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研究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32159
  • 作      者:
    作者:王晓燕//杨如安|责编:朱丽娜//冯雅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决定着民族发展的方式与方向。文化传承对民族特色的保持有重大意义,对民族生命力、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众多的传承方式中,通过文化资源教育转换途径进行的文化传承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民族的文化融汇成五彩缤纷的中华文化。本书基于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多民族文化场域的田野调查,从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资源入手,探讨多民族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通过案例呈现出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价值、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本书将教育与各民族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找出民族文化环境与学校教育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挖掘多民族文化资源的教育转换方式、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措施,为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 本书对民族教育学领域的学者,中小学、民族高校、职业院校师生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一、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教育意义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资源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得到格外关注。许多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上。可以说,哪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哪个国家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靠经济的发展,也要靠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文化得到发展,国民精神才能增强,文化才能变成现实的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强国”列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新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在新时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于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⑤文化强国建设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抓住了文化强国的根脉。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无论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还是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由众多的民族群体逐渐融合、演变,*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通过经济、政治活动和文化交流,共同开拓了中华辽阔的版图,共同创造和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各民族之间通过通婚、杂居、交融,借鉴了彼此的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格局。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创与共享中华文化。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1.语言文字
  根据2009年公布的白皮书《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有22个民族共使用28种文字,其中壮、布依、苗等12个民族使用的16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约有3000万人使用本民族文字。”⑥现存80多种语言中,有29个民族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有17个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有2个民族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伊朗语族;南亚语系3个民族;南岛语系1个民族等。⑦文字体系包括字母文字(藏文、朝鲜文、傣文、回鹘文、斯拉夫文、阿拉伯文、拉丁文7种文字)、音节文字、象形文字等。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汉语中有一些词汇也是吸收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例如,《汉语外来词词典》就收录了突厥语借词50多个、新疆少数民族现代语言借词90多个。⑧
  2.文学艺术
  在文学方面,各民族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藏族的诗集《萨伽格言》、彝族的长诗《阿诗玛》、傣族的叙事诗《召树屯》、纳西族的《创世纪》、白族的《望夫云》、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都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民族代表性作品。在艺术方面,民族先辈为祖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都是古代汉族、鲜卑族、吐蕃、西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胡琴、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是在汉代以后从西域传入的⑨,多部西域音乐舞蹈艺术的奇葩龟兹乐、疏勒乐的传入成为隋朝著名九部乐的组成部分。⑩南北朝周武帝时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人、宫廷音乐家苏祗婆将西域的宫调理论带到中原11,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至今的各民族音乐、戏曲艺术,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侗族的“大歌”、纳西族的古乐、东乡族和回族的“花儿”、藏族的“藏戏”、傣族的“傣剧”等都是民族特色艺术的典范。
  3.科学技术
  在建筑方面,亦黑迭尔丁主持设计了元大都宫阙建筑和都城平面规划,为以后北京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藏族人第巴 桑结嘉措主持建造了布达拉宫建筑。今天,布达拉宫仍以其独*而高超的建筑艺术、浓郁的民族特色而驰名中外。羌族的碉楼、侗族的鼓楼至今都是建筑史上的经典建筑。在医药方面,有藏医巨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蒙医著作《方海》《蒙古正典》,以及译著《蒙藏合璧医学》《医学大全》等,彝医有《齐书苏》和云南白药等。在天文方面,元代扎马鲁丁主持制定了《万年历》,创制了浑天仪、方位仪、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成功研制了一种使用机械发石的炮,在武器制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数学方面,有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他是我国第一个用解析方法研究圆周率的人,他的《割圆密率捷法》中的“九术”,对于研究三角函数和圆周率具有开创性意义。
  4.历史方面
  各民族在历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例如,蒙古族史学家的《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元朝秘史》《拉什德史》等,藏族史学家的《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青史》《红史》等,满族史学家的《异域录》《八旗通志》等。另外,明代回族马欢的《灜涯胜览》详细记载了他先后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沿途的所见所闻,包括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的地理、风土民俗、制度、人物、历史事件等大量珍贵史料,受到中外民族学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此外,元代藏族学者衮噶多吉和布顿编订的《甘珠尔》和《丹珠尔》不仅是两大佛学丛书,而且对研究古代藏族文化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贵族为首的元朝统治者重视历史文献,由官方组织撰写了《辽史》《辽实录》《金史》《宋史》《大元一统志》等。清朝更加重视史书撰写与文献整理,乾隆时期修订的《四库全书》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使其具有多样性,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而是繁荣的、丰富的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合。要实现文化强国,就需要把多民族的多元文化上升为国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1.民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在国家对各民族对外文化交流的推进中,中国民族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明显,尤其是民族艺术与服饰等已享誉世界。
  中国的民族艺术令人瞩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的歌舞经整理后曾在国内外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侗族的大歌以其优美动听的多声部、自然和声的合唱形式,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55年,贵州黎平民间合唱团在北京演唱侗族大歌并第一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1986年9月,贵州黎平侗族女声合唱团应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的邀请赴法国演出,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说,在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闪光的声乐艺术,在世界上实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爱的。12马格尔维特对侗族大歌的高度评价,标志着侗族大歌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从1988年开始,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在学校课程中增设了侗歌、侗戏等课程,对侗族大歌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侗族大歌代表队多次赴俄罗斯、乌克兰、挪威、新加坡、匈牙利等国家演出,并在2010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粟周榕说,“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与侗族鼓楼、侗乡花桥一起被称为侗族文化“三大宝”。13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如此评价侗族大歌: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14 2012年4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德国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从江县侗族大歌表演队在开幕式上演出的侗族大歌博得全场持久的掌声,优美动人的歌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向世界各地。此次赴德演出,每到一地,中国的专场演出都座无虚席,一票难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和从江县艺术团联手打造的大型非遗歌舞音画“养心圣地 神秘从江”,先后在法国、美国等国家,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等16个城市巡演。2012年7—8月,他们赴法国参加了6个国际艺术节,先后访问了法国的16个城市,演出30余场。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赢得了法国观众的高度称赞:“侗族大歌太美了!中国艺术团的演出非常精彩!这种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们大开眼界。希望有时间去中国看一看!”
  民族服饰之绚丽多彩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也在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苗族的织染工艺独具特色,尤其是蜡染工艺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其精美图案和工艺受到国内外群众的喜爱。1981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在日本巡展时,日本服装专家藤川延子曾说:“苗族服装斑斓夺目,好像人间的生活都反映在苗族挑花、刺绣的美丽画景中。侗族的百褶裙可跟法国当代*高级的裙子相媲美!”16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大型服饰歌舞表演“多彩中华”在2003年法国举办的“中法文化年”的节目演出活动中赢得了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与中国民族服饰歌舞同时出演的还有中国时装展演,虽然同为中国服装秀,但法国观众对两场演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多彩中华”演出非常精彩,轰动了整个剧场。在每一款服饰出来时,观众都惊叫不已,掌声不断,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演出结束后,全体观众站立鼓掌长达数分钟,久久不愿离去。法国服装界的大腕精英走上T型台,与演员握手、合影留念,嘴里不停地喊着:“太好了,太好了,中国的民族服饰这样精彩、绚丽。”17贵州苗族服饰的“苗族蜡染”“苗绣”“苗族银饰”已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织锦”已于2008年入选。2011年,中国贵州苗族服饰展在法国巴黎举办,大大提升了贵州苗族服饰的世界知名度。中国十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刘雍认为,在世界原生态艺术的宝库中,苗族服饰与非洲、大洋洲木雕,美洲印第安陶器,南亚、东南亚石刻一样堪称瑰宝。“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化、广泛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具特色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之一。”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杜维尔女士说:贵州是中国民族文化*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对苗族服饰进行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将积极支持贵州苗族服饰的申遗工作。19
  2.民族语言文字在世界的地位
  中国的民族语言文字是世界语言文字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公布的世界语言有6700多种,其中120多种是中国各民族的语言。20一些关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在国外受到学界的重视。藏文在印度、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受到学者关注,藏学更成为一门独*的国际“显学”。除我国大批学者从事藏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之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匈牙利等多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张诗亚)
前言
图目录
表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现状研究 19
第一节 多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制度 20
第二节 多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35
第三节 多民族文化资源在第二课堂的转化实践 51
第四节 校外非正式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 56
第二章 民族文化资源分类 63
第一节 民族文化资源分类的目的与意义 64
第二节 民族文化资源分类的原则与依据 66
第三节 民族文化资源的具体分类 81
第三章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途径 115
第一节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内涵和意义 116
第二节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原则和途径选择的依据 119
第三节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具体途径 123
第四章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案例 143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个案研究:以洗车河流域靛房学校为例 144
第二节 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个案研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157
第三节 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的实践现状 176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法规政策保障 193
第一节 民族文化资源的主体及其权利 194
第二节 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保护措施 204
第三节 学校关于多民族文化资源教育转换的保障措施 210
结语 219
后记 221 
图目录
图4-1 盖裙 159
图4-2 台台花 159
图4-3  “万字流水”纹 160
图4-4  “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嵌入”的课程体系 172
图4-5 剪纸的历史发展 182
图4-6 剪纸的重要性 182
图4-7 用途一:灯花 183
图4-8 用途二:窗花 183
图4-9 剪纸工具介绍 183
图4-10 优秀剪纸图案欣赏 183
图4-11 剪纸课堂:学生认真学剪囍字(1) 184
图4-12 剪纸课堂:学生认真学剪囍字(2) 184  
表目录
表2-1 物质文化 82
表2-2 行为文化 97
表2-3 制度文化 102
表2-4 精神文化 104
表4-1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63
表4-2 实务考试考核标准 166
表4-3 学生对土家织锦课程评价问卷调查结果 166
表4-4 校本课程开发参与者的六个发展阶段 169
表4-5 传统课堂与建构主义课堂的比较 171
表4-6 课程设置阶段评价表 175
表4-7 课程实施阶段评价表 175
表4-8 民族文化课程评价标准 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