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第一编 教育是提升人类生命境界的学问
引言
第一章 教育之学何为?
一、教育乃成人化的学问:树立教育学的宗旨意识
二、教育理解的跨学科视界:夯实教育学的知识基础
三、教育活力的动态实践性:养成教育学的智慧艺术
第二章 教育何以把人培养好?
一、主体生命能力的增进:教育的宗旨目的导向
二、人类历史经验的介入:教育的内容方式选择
三、自然社会人文的“共谐”:教育的功能伦理引向
第三章 教育实践的“三边”关系
一、教育实践对象与价值意义:人类生命的人性提升
二、教育实践结构与功能作用:人类生命的文化自觉
三、教育实践路向与环境土壤:人类生命的制度规范
第四章 教育何以要传承民族文化?
一、成人与事功:学校教育目的与民族文化存在方式
二、实践与创新:学校教育价值与民族文化演进发展
三、共识与个性:学校教育形式规范与民族文化内容结构
第五章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三维路向
一、时代精神的内化引领:教育意义取向的选择定位
二、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教育内容形式的历史逻辑
三、人性圆融的自由自觉:教育实践动力的审美韵味
第六章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定位及实践
一、工具技术与科学精神:注重生存本体价值,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二、身脑潜能与个性丰富:注重交往学习价值,发挥劳动教育的文化性
三、秩序规范与人性能力:注重合作共生价值,激活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四、全面发展与情理共谐:注重自由创造价值,追求劳动教育的审美性
第七章 教育实践贵乎中庸之道
一、教育本源:始于率性,继于修道,达于自觉
二、教育动力:见于微末,谨于慎独,形于诚中
三、教育方法:敏好于学,尚于力行,求于时中
第八章 贯通·贵乐·用行:《论语》中“学”之启思
一、学贯在通:学校教育实践要“博学约礼”
二、学贵在乐:学校教育实践要“仁爱意诚”
三、学用在行:学校教育实践要“公道忠信”
第九章 教育发展共生共谐的互补关系
一、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必要性
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内涵及形式
三、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实现策略
第十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础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助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师道弘扬
第二编 学校是打开学生生命亮光的窗口
引言
第一章 学校“教”“育”“学”关系的分离与融通
一、学校“教”“育”“学”分离的危害
二、学校“教”“育”“学”的融通机理
三、学校“教”“育”“学”的实践路向
第二章 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
一、学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生命开启
二、学校教育的实践逻辑:矛盾直观
三、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文化交往
第三章 学校教育要破除学生成长的制约
一、学校要破除名利等级观念,积极倡导“仁爱好学”的价值取向
二、学校要破除知识应试观念,确立“成人成己”的宗旨
三、学校要破除权威支配观念,构建“自由民主”的交往规范
第四章 成长中的问题:学校立德树人的着眼点
一、求知中育兴趣:学校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二、省思中育美善:学校德育的品质引领
三、规范中育个性:学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四、竞争中育合作:学校文化的公共精神陶冶
第五章 当前师德建设“虚无”的成因审视
一、师德观念认知的“工具化”
二、师德规范标准的“捆绑化”
三、师德评价监控的“行政化”
四、师德建设的“教育学化”
第六章 如何走出道德教育的脆弱性?
一、从物本到人本:道德教育的价值转向
二、从超越到自我:道德教育的目的转型
三、从知识到生活: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
四、从单一到互补:道德教育的法治保障
第七章 论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一、道德教育主体的双向交往共生
二、道德教育规范的逐级递进统一
三、道德教育意义的生命实践回归
第八章 认识自我与超越自我:论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一、道德教育与“认识自我”
二、道德教育与“超越自我”
第九章 从“物本”转向“能本”: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表现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成因
三、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本”转向的实践路径
第十章 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因”与“应”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表现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第三编 教学是开启师生生命交往的场域
引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