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2)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7579
  • 作      者:
    编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责编:王治//祁媛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2)》首次从传播力角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及时反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估体系,为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和刊网融合时代提升传播效果、提高内容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数据,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决策参考。《报告》首次设计了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数,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维度综合评估了我国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揭示了不同出版单位、出版地区的科技期刊传播实况与差异;系统论述了科技期刊的五大传播要素,为科技期刊理解与提升传播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集中呈现了一批积极拥抱先进出版传播模式、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国内外一流科技期刊典型案例,为广大科技期刊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真实可感的实践经验。《报告》总结与凝练的科技传播力路径、规律及发展策略,将为有效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内外传播力、影响力奠定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科技期刊传播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传播”是科技期刊的原始功能设定中*重要的组成,通过期刊的途径向其他学界同仁传递可信赖的学术观点,在促进科技文化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节 科技期刊传播历史概述
  1665年3月6日,世界上**种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由英国皇家学会在伦敦创办,从此开始了运用科技期刊进行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成果的历程,《哲学汇刊》也成为世界上连续办刊时间*长的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发展相互促进,并行贯穿于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1]。在科技期刊传播的发展进程中,传播技术的演进不断推动科技期刊载体形态的优化,从而对科技期刊的传播速度、范围、效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科技期刊经过三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传播速度由慢变快,传播范围由小变大,传播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期刊在不同载体形态下的传播特点,大概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个是纸本传播阶段,受限于纸本印刷技术与成本,这一阶段的科技期刊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也相对较小,主要存在于科学家之间、科学团体之间,而科技期刊本身也兼具传播交流和科技信息存储的作用,且以存储功能为主;第二个是电子化传播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磁带、光盘等电子型缩微文献形式应运而生,它们与传统期刊一样,通过邮局、书店发送到读者手中,传播范围虽仍然受限,但是采用电子化的手段,能够实现大量信息的快速传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第三个是数字化传播阶段,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科技期刊从实物载体中解放出来,这一转变不仅大幅提高了科技期刊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而且对围绕科技期刊形成的传统学术生态、商业模式、期刊的传播功能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1-1)。沿着3个阶段划分的时间线,结合相关历史事件,我们对科技期刊传播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图1-2)。
  图1-1 科技期刊传播效果提升示意图
  一、纸本传播阶段:科技期刊的初创时期
  Schaffner认为:“15世纪末,古登堡机械印刷术的发明和16世纪欧洲逐渐出现并发展成熟的邮局通信系统是科技期刊出现的技术前提,但真正促使科技期刊出现的动力不是印刷技术和通信系统,而是科学本身。”[2]由于能够适应科学发展中快速交流与传播的需求,科技期刊这一传播形式很快就引起了各国科技界的重视,但是在诞生初期的科技期刊数量并不多,普莱斯在1961年的研究中指出,直到1750年,世界上科技期刊的数量只有10种左右[3]。周汝忠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活字印刷与机器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印刷机,为科技期刊的问世创造了物质条件;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开放性文化格局的出现,为科技期刊的创办奠定了文化基础;科学复兴和科学团体的涌现,需要加速信息的交流,成为科技期刊产生的直接原因。”[4]自1665年《哲学汇刊》创办到20世纪80年代,纸本印刷一直是科技期刊唯一的传播技术和载体。
  (一)专业期刊创刊
  在科技期刊问世之前,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传播技术,科学家研究成果的交流主要依赖于出版书籍、出席学术协会组织的会议和写信。但是这些传统方式都存在传播效率低、传播范围小、内容易失真等问题。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专业学会的出现和发展,科学从业人员的逐渐增加,尤其是19世纪德国大学的院系改革,新兴的专业学科逐渐替代了旧式文理学院模式,为专业学会准备了大量人才来源,使得学会、期刊的数量和种类都得到了大幅增长[5]。由于交流的需要,科技期刊的传播内容开始走向专业化,各学科领域的许多顶级科技期刊在这一时期创办[6](表1-1)。
  表1-1 世界知名专业期刊创刊情况
  (二)文摘类期刊兴起
  随着科技期刊种类的不断增多,科学家想要了解*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究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期刊文献,这需要耗费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因此,科研人员不仅仅满足于科技期刊传播内容的专业化,而且对传播的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科研人员查阅文献效率、优化科技期刊传播效果的背景下,各种文摘、目录类的期刊迅速兴起,对于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德国于1830年创办了《药学总览》(Pharmaceutisches Centralblatt),后来改为《化学总览》(Chemisches Zentralblat),它是世界上*早的专业文摘期刊。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出版了各种文摘期刊,如英国1898年创办的《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美国1907年创办的《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法国1939年创办的《文摘通报》(Bulletin Signaletique)等。文摘类期刊是科技期刊在纸本传播条件下,对提高传播力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我国*早的文摘类刊物是1897年5月6日在上海创刊的《集成报》,它每期30页,是一本汇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性中外报刊文摘期刊。1956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出版了《机械制造文摘》和《冶金文摘》,是我国*早的一批学术类文摘期刊[7]。
  (三)科技出版公司初现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出版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也迅速扩大,吸引了商业公司的进入,逐渐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科技出版公司。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为科技期刊的传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期刊事业的繁荣发展。1869年,《自然》(Nature)由麦克米伦公司创刊;1842年,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成立,1913年,Springer成为德国第二大出版社;1880年,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成立。但是,由于纸本期刊的印刷与分发成本相对较高,在初期,学会、大学等科学团体仍是出版科技期刊的主体,商业出版的科技期刊份额较小。然而,科技出版公司的出现,意味着科技期刊传播环节开始*立于科学知识生产环节之外,科技期刊的商业化出版模式成为期刊内容传播的内生动力,丰富和完善了科技期刊的传播链条。
  二、电子化传播阶段:实体向虚拟的过渡时期
  1969年互联网诞生,现代信息技术使科技期刊传播的传统样式发生了空前变革,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纸质的期刊本体,出现以数字形式存储,通过计算机设备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按照电子期刊的传播范围与方式,可将其分为光盘版电子期刊和网络版电子期刊[8]。
  (一)光盘版电子期刊
  20世纪50年代起,计算机检索技术开始应用于期刊领域。批处理检索、联机检索等方式通过大规模的信息系统集成策略,提高了信息检索效率,扩大了期刊传播范围。例如,美国DIALOG信息检索系统,1966年基本建成,1969年开始提供文献检索服务,是目前世界上*大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盘作为一种轻便易用的信息载体,在文献信息的保存与检索领域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电子期刊将信息存储在光盘(CD-ROM)、磁盘等载体上,通过渠道发行并借助单机检索为本地用户提供服务。1988年,光盘版SCI诞生;20世纪80年代,EI公司以光盘形式广泛发行EI COMPENDEX。1996年,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将1994年以来我国2000多种学术期刊全文收录,研制成我国**部大型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9]。相比于纸本传播,以光盘为代表的单机处理型电子期刊具有处理速度快、容量大等优势,但其发行方式与纸本并无显著差异,且需要借助相配套的电子设备来读取,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播成本,后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提高,成本降低,光盘版电子期刊也逐渐普及。
  (二)网络版电子期刊
  在科技期刊出版与网络环境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期刊实现全流程网络操作。另外,网络出版降低了期刊的发行成本,商业出版社开始打造期刊网络出版发行平台,科技期刊增加虚拟载体通道。Springer在1990年成为**家将纸本期刊做成电子版发行的出版商,并于1996年正式上线了SpringerLink;Elsevier在1998年将科学和医学文献信息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i
**章 科技期刊传播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
**节 科技期刊传播历史概述 1
一、纸本传播阶段:科技期刊的初创时期 4
二、电子化传播阶段:实体向虚拟的过渡时期 6
三、数字化传播阶段:数智融合的繁荣时期 7
第二节 科技期刊传播研究概述 12
一、科技期刊传播研究进程 12
二、科技期刊传播研究特点 18
三、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新特征 26
四、科技期刊传播力和传播链定义 29
第三节 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基础与品牌建设 34
一、国际影响力TOP期刊分析 34
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论文及来源期刊分析 39
三、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期刊分析 46
参考文献 50
第二章 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数构建与计量分析 53
**节 科技期刊传播五要素 53
一、科技期刊的传播者 53
二、科技期刊的传播内容 54
三、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 55
四、科技期刊的传播受众 56
五、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 56
第二节 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标体系及指数构建 58
一、数据来源与标准 58
二、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标设计 59
三、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数计算方法 65
第二节 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总体分析 70
一、传播者数据分析 70
二、传播内容数据分析 72
三、传播渠道数据分析 74
四、受众数据分析 76
五、传播效果数据分析 77
第四节 传播力TOP科技期刊数据分析 79
一、传播力TOP期刊列表 79
二、传播力TOP中文理学学术期刊数据分析 95
三、传播力TOP中文农学学术期刊数据分析 102
四、传播力TOP中文医学学术期刊数据分析 109
五、传播力TOP中文工程技术期刊数据分析 117
六、传播力TOP英文学术期刊数据分析 124
第五节 各出版单位期刊传播力分析 131
一、大型出版单位期刊传播数据分析 131
二、中型出版单位期刊传播数据分析 142
三、小型出版单位期刊传播数据分析 143
第六节 各区域期刊传播力分析 146
一、各区域科技期刊传播力总体分析 146
二、各区域科技期刊传播者数据分析 148
三、各区域科技期刊传播内容数据分析 149
四、各区域科技期刊传播渠道数据分析 151
五、各区域科技期刊受众数据分析 152
六、各区域科技期刊传播效果数据分析 153
参考文献 153
第三章 我国科技期刊传播要素分析 153
**节 科技期刊传播者分析 153
一、科技期刊传播者的现状及问题 153
二、提升传播者传播能力的策略 153
第二节 科技期刊传播内容分析 153
一、科技期刊内容的类型与特点 153
二、科技期刊内容的现状及问题 153
三、新时代促进科技期刊内容创新的路径 153
第三节 科技期刊传播渠道分析 153
一、我国科技期刊传播渠道基本情况 153
二、我国科技期刊传播渠道特征及不足 153
三、我国科技期刊传播渠道提升策略 153
第四节 科技期刊传播受众分析 153
一、科技期刊受众的分类及特征 153
二、科技期刊受众接受的影响因素 153
三、科技期刊拓展受众的措施和建议 153
第五节 科技期刊传播效果分析 153
一、科技期刊实现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153
二、如何评价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 153
三、我国科技期刊传播效果提升的方略 153
参考文献 153
第四章 科技期刊及集群典型传播案例分析 153
**节 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科技期刊传播案例 153
一、总编辑是期刊的“掌舵者”,制定总体传播规划 153
二、编委是期刊的“主心骨”,引导期刊学术方向 153
三、编辑是期刊的“引擎器”,促进高效生产传播 153
四、审稿人是期刊的“守门人”,把控内容传播源头 153
五、出版机构是期刊的“放大器”,营造良好传播生态 153
第二节 围绕传播内容的科技期刊传播案例 153
一、光学类期刊 153
二、工程类期刊 153
三、医学类期刊 153
四、数据类期刊 153
第三节 面向不同渠道的科技期刊传播案例 153
一、数字出版平台促进科技期刊传播 153
二、索引平台促进科技期刊传播 153
三、新媒体平台促进科技期刊传播 153
四、社交平台促进科技期刊全面传播 153
第四节 面向不同受众的科技期刊传播模式 153
一、学术期刊受众分析 153
二、工程技术期刊受众分析 153
第五节 科普期刊新媒体传播内容及效果分析 153
一、科普期刊新媒体传播内容分析 153
二、科普期刊新媒体传播渠道分析 153
三、科普期刊新媒体受众分析 153
四、科普期刊新媒体传播效果分析 153
五、科普期刊传播力指数分析 153
参考文献 153
第五章 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发展路径与展望 153
**节 我国科技期刊传播路径与规律 153
一、我国科技期刊传播路径变迁 153
二、我国科技期刊传播规律总结 153
第二节 我国科技期刊传播现存问题 153
一、传播者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153
二、传播内容形式亟须丰富 153
三、传播渠道需要有效利用 153
四、传播受众意识需要强化 153
五、传播效果整体需要增强 153
第三节 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展望与建议 153
一、加强整体发展规划,做好科技期刊传播战略布局 153
二、引导期刊发展方向,完善科技期刊传播评价体系 153
三、增强传播创新意识,突破期刊传统传播体系局限 153
四、拓展开放合作渠道,打造一流科技期刊传播品牌 153
参考文献 15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