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和孩子较劲(让孩子在陪伴和挑战中成长)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722392
  • 作      者:
    作者:刘湘梅|责编:张于
  • 出 版 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无缘无故哭闹、不懂得分享、有攻击性行为……

高效解决孩子成长中的烦恼,让孩子从小具备内在成长力

放下养育的焦虑,给孩子高质量的爱与陪伴

帮助孩子做好顺利入园的准备,让孩子不惧成长挑战,爱上学习起跑点

抓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安全感、学习力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湘梅,亲子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标准工作专委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理事,京师创智教育研发中心主任,全国妇联家庭教育巡讲专家,澳大利亚STEAM教育学院中国代表处首席专家。有着二十余年家庭亲子教育和母婴传媒从业经历,曾担任《妈咪宝贝》《聪明宝宝》等母婴杂志主编、顾问,中央电视台《东方儿童•生命之初》节目总策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从小到大》节目嘉宾主持,《小步在家早教》APP专业顾问 等。多次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的课题与项目研发工作。出版著作《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顺其自然的智慧》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记录了作者一路悉心陪伴儿子成长的真实故事,也有她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思考和感悟,不仅涉及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长、习惯养成等常见问题,还从富养精神、艺术启蒙、眼界开拓等促进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给父母以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PART

1

上幼儿园,

准备好了吗

 

 

上幼儿园,对于孩子,乃至整个家庭,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为什么非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24小时温暖的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活呢?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愉快地开始幼儿园生活吧。

 

 

 

宝贝,不怕

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贴了个“胆小”的标签。有人要抱他,他一定不肯,还会大哭;在外面参加活动,别的小朋友都奋力往台上冲,他却是打死也不会上台的;被人抢走了手上的玩具、食物,他也不会再抢回来……

一个胆小孩子该具备的“素质”,他是不是已经都有了?因此,当我决定他刚过两岁就送去上幼儿园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老人的理由是:“他这么胆小,到幼儿园一定会被人欺负的!”我笑了:“他3岁再上,别的孩子难道就不会欺负他了?”

其实,我一直理解不了这种“欺负与被欺负”的意义,怎么就叫被欺负了呢?胆小就注定被欺负吗?何况,我压根儿就不认为我的儿子是个胆小鬼!他只是一个行为处事非常谨慎的孩子,而我们很容易就将“胆小”与“谨慎”混为一谈。

谨慎≠胆小

我不用担心儿子会贸然行动,因为他与“鲁莽”这个词几乎无缘。他总是先观察,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才出手。这也成为我敢于放手让他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原因之一,我只需提前告诉他,做这件事的危险是什么,他要当心什么就可以了。再加上他本身运动能力比较强,只要睁着眼睛就在“折腾”,也并未受过什么伤。

如果非要说谨慎就是胆小,那么,胆小是不是也有好处?看到电视里有拐卖儿童的新闻,一到公共场所,儿子就会自觉地牵着我的手,即使我的手被大包小包占上,他也会牵着我的衣服,总之,他不会让自己离开妈妈。坐在飞机上,他会提醒我系好安全带,所有跟安全相关的规则他都会一一遵守。

这样的“胆小”,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天性比较敏感的孩子,对新事物、新环境观察得比较细致,但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相对要慢一些。可是,这样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调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你儿子从不会大哭大闹,也不爱说话,但眼睛一刻也没闲着,可有心眼儿呢。”开始老师还以为他是个非常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让我们引导他开朗一些。我说:“等他适应了您再看,他属于慢热型。”果然,不出一个月,他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确信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知道在这个环境里该如何行为处事,便“原形毕露”,不仅变得活跃起来,还成了个小“话痨”。

虽然胆小不一定是天生的,但谨慎的性格却有先天成分。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来引导,否则,他就真的“胆小”了!

在儿子上幼儿园之前,家人总是认为他胆小,并且把这种焦虑、担心直接在他面前表达出来,这样的心理暗示是最容易影响到孩子的,他很自觉地就把自己归到胆小那一类里去了。而且,这种影响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及时引导,将会长时间地延续下去,最后成为孩子身上的一个标签。我清楚地记得,儿子都四五岁了,有些事不敢做还理直气壮地给自己找理由:“我就是胆小嘛!”

好在幼儿园积极欢快的集体生活使他有了很大的改观。他喜欢跟小朋友玩,交了几个好朋友,每天放学都要一起玩一会儿。在这一群男孩子里,总有胆大的。有几个男孩子从一米高的台子上跳下来,只有我儿子是爬下来的——当然,他的个子也比较矮。但他也想尝试,几天之后,便跟着往下跳了。因为他用这几天的观察验证,跳下去的小朋友没有一个受伤的,而跟他个头差不多的小朋友也能跳。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孩子有些胆小时,先不要着急,也不要说“人家都敢,怎么就你不敢”之类的话,而应该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观察、去适应、去调整。这样的孩子一定要确认做一件事的危险系数。父母就应该事先告知,与他一起分析,让孩子说出他的担心,再帮他想一个避免危险的办法。经历的事情多了,孩子就会更有自信,知道很多事情都不会有太大危险,逐渐摆脱畏惧心理,胆子也就慢慢大起来了。随着年龄增长,谨慎发展成为稳重,基本已经没人说他胆小了。

害怕≠胆小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怕生人、怕黑、怕打雷闪电……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有位妈妈说,她儿子性格开朗活泼,胆子也很大,可是自从回老家看到村里的大黄狗后,突然变得特别胆小,一看到狗,他就一边说“不怕不怕”,一边使劲往后缩。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他还开始害怕水。从小喜欢玩水的他,到了泳池死活不肯下水。孩子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胆小呢?

可能很多孩子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突然间开始怕某样东西,甚至提都不能提。

父母不要纠结于“害怕”“胆小”这些表象,懂得怕了,恰恰说明孩子在成长。随着智力的发展和记忆力的增强,孩子开始知道某些东西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胆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当认知和各方面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孩子能够客观地认识这一事物,或者有能力面对、处理与之相关的情况,就会慢慢摆脱恐惧,不再胆小了。

面对孩子的害怕,我们可以向他解释:“老家大黄狗很凶是因为它要帮着爷爷守门,对它不认识的人才会凶。我们小区的小狗就不太凶了,只要不去摸它们,远远地看,它们不会咬人的。”并且给他做示范,带着他远远地看小狗。孩子发现这样确实没有危险,他的恐惧会小很多。

以前敢做的事,现在不敢做了,是因为孩子懂得了这件事的危险性。比如孩子开始怕水,可能是他在电视里看到了有人溺水的新闻。所以,孩子说害怕的时候,是真的害怕!那就不要勉强孩子,先让他看到,游泳池里的其他小朋友没有任何危险;然后让他坐在池边,把脚伸到水里玩玩;最后再让他在浅水区玩耍……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能克服对水的恐惧了。

千万不要看到孩子害怕就批评他胆小,要求他勇敢。想想我们自己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吧!那会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严重的时候你一定有过喘不过气、哆嗦、手脚冰凉等生理体验。为什么孩子害怕的时候就必须勇敢呢?害怕又不是犯错,它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害怕的时候,他需要父母的帮助,而不是嘲笑或者蔑视,甚至批评。那样只会让他觉得害怕是不对的,但他又实在无法让自己不害怕,原本的恐惧心理又增添了更多的焦虑。

当孩子胆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让他把害怕的事说出来,小一点儿的孩子说不出来,还需要父母来“猜”——最近看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和他一一印证。找到了害怕的根源,最好别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呀!”而是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拉着他的小手,把他搂在怀里,帮助他分析,破解这个可怕的“家伙”。最后,我们要想办法帮孩子克服恐惧——

把恐惧转化成快乐,用快乐想象法来对付恐惧。既然怪物是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就用想象赋予怪物一些特别的东西,来取代原来那个可怕的形象。比如,想象那个可怕的怪物,穿上一条小红点内裤,扭着屁股跳舞的样子!孩子通常一听到这个,就开始乐不可支了——欢乐、大笑,正是对付恐惧的力量。

安慰物法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孩子会想象出一些妖魔鬼怪,那就给他战胜鬼怪的“武器”。给他一只小喷壶,告诉他对着怪物一喷,它就会消失;给他一只小哨子,怪物来了就吹,把它吓跑;在孩子的门上贴一张写有“怪物禁止入内”的纸条;在靠近床的地方摆上一个超级英雄的玩偶。有了这些“武器”,孩子就会有一定的安全感,觉得自己是有办法对付怪物的。更有趣的做法是跟孩子一起编他想象出的故事,让孩子变成故事里的超级英雄。

大人以为小丑表演会是孩子们的最爱,可其实那张夸张的脸,在孩子眼中并不见得可爱,尤其是第一次、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见到,甚至可以说是一张扭曲变形的脸,充满了恐怖色彩。2008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行了一次对250名儿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孩子不喜欢甚至害怕小丑,认为他们不仅样子很吓人,而且让人无法理解。

研究发现,完全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物品都不会让实验的动物感到害怕,但中等陌生程度的物品则会激起动物的恐惧,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而完全陌生的事物因为不了解反而不被关注。但中等程度的陌生,既可能被识别又与以往的经验不同,最容易引发恐惧心理。就好比小丑,孩子能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但又是一个与正常人不同的人,这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由不得不害怕了。

儿子在一个聚会上第一次见到小丑就躲得远远的,这时候跟他说一百遍“那是个叔叔,不用怕”还不如用积极联结法。我带他到一个他认可的能保持安全的距离,但能让他看到小丑在给小朋友们表演、发气球,这些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事,他就没那么害怕了。他逐渐开始接纳这个小丑,还跟我说:“他是男的。”最后,我们用真相打败恐惧——我跟扮演小丑的演员商量好,允许儿子看他脱下和穿上小丑的装扮。

而对于打针、牙医这样的恐惧,跟孩子一起做医生看病的扮演游戏,阅读《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这样充满智慧和幽默的绘本,都会让孩子逐渐了解和熟悉这些生活经验。

确实想不出太好的办法,那就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和他一起面对。

 

 

孩子,咱们聊聊幼儿园吧

每天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你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今天过得怎么样呀?”

“吃饱了吗?今天的饭好吃吗?”

“想妈妈吗?”

“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

“老师有没有表扬你?”

……

好多好多问题,不停地问,恨不得把孩子在幼儿园里这一天的事都了解到。可不是嘛,心肝宝贝一整天都处于“失联”状态,父母以前事必躬亲,现在却插不上手了,哪能不牵挂、不惦念呢?

可是,孩子好像并不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干脆不答,让父母那颗不踏实的心更加焦虑。

别把你的关心变成孩子的压力

父母一心想从孩子嘴里“套”出他在幼儿园的“情报”,孩子却未必配合,尤其是刚刚入园的孩子。除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很怕父母过分关注幼儿园。

无论之前做了多么充足的准备,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依然是一个需要他去适应的新环境。“在家里待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上幼儿园呢?”孩子内心会有这样的疑问,甚至怀疑。

“爸爸妈妈是不是从此就把我放在幼儿园了?”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寻求安全感。每天回到家里,家里的一切都没有变,爸爸妈妈对他的爱、生活的节奏,都没有变,这样他才能感觉到安全。

可父母总是问幼儿园的情况,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更喜欢我待在幼儿园里?否则为什么这样关注幼儿园呢!”所以,对于刚入园的孩子,能不问他幼儿园的情况就不问,每天接回家,一切照旧,孩子心里才会慢慢踏实下来,逐步适应新生活。

同时,家长提问过多,其实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焦虑的情绪——好像你并不放心把他放在幼儿园。孩子对于父母的情绪是很敏感的,很容易就揣摩出来。父母焦虑,他也会跟着不安,会更加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秩序的敏感期,非常害怕生活秩序被打乱,而上幼儿园是不得不打乱的情况,会让孩子不安。如果想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首先要给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而不要着急询问。如果他在幼儿园很不适应,老师自然会跟家长交流,而老师没有特别找家长谈话,那就说明孩子情况正常。即使孩子说“明天不上幼儿园”,也是正常的反应,不必过于焦虑,让孩子感觉家里的一切生活秩序都没有改变就好。

直接问不如多点儿“套路”

孩子上了一段时间幼儿园之后,逐渐适应,可能就愿意跟父母聊聊幼儿园了。即便如此,张嘴就问:“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也许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跟小孩子对话一定要简单具体,太笼统的提问会把孩子问蒙的。但如果问他午饭吃的什么,他可能还是答不出来,因为到下午就真的忘了!并不是因为他记忆力不好,而是这个年龄孩子的记忆特点就是如此。其实很多幼儿园的食谱都贴在外面,看到了之后记住,再问孩子:“今天吃排骨了?跟妈妈做的比起来哪个好吃呀?”就可能问出孩子对幼儿园饭菜是不是喜爱,吃得好不好。

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情况,比如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是问不出来的,但可以通过孩子的游戏、行为、语言感受到。

儿子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玩“老师教学生”的游戏,自然他是老师,爸爸妈妈是学生。妈妈很乖,“老师”指哪个字,就老老实实地念哪个字;爸爸太淘气,故意念错。“老师”讲完课,还要板着小面孔一本正经地总结:“今天我真的要表扬妈妈了!表现特别好!”然后,顿一顿,拉下脸来:“我要点名批评爸爸,太不认真了!”

这不就是重现他在幼儿园上课的情景吗?完全复制了老师的语言、语态。

当心被孩子“套路”了

大人总认为,只有孩子亲口回馈给我们的信息才是第一手资料,才是最真实可信的,因为孩子可不会瞎编,说的都是实话。那你可能小看了孩子,他们是很聪明的,为了达到自己的小目的,有时动的小脑筋,让大人都始料未及。

儿子上幼儿园之前吃饭总要让人喂。因为种种原因,在这方面的训练做得不太好,原本指望着上幼儿园后慢慢就学会自己吃饭了,可每每问他:“今天的饭是自己吃的吗?”他都会回答:“老师喂的。”

我就又问老师,老师说,刚入园的小朋友基本都是自己吃一半,老师喂一半,因为冬天怕孩子吃冷饭,喂得会稍多一些。了解情况后,我对儿子换了个问法:“今天自己吃了一半,老师才喂的吧?”他的回答非常肯定:“全是老师喂的。”有时还会补充一句:“自己吃不好。”我就以为,他可能还是能力有限,需要继续训练。

元旦前幼儿园开联欢会,有一个环节是小朋友比赛喂小兔,就是用勺子把大芸豆舀进纸盒做的小兔子嘴里,看哪一组在一分钟内喂的豆子最多。比赛结果是儿子那一组取得了胜利。我一直看着他的表现,结论是,他不仅完全掌握了用勺子的技能,而且掌握得很好。

用不锈钢制的勺子舀芸豆,豆子很容易滑出来,这事多多少少也需要点儿技巧。而且那一组小朋友做着做着就开始瞎胡闹,儿子却最认真,后面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在做,一勺能舀三四个大芸豆。

既然做游戏能获胜,吃饭就应该不在话下了。可这小家伙坚持说自己“吃不好”,一定另有隐情。回家的路上我“套”他的话,毕竟还是小孩子,很快就招了:“就不自己吃,让妈妈喂!”

看来,不是能力达不到,而是心理上不愿意做。天天“套”他在园的情况,却不小心被他“套路”了。斗智斗勇的日子,父母不要仅听孩子的一面之词,更要多观察、多了解。

跟孩子聊幼儿园的事,有备而来是最好的。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安装有父母可以同步观看的视频设备,父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地跟孩子聊天。但最好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时刻处于父母的“监控”下。同时,我们要尽量给孩子传递正能量,问他“今天跟哪个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一定比“谁又欺负你了”更能让孩子变得阳光向上。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上幼儿园,准备好了吗
宝贝,不怕
孩子,咱们聊聊幼儿园吧
提升孩子在幼儿园的人气
面对孩子的情绪,你是哪种父母
孩子受欺负了怎么办
如果孩子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
别让孩子在“催”中长大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和孩子谈谈“性”
第二章 优质陪伴给孩子
让亲子时间更有“质量”
高质量“陪玩”,好好跟孩子做游戏
你的辛苦与孩子无关
过有成效的生活
轻抚孩子的心
“富养”精神
玩具·天使
带领孩子走进阅读世界
科学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旅行,让孩子有不一样的格局
第三章 成长的挑战
秩序
反抗
攻击
分享
说谎
惩罚
爱哭
第四章 爱上学习的起跑点
敏感期,让学习事半功倍
注意力:打开学习的一扇门
记忆力:让孩子聪明地学习
兴趣班:勿忘学“艺”的初心
数学启蒙:让孩子爱上数学
后记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