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家的科学分析
作者米歇尔·德米尔热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领导一个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小组。本书中的论述综合了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大量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更进一步来说,本书中的结论和立场并不仅仅来自这些研究的结论:作者从统计学的特点和访谈、调查、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开始分析,尤其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上看似矛盾的结论和数据,深入揭示研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解构“数字原住民”神话,揭示真相
针对各方媒体大肆宣扬的“数字原住民”神话,作者立足生理学基础,向我们强调,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几十万年未曾改变。电子产品诞生以来的这短短几十年不可能带来“基因突变”的儿童,它们不能够改变年轻人的大脑功能。作者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事情的真相是各方都在为自己获取利益,而孩子们正在为其所苦。
◎数字化学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美好
在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并不能带来想象中的美好结果,通过人类获得教育的效果总是好于没有任何人际因素的电子产品教学。最能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的儿童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他们本身已获得足够多的人类途径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技术的使用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社会不平等,这将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问题。也因此,法国国际广播集团(RFI)将本书称为“一本公共卫生书”。
◎电子产品通过损害人际交往、语言和专注力的发展,威胁下一代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曾经发文指出,人类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弗林效应(智商测试结果逐年增加)1970年代起就不再继续,相反,IQ测试分数在逐年降低。在本书中,语言能力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代表,被用来量化地讨论电子产品对智力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延迟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育,也影响了幼儿的词汇量。而根据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的解释,“词汇量(很好地反映了语言发展的一般状况)可能是衡量一个人整体智力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行动建议,尤其是在结语中。
第二节
学习成绩:极大的损害
我的一个学生每天晚上都在一家家教公司工作,这能够使他收支平衡。前不久,我在实验室的走廊里遇到了他。他曾在广播电台里听我谈起电子产品对儿童发育的有害影响。他笑着对我说这样并不是很好,因为如果父母不让子女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和游戏机,那么他可能很快就会失业。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但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因为学习成绩是衡量儿童能力的一个较为综合的参数。实际上,即便它不能说明儿童的全部,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说明儿童的智力、社交和情感功能。
为明确起见,我们将在此区分两个问题,分别是儿童在家中和学校里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
在家中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就整体而言,科学文献明确而一致地表明,在家中使用电子产品会使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无论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或分析方法,使用电子产品均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换言之,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越多,他们的成绩就下降得越多。从社会学近几年在“家庭对学习能力的建构”1方面进行的研究来看,这不足为奇。实际上,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所在的家庭有一个几乎一致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严格限制子女使用数字娱乐产品,而偏重那些被认为是更加积极的课外实践(写作业、阅读、演奏乐器、体育活动等)。1,2这一发现本身与上文中详细论述的观察结果相吻合。后者表明,社会文化条件较好的儿童在使用数字娱乐产品时会受到更多限制,而这些孩子也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即使需要考虑其他因素)。3—5
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多,分数下降得越多
普遍性研究都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视作一个整体,通常包括使用电视、电子游戏、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的所有时间。正如第二章所述,这些媒介主要用于娱乐目的。许多研究表明,经年累月地使用数字娱乐产品预示着学业成绩的显著下降,这不足为奇。6—18例如,英国的一项研究聚焦于中学毕业考试。6学生在16岁左右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从极佳(A*)到能力不足(G)共分为8个等级。由于电子产品的“即时”消极影响已很少遭到质疑,所以研究者们关注的是其可能存在的“长远”影响(当然是在考虑了与电子产品使用相关的协变量之后:年龄、性别、体重、抑郁状态、学校类型、社会经济地位等)。
结果显示,考前18个月使用电子产品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在十四五岁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他们的分数就会下降9分。如图3所示,9分代表了一个以上的评分等级。例如,假设保罗在从不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下取得了A*的成绩,每天使用电子产品1小时就会让他的成绩降至B等级,2小时就会使他的分数降至C等级。
当然,这些“平均”数据并未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显然,并非所有不使用电子产品的青少年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样,有些使用电子产品2个、3个甚至4个小时的初中生也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实际上,有不少父母称自己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子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对此,我们可以做出两点回应。其一,即便有些人在大量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这样做的社会成本显然很高。从整体上看,每天使用电子产品1小时的初中生群体,与社会人口情况相似却不使用电子产品的群体相比,他们的成绩远不如后者优秀。其二,一个沉迷网络的普通青少年的成绩很好,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使用电子产品时成绩不会更好。换言之,即便我们无法预测“使用电子产品”的保罗的成绩(A、B或C),我们也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他“不使用电子产品”,他的成绩可能会更好。德国的一项针对10—17岁学生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观点。15在这项研究中,学生的成绩被分为4个等级(为了与之前的研究保持一致,此处用A到D来表示)。结果显示,在研究开始一年后,学生数学成绩的下降与研究开始时观察到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成正比。将A等级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17%,其成绩将降至B等级;将使用时间增加50%,其成绩将降至C等级;将使用时间增加57%,其成绩将降至D等级。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影响并非微不足道。
关于电视的广泛而传统的共识
除了刚才提到的普遍性研究,许多研究工作极具针对性。其中最早的研究与电视有关。这些研究已得出一致且毋庸置疑的结论:儿童和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越久,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得就越多。19—37例如,在一项特别有趣的研究中,研究者在20多年内跟踪研究了同一批人(近千人)。26在他们26岁时进行的最新分析表明,在5—15岁之间,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获得大学文凭的可能性就会降低15%,其肄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另一项研究专注于年龄更小的儿童群体。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这些儿童在2.5岁时每天看电视1小时,他们在10岁时的数学成绩就会下降40%以上。31这种影响看似“沉重”,却并不出人意料。在按颜色给方块分组,按形状给乐高积木分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小塑像排序,或把橡皮泥球变形、重塑、分割和复原以及进行其他类似的活动时,儿童会获得基本的数学概念(同一性、守恒等)和能力(分类、归类等)。如果有成年人在一旁引导他们(例如:我们有“同样多”的糖果)或向其介绍计数法(例如:哇!你有“两本书”……如果我从你那里拿走“一本”呢?),效果会更好。然而,正如我们所说,这些在现实中进行的人际交流以及娱乐性探索是过早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电视)这一行为的首要牺牲品。因此,在使用电子产品的儿童身上,某些基本的逻辑数学前期知识并不完善;而没有这个基础,以后也难以建立牢固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把责任推到遗传基因上,通过断定这个学生在数学方面并无天赋,从而关闭了其具有潜力的未来的一扇门。
另一项研究对卧室里的电视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25数据表明,卧室里没有电视的孩子在数学(+19%)、书面表达(+17%)和阅读理解(+15%)方面的分数均优于卧室里装有电视的同龄人。这一结果与另一项针对9—15岁学生的研究工作所得出的结论相符。29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一周内看电视时间的增加,达到优秀等级(A等级,成绩等级从A到D依次递减)的学生人数几乎呈直线下降:在卧室中没有电视的小组中占49%,而在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的小组中仅占24%。
最后,似乎很难认为所有这些影响都是温和的,特别是因为最近,上文中提到的一项长期研究26将其研究范围扩展至职业领域。38得出的结果表明,对于男孩而言,在5—15岁之间每天每多看1小时电视,其在18—32岁之间失业2年以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1倍以上。在女孩身上也有同样的趋势(失业2年的可能性是原来的1.6倍),但这并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阈值。
毫无疑问,电子游戏同样如此
研究人员当然也研究了电子游戏对儿童造成的影响。这方面的数据也具有惊人的规律性:玩游戏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下降得就越多。29,30,33,37,39—48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尤为有趣。49研究者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家庭来参与一项“对男孩学业和行为发展的研究”。作为回报,参与者可以得到一台游戏机(PlayStation)和一些电子游戏(分类为大众级别)。只有学习成绩尚可、没有行为障碍并且家中没有游戏机的男孩才能入选。半数家庭立即收到了“奖励”,另一半家庭则需要等到研究结束(4个月)后才能收到“奖励”。这种方式十分巧妙。实际上,它使研究者能够在没有偏见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最初情况一致的两个群体,研究获得游戏机后孩子学习成绩的变化。不出所料,“游戏机组”的孩子并没有让游戏机闲置,而是平均每天玩游戏40分钟,即比“对照组”的孩子多30分钟(后者可能会在家庭之外,特别是周末或放学后去朋友家玩游戏)。有一半孩子的额外游戏时间挤占了他们写作业的时间,使作业时间从每天30分钟减少到15分钟。这样的“窃取”不可能不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在研究结束时,“对照组”在三个方面的学习成绩均优于“游戏机组”:书面语言(+7%)、阅读(+5%)和数学(+2%,在这方面观察到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性阈值)。有趣的是,研究者还要求教师填写了一份标准的心理测量量表,以指出学生在学业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尤其在学习和注意力方面)。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游戏机组”遇到的困难明显增加(+9%)。由于这些影响是在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较短(4个月)和使用时间增长适度(每天30分钟)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更能说明问题。
在美国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中,经济学家证实了这些结果。这项研究针对的是较年长的成年大学生。48“准实验”的方案至少可以说是十分巧妙的。研究者给大一新生们随机分配了一位室友。在某些情况下,室友会带来一台游戏机。而后,研究者对比了室友有或没有游戏机的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室友的游戏机可以共享/借用)。结果显示,与游戏机主人同居的大学生的成绩明显下降(—10%)。在考虑到大量可能存在的解释性因素(睡眠、饮酒、缺勤率、兼职等)之后,分析指出了个人学习时间带来的主要影响。室友没有游戏机的大学生比室友拥有游戏机的大学生每天多复习45分钟。不出所料,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游戏时间的增加上。“游戏机组”的成员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比“对照组”成员多了大约30分钟,这30分钟的时间导致两组成员期末考试的分数相差10%。在这方面,影响远非无足轻重,特别是如果我们还记得上文所述,青少年以及前青春期儿童平均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接近1小时30分。
智能手机也是如此
近来,研究者同样开始关注移动设备,其中当然包括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这个庞大的娱乐平台集中了所有(或几乎所有)数字娱乐功能。它可以使人访问各种视听内容,玩电子游戏,上网,交换照片、图片和信息,连接社交网络,等等。而且这一切都丝毫不受时空限制。智能手机与我们如影随形,它无懈可击且无休无止。它是最厉害的大脑吸血鬼以及制造白痴的终极特洛伊木马。它的应用软件越是“智能”,就越是会取代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成为白痴。这些应用为我们选好餐厅,给我们能接触的信息分类,挑选发送给我们的广告,确定我们要走的路线,自动回复我们提出的口头问题以及我们收到的电子邮件,从我们的子女在幼儿园时起就征服了他们,等等。再努力一些,它们就能够代替我们思考了。50
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清楚地体现在学习成绩这一方面:使用时间越多,成绩就下降得越多。32,51—62从这个角度来看,近期的一项研究十分有趣。62实际上,实验方案并不局限于询问参与者(在这一实验中,参与者是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成绩及其对手机的使用情况,还涉及对数据的客观测量。在征得每个参与者的书面同意并严格遵守保密和匿名承诺的情况下,研究者通过学校行政部门获得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参与者也同意在其智能手机上安装“间谍”软件,以便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客观地记录他们使用手机的实际时间,记录期限为2周。根据这项研究的结论,“智能手机的影响程度令人担忧”62。研究证实,一方面,参与者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平均每天3小时50分)比他们想象中的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55分)多得多。另一方面,使用手机的时间越多,学习成绩似乎也下降得越多。
为了便于对这一现象进行定量评估,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缩减为100人的标准化群体。从这些人身上可以发现,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每多1小时,学生的排名就会下降近4位。如果仅仅是为了取得普通专业的学位证书,这可能也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然而,在高精尖专业的残酷世界里,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医学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法国,医学入学考试的录取率平均为18%。63在这种情况下,智能手机很快就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以一个没有手机的大学生为例,假设他在2000人中位列第240名,并且通过了考试;但每天使用手机2个小时就会使其降至第400名,因而遭到淘汰。当然,如果您像许多大学生一样在课堂上玩手机,情况就会变得更糟。每多玩1小时,“惩罚”就会更重一分—排名下降近8位。
让我们最后强调一次,我们谈论的只是人口的平均水平。总有一些人以自大的姿态来挑战常规:“是的,不过我儿子总是盯着手机,但他还是通过了医学考试。”这种例子确实存在,尤其是因为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因此,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不该继续关注绝对值,而应关注相对差距。换言之,当大家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接近4小时,120分钟就可能是使您达成目标的“合理”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远非如此!)这120分钟毫无影响。实际上,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可以将上述观察结果重新表述如下:学习成绩的下降与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成正比;在使用手机这件事上,学生越是不加克制,其成绩就下降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