情绪以及赞赏他人的情绪4种类型。鲁道夫(Rudolph,2013)将道德情绪分为行动者道德情绪和观察者道德情绪,前者指向自己,如自豪、内疚和羞耻等,而后者则指向他人,即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事件产生的道德情绪,如同情等。王云强(2016)依据情绪的指向及其性质的区别,将道德情绪分为正负自我意识情绪、正负性他人指向道德情绪。
  根据道德情绪的不同功能,有研究者(Rudolph,Tscharaktschiew,2014)将其分为积极道德情绪和消极道德情绪两种。积极道德情绪就是指自身在体验到积极的美德或善良的行为时产生的情绪,如自豪;消极道德情绪则是指当自身经历了不好的体验时产生的情绪,如内疚、羞耻等。周晓林和于宏波(2015)将道德情绪分为亲和性道德情绪(agreeableness moral emotion)和攻击性道德情绪(aggressive moral emotion)。亲和性道德情绪的功能是促进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如内疚;攻击性道德情绪则会导致个体产生攻击性的社会行为,如嫉妒等。
  海特(Haidt,2003)将道德情绪分为4种。①谴责他人的情绪,包含轻蔑、愤怒和厌恶三种情绪。在人类进化史上,个体逐渐形成了互惠利他主义,即个体应当同其他具有合作历史的个体合作,并避免与那些曾经有过欺骗行为的个体来往甚至惩罚他们。当互惠利他主义遭到侵犯时,个体的消极情绪就转换为谴责他人的情绪。例如,轻蔑是指轻视他人及道德优越的情绪,其诱发因素是声望和地位的差别,在等级社会中,轻蔑情绪代表对“不值得”更强烈的感觉(如愤怒),而在非等级社会则表示他人不符合标准(即已获得的地位或声称所具有的威望);愤怒是由于不公正待遇或目标阻碍引发的一种保护自尊的道德情绪,其诱发因素有目标阻碍、挫折、保护自尊、背叛、侵犯和不公正待遇(对自己或朋友)等;厌恶是由核心厌恶(味觉厌恶)进化而来的道德情绪,其对象为物理实体或道德对象,其诱发因素可以是物理实体(如身体玷污),也可以是道德对象(如等级下层对上层的玷污、兽行等道德侵犯)。②自我觉知的情绪,主要包含羞耻、尴尬和内疚三种,而且羞耻和尴尬往往同时出现。由于个体具有群体归属的需要,为了避免在群体中受到消极情绪的对待,自我觉知的情绪发生了进化。③对他人不幸产生的情绪。这是通过了解他人的不幸经历,观察到他人的痛苦和悲伤而产生的情绪,这一类情绪中只有同情这一种道德情绪。④赞赏他人的情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激。这种情绪是由于他人对自己做的有益行为,从而使自己产生的对他人的温暖和友好的感觉。
  有研究者从情绪归因的角度将道德情绪分为由可控因素引起的道德情绪和由不可控因素引起的道德情绪(Rudolph,Tscharaktschiew,2014),其中,可控因素主要指个人的努力程度等,会引起内疚等道德情绪,而不可控因素主要指自身的能力等难以由自己控制的因素,会引起羞耻等情绪。坦尼等(Tangney etal.,2007)也提到了类似的道德情绪的分类方式,将其分为自我意识的道德情绪和关注他人的道德情绪。自我意识的道德情绪是受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的,而关注他人的道德情绪来自于观察到他人做出了令人称赞的行为,这类情绪会推动观察者做出同样的行为。
  第三节 道德情绪功能
  道德情绪作为情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道德情绪状态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道德情绪的具体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反馈功能
  道德情绪是关于个体对于自己的评价和认知的情绪,它必然就会对个体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规则进行反馈,这种反馈能够激励个体产生相应的积极道德行为,所以个体的自我意识会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不同的道德情绪会对道德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内疚和可信的自豪(authentic pride)都能够促进道德行为,而羞耻和自大的自豪(hubristic pride)有可能对道德行为产生损害。马尔蒂和翁格利(Malti,Ongley,2014)发现,在道德情境中,积极道德情绪是一种可使积极行为增加的奖励性或者促进性因素。当行为与道德规范一致时,个体会因为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到满意而开心;当个体体验到消极的道德情绪时,自我认知和评价难以与道德规则相符合,个体就会想办法转向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通过某种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相反,如果个体体验到积极的道德情绪,说明两者相符,那么就会使个体产生更多的该种行为,进而使自身的自尊等积极品质得以提升,人际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影响个体的社会性行为
  道德情绪对于个体行为的产生、发生的频率和抑制有重要的影响。艾森伯格(Eisenberg,2000)认为道德情绪既能促进个体道德行为的发展,也能阻断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国外学者查普曼等(Chapman et al.,1987)发现,小学幼儿对故事情境中内疚情绪的归因与其随后的帮助行为呈正相关。万杰利斯蒂和斯普拉格(Vangelisti,Sprague,1998)的研究发现,内疚能避免个体出现不道德行为,产生道德行为,而且伴随内疚的负罪感能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奥特霍夫(Olthof,2012)发现,消极道德情绪可以预测10岁和13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研究者(Gummerum,2010)发现,3~5岁幼儿在快乐的损人者游戏中的消极道德情绪自我归因可以显著预测其在独裁者游戏中的分配行为。拉加图塔等(Lagattuta et al.,2010)发现,那些对任务进行积极道德情绪归因的幼儿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相信这种积极奖励性的情绪体验会促进利他的亲社会行为。
  三、影响社会适应
  已有相关研究显示,羞耻和内疚情绪对受到损伤的自我具有修护和保护作用。适度的羞耻和内疚情绪体验能够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从而保护自我,但是如果体验过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自豪和尴尬会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发生。另外,也有相关研究发现尴尬情绪会抑制个体帮助他人动机的产生,因为个体的这种情绪多数是因为自卑和能力不足而产生,从而影响个体帮助他人的信心,进而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及适应性行为。同时,尴尬在遵守规则和避免排斥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调节作用
  克雷布斯(Krebs,2008)认为,道德情绪是道德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一方面,自豪、感戴等积极情绪能激励个体尽量做社会认可的事;另一方面,内疚感和羞耻感等消极情绪也可以迫使个体停止那些不道德的行为。胡布纳等(Huebner et al.,2009)将道德情绪的这种调节作用具体划分为4个方面:①不道德行为会导致个体产生耻辱、羞耻、愤怒或厌恶等道德情绪;②道德情绪会导致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例如,厌恶情绪会使个体尽量避免做令他人受伤害的不道德行为,而内疚情绪则可能导致自我惩罚,即对不道德行为的一种自我否认;③道德情绪强烈地影响着道德判断;④从道德行为的起源来看,个体早期的道德行为一定包含某种情感动机。
  五、影响道德发展
  当个体认为现实的道德自我与已有的道德标准不符时,就会促使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此时个体会得到重要的即时反馈,这种反馈具有道德净化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个体在道德层面对自己的理想自我进行检测和再评,并促使个体向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当个体侵犯他人利益或出现过错时,产生的羞耻情绪会起到自我道德净化的作用,促使个体审视自己的过错,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心理平衡(冯晓杭,2012)。坦尼等(Tangney et al.,2007)的研究发现,内疚能够正向预测道德行为,反向预测犯罪等非道德行为。也有研究指出,内疚这种道德情绪不仅能促进道德品格和行为的发展,还能阻止不道德品格和行为的产生与发展(何华容,丁道群,2016)。
  第四节 道德情绪影响因素
  道德情绪在对幼儿道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个体的特质,如人格因素以及生理方面的因素,会对道德情绪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个体的道德情绪是个体对于事件的评价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个体的认知能力也会对个体的道德情绪产生影响。最后,外部环境因素对道德情绪也有重要影响。
  一、生理因素
  关于幼儿道德情绪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沃尔特和伯纳福德(Walter,Burnaford,2006)的研究指出,在犯过情境中,女孩通常比男孩更多地体会到内疚和羞愧等消极情绪。李占星等(2014)的研究发现,在损人情境中,6岁的女孩对于他人快乐情绪的判断能力比6岁的男孩要高。罗斯等(Roos et al.,2011)的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容易体验到消极道德情绪。然而,有研究发现某些道德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道德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性别对道德情绪的影响。
  二、人格因素
  马尔蒂等(Malti et al.,2016)发现,道德与人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会影响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的表现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在外部环境中的行为,人格中有关自我内在的部分与道德情绪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马尔蒂等对人格和道德情绪判断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系统中的宜人性部分能够明显地影响道德情绪判断,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15~21岁的青春期个体在宜人性和责任心人格维度上的得分均与他们的道德情绪判断模式存在显著相关。史密斯等(Smith et al.,2010)对比了4岁幼儿对悔过型和不肯悔过型的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与归因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苏彦捷)
前言
第一章 道德情绪概述 001
第一节 道德情绪概念 001
第二节 道德情绪分类 002
第三节 道德情绪功能 003
第四节 道德情绪影响因素 005
第二章 3~6岁幼儿道德情绪发展特征相关研究 009
第一节 快乐情绪 009
第二节 悲伤情绪 012
第三节 羞耻情绪 014
第四节 自豪情绪 019
第五节 内疚情绪 021
第六节 尴尬情绪 024
第七节 生气情绪 032
第八节 害怕情绪 035
第三章 3~6岁幼儿快乐、悲伤情绪发展特征 038
第一节 研究方法 038
第二节 3~6岁幼儿快乐、悲伤情绪事件类型及差异 039
第三节 3~6岁幼儿产生快乐、悲伤情绪的外在行为特征及差异 042
第四节 3~6岁幼儿快乐、悲伤情绪诱发因素研究 045
第五节 3~6岁幼儿快乐、悲伤情绪与道德的关系 047
第四章 3~6岁幼儿羞耻情绪发展特征 049
第一节 研究方法 049
第二节 3~6岁幼儿羞耻情绪事件类型及差异 050
第三节 3~6岁幼儿羞耻情绪外在行为特征及差异 053
第四节 3~6岁幼儿羞耻情绪与道德的关系 056
第五章 3~6岁幼儿自豪情绪发展特征 058
第一节 研究方法 058
第二节 3~6岁幼儿自豪情绪事件类型及差异 059
第三节 3~6岁幼儿自豪情绪外在行为特征及差异 063
第四节 3~6岁幼儿自豪情绪与道德的关系 070
第六章 3~6岁幼儿内疚情绪发展特征 072
第一节 研究方法 072
第二节 3~6岁幼儿内疚情绪事件类型及差异 073
第三节 3~6岁幼儿内疚情绪外在行为特征及差异 078
第四节 3~6岁幼儿内疚情绪与道德的关系 086
第七章 3~6岁幼儿尴尬情绪发展特征 088
第一节 研究方法 088
第二节 3~6岁幼儿尴尬情绪事件类型及差异 089
第三节 3~6岁幼儿尴尬情绪外在行为特征及差异 093
第四节 3~6岁幼儿尴尬情绪与道德的关系 104
第八章 3~6岁幼儿生气情绪发展特征 106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06
第二节 3~6岁幼儿生气情绪事件类型及差异 107
第三节 3~6岁幼儿生气情绪外在行为特征及差异 111
第四节 3~6岁幼儿生气情绪与道德的关系 124
第九章 3~6岁幼儿害怕情绪发展特征 127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27
第二节 3~6岁幼儿害怕情绪事件类型及差异 128
第三节 3~6岁幼儿害怕情绪外在行为特征及差异 131
第四节 3~6岁幼儿害怕情绪与道德的关系 140
第十章 他人行为对3~6岁幼儿道德情绪的影响研究 142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42
第二节 教师行为的言语、动作特征分析 143
第三节 教师行为对幼儿自豪、内疚、羞耻和尴尬情绪的影响 156
第四节 父母评价对3~6岁幼儿道德情绪的影响 160
第十一章 3~6岁幼儿道德情绪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170
第一节 道德情绪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70
第二节 道德情绪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76
第三节 道德情绪的教育策略 182
参考文献 184
附录 198
附录一 幼儿情绪发展问卷(家长版) 198
附录二 幼儿道德情绪事件观察记录表 200
附录三 编码过程说明 201
后记 2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