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文育人
听于漪上课,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活跃的课堂氛围。她善于通过诱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她的课堂上,教材、教师、学生之间有着一张无形的网,互相作用,时而安静品读,细细思索; 时而讨论争辩,慷慨陈词。
在于漪的18次28节教学实录中,平均每堂课于漪与学生互动多达113次。
于漪上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常常因课制宜,不拘一格。她曾经“手脚并用”,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和对孩子的爱;她用一枚铜钱展示《卖油翁》的绝技,令初中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古时百姓生活,触摸历史脉搏;她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花圃,实地讲授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谭轶斌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她说教学应该是无恒,没有恒定的模式的,一旦有模式了它就会固化。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问世的第二天, 她就找到组内的数学老师说,明天我们俩一同来教这篇课文,你来教数学知识,我来教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王平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她就鲜明地提出了“要目中有人”。她上课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同一篇课文,她也绝不用同样的方法教第二遍,因为,在她的眼里“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
于漪是上海首批17名特级教师之一,她至少上过2000节公开课。更难得的是,于漪的课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不重复。
原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张撝之先生曾以梅兰芳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做比喻,把于漪称作“教育界的梅兰芳”。
就是这样一位中学语文教学执牛耳者,她的教育生涯竟然并非从教语文开始。
共和国诞生之初,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进入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当起了历史老师。不过一年时间,校领导又找她谈话, 让她去教语文。
Ⅰ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纪录片《大先生》讲述“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人生 001
003 教文育人
于漪第一次提出“教育就是要育人”,她要建立一种网络式、辐射型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019 心怀家国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只有培养心怀祖国的学生,中国人才能挺起脊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指日可待。
037 红烛微光
于漪用对学习的重视、对学生的真诚,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留下温暖,使他们怀揣着满满的善意和温情奔赴祖国的广袤天地。
053 赓续师范
70 多年来,于漪孜孜求索,甘当人梯,把全部的人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用忠诚、智慧、担当与奉献写就了一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史诗,熠熠生辉,彪炳后世。
073 编导手记
于漪老师的“大”,在于一辈子贴地而行的人民立场。于老师的“大”,在于“我为人人”的自觉和对“人人为我”的感恩。于老师的“大”,在于最低谷时不失自我,自强不息;又在最顶峰时虚怀若谷,兼爱天下,她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赓续,师范 075
纪录片中的“侧面”于漪 081
我眼中的“人民教育家”于漪 088
阳光 绿叶 种子 093
绿叶媒资库中的“大先生” 098
20 年的变与不变 102
她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107
从知识杨浦到绿叶台 112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117
Ⅱ率先垂范,知行合一
—— 微课《师范》释解“大先生”于漪教书育人秘诀 125
127 管理的核心:人
管理的核心是“ 人”, 管人的核心是“心”,抓住人心,凝聚人心,打动人心,这就是于漪老师最朴素、最精辟的教育管理思想。这里不仅有技术层面的“术”,更加有精深的“道”。
139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课”
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更要引领学生从一篇篇文章和一部部作品中实现精神的觉醒和灵魂的提升。
149 让青春在讲台闪光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依然会选择这个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
159 滴灌生命之魂
德育要在学生精神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摇动、推动、唤醒学生,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孩子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169 直面时代的叩问
直面时代的叩问,什么才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呢?所有的学科都是为育人的大目标服务的。那教育真正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