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对话》是一部中法合办的集刊,它于1998年创刊,每年两辑,为CSSCI来源集刊,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是跨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中法汉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第48辑有数篇专稿纪念2021年逝世的著名法国汉学家汪德迈,从各角度高度评价了他的卓越成就与学术贡献,其“新汉文化圈”的提出对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历史意义。
汪德迈研究《新汉文化圈》和《文心雕龙》的基石,是在他的时代欧洲人几乎没人掌握的甲骨文,他由此得以从中华文明源头开始研究,而收束于跨文化。现在要问,汪德迈的跨文化,是语言系统下的跨文化?是思维类型下的跨文化?还是社会模式下的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学者要跨文化,是因为文化多元而彼此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而文化中有些根本性的东西其实比无可比,只能跨。认识汪德迈,是要认识他的汉字字汇系统,以及他从“宇宙性”和“相关性”两个更抽象的概念去理解中国文化,结果他跨越了已知知识系统,跨越了人生经历,跨越了社会文化的差异,获得了超越性的认识。金丝燕认为,汪德迈从语言文字、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上,从总体上,跨越传统汉学,在研究中国上得出独立结论,完全与众不同。而我认为,对汪德迈的与众不同,中国人听了能接受,西方人听了能思索,这种跨越就带有未来方向,主要有五:
第一,汪德迈的中国“文”理论研究,不由语言系统切入,而是从文字系统开展研究。他从文字研究中国社会,在阐述中国的“文”理论、意识形态系统和中国的“文”国家性质上,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为当代汉学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第二,汪德迈的《新汉文化圈》研究,还引进了“经济”的概念,指出,在亚太区域文化圈内,由于长期接受中国儒学的影响,各国做到用道德文化与和谐文化,处理西方工业革命后带来的问题;用非政治的方式,进行协商;用超意识形态的姿态,加强合作。
第三,汪德迈的合译著作《文心雕龙》法译本,承担了两个学术使命,一是研究中国本土“文”理论的最古老的代表作,二是在差异巨大的东西文明之间做双向介绍和双向沟通。
第四,汪德迈的汉文化圈研究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模式中进行,指出,汉文化圈的生命力最强,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国与多国、集体与个体的文化兼容过程中不断改革、改善与前行。这种汉文化圈的模式没有单边、没有殖民,没有霸权,而是维护相互认同的历史传统和地缘安全理念,建立和谐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和市场竞争关系。
第五,在法国汉学传统中早已经形成“东方”和“中国”的概念,但具体到个体汉学家的研究,都是以一国为主的,如研究中国或研究日本等。汪德迈的研究突破了一国格局。他的研究在中、越、日、韩等多国之间中进行,而且除了历史,也面向当代。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汪德迈的研究不是对以往任何汉学研究的仿作,也不是反操作,而是跨文化操作。他将传统、地方、区域和世界运行联系起来,将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法国年鉴史学、福柯知识考古学分析与现代数据研究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学科建设、国家社会制度对话与高尚人文精神互相渗透的整体行动,并取得了国际共识。
——摘自董晓萍《中国的“文”理论:<新汉文化圈>与<文心雕龙>》
特稿
《文心雕龙》之“赞”与佛经随颂律的关系 〔法〕金丝燕
伯希和在藏经洞怎么“淘宝”——从法藏敦煌卷子P.2001看法国东方学研究的传统 王邦维
专稿
中国的“文”理论:《新汉文化圈》与《文心雕龙》 董晓萍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重读“东方文化丛书?总序”和《新汉文化圈》 陈明
跨文化学的中国品格 王一川
跨文化视野下的汉字研究 李国英
汪德迈的中国学研究与跨文化研究方法 李正荣
古印度文化圈与新汉文化圈 张远
旁观者的“外位”考察与发现——论汪德迈《新汉文化圈》的几个要点 张灵
论稿
“也是学梵文的”——周一良的梵文研究及其与季羡林的早期学谊 陈明
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重现与传承 吴杰伟 史家兴
让生命坚硬:菲律宾阿拉安人的“加强班素拉”巫术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史阳
跨文化对话视野中的《中亚文明史》 施越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亲历的触动与战略的构建 张嘉妹
中国在墨西哥城心中(吗?)——18世纪前后墨西哥城中心的“八连”华人市场 于施洋
波斯语史诗记史功能的发生、消解与再生成 刘英军
寻找中西历史哲学对话的“交叉点”——以近代西方历史哲学和《周易》历史哲学思想为对话双方 夏芳
由边疆而东方:国立“东方语专”成立背景新考 乐恒
文学的呼吸——诺奖的回归 〔法〕金丝燕
袁昌英与《法兰西文学》(1923):五四、现代性与唯美精神 杨振
殷铎泽的《论中国文字》—一次语言的、宗教的、书法的相遇 刘曼
法国《古文言读本》分析 陈金秋
远近随笔
我们认识的杨振宁先生 陈越光 尹捷
短讯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第九届世界孔子曰暨“抽象:诗歌与音乐”国际研讨会 张强 徐萌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汪德迈《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