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没有哪个时候,像青春期阶段如此频繁地提到“门”。
敲不开的房门,被重重甩在身后的大门,紧闭着的心门,都和父母的哑口无言、心碎无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青春期之门”,不仅是居家的一个场景,更成为孩子成长阶段的隐喻。
门,不仅是一个入口,更是一扇通向成长的“钥匙”。门只是一个名词,但被赋予了更多动态的意义。
万物皆有神奇的生命。“见证”着每家每户喜怒哀乐的门,有着怎样的自白,我们和孩子,又对“门”有着哪些旁白。
“门”的自白
我的名字,叫作“门”。
我将物理空间分隔成“里”和“外”。这让我看上去不那么平易近人,但这是我作为“界限的使者”的责任。
外表沉默不语,内心柔情万丈。
当孩子重重地把我甩上,我看见这边痛苦、无奈的父母,也看见那边烦躁、愤懑的孩子,我恨自己把他们分开。我听见很多很多次叩击我的声音,我希望自己有很长很长的触角,这样我就可以助爸爸妈妈们一臂之力。
有时候,我也庆幸自己把他们分开。当他们都情绪激动时,如果没有我挡在中间,会发生怎样激烈的冲突。那个时候,我总有些私心。妈妈的碎碎念,我也听烦了,我希望可以帮助孩子们清净一会儿。
有一天,我竟然发现自己有一些特异功能,能听见妈妈没有说出口的话。当她们唠叨、愤怒、焦虑时,其实心里满是担忧和牵挂。
我着急,明明心里是那么多的爱,为什么不说出来呢?
关于“门”,父母的旁白
他刚学走路那会儿,总是对一切充满好奇,在屋里横冲直撞。我小心翼翼地把家里每扇门的每一角都包起来,生怕孩子撞到。
不知道哪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踮起脚尖就可以够到门把手,惊喜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他一边用小手够着,一边扭着身子回头看向我,想和我分享这喜悦的时刻。
再长大一些,他离开家,走出家门,去上学。小小的人,背着大大的书包,稚嫩的背影,看着他走出去好远我才肯关上门。
后来,他飞速出门的身影,等不及门关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和朋友汇合的欢呼声,与门被缓缓关上的咯吱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急切热烈,一个静默等待。
一扇门,门内门外,两个世界。
十几年过去了,门还是那个门,人和事却发生了很多变化。他房间的门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贴上了“请勿打扰”。
说实话,是有些失落,还有轻轻的刺痛感。我想,是我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适应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