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纪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8619475
  • 作      者:
    作者: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责编:胡雅君//石佳彦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从青龙镇到南京路,从小渔村到全球化,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文因素都在此交汇。在古代,它是“江海通津,东南都会”;在现代,它被称为“西面的纽约”“东方的巴黎”。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变迁,不能不研究上海,要了解中西交涉的历史,亦不能不研究上海。上海是摩登的,穿着旗袍的时髦女郎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经典符号;上海又是深厚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书业的黄金时代也在此肇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丰富的红色记忆。本书将带你跨越时间与空间,领略上海由古到今的多面文化,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与弄堂市民的烟火记忆。

展开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黄河与中华文明》等。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著有《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马相伯与近代中国思想》等。

张乐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著有《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共生经济(1962-1982):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经营》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全书分为“史话上海”“潮起上海”“烟火上海”三个部分,既从地理、考古、方言等方面解读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江南底蕴;又聚焦近代,带领读者回到20世纪,感受上海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社会变革,讲述了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传播;此外从饮食、服饰、书信等多个侧面,与读者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书中还配有140幅表现上海风貌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历史地理解读上海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葛剑雄


要了解一座城市、一个政区,不仅要了解它的历史,还要了解它的地理;不仅要了解它今天的地理,还要了解它过去的地理;不仅要了解它的自然地理,还要了解它的人文地理。这就是从历史地理解读上海的理由。


上海历史悠久?


上海占据优越的区位优势,处于“南北之中、江海之会”,移民是上海这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这是上海海纳百川的客观机制。 

关于上海的发源,有很多种说法。以前有一种说法是,上海从一个小渔村一下子成了大上海。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年我们又强调上海文化的悠久,有6000年的历史。这让我们不禁疑惑,上海的历史究竟溯及何时?这需要我们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认识和解读上海。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地理条件,这里主要体现为自然条件,也包括了人文条件。

地理即为历史时期的地理,就是过去的地理。要了解上海,仅仅知道今天的地理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崇明岛,在明朝时期还没有现在的地貌。在宋朝时,如今处于海上的大小金山还与陆地相连,金山上有寒泉,水味不错,文人常去此地饮茶、写诗,今天这些地方都在海上,走不过去。沧海桑田,我们需要探究上海的历史地理如何发展至如今的图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上海这个地名在不同阶段的空间范围是不同的,我们往往把它混淆了。如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它的范围就包括上海的市区和整个上海所有的区(县)——以前存在县级单位,包括崇明县,现都改为区,六千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如果说上海这座城市,则一般就指上海的主城区,或者再加上各区的城市部分。

上面提到一个说法,上海有 6000 年历史,不是指这个城市有 6000 年历史,而是在上海这 6000 多平方千米范围里发现了6000 年前的文化遗址。至于上海主要的城区,不要说 6000 年,恐怕 3000 年前还是一片汪洋。

这么多地理条件,哪些条件对上海影响最大?首先是自然条件方面,上海是一块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年轻,是因为上海处在长江入海口,东海的潮水每天有涨落,涨潮的时候就把泥沙顶住了,退潮虽然带走一部分泥沙,但是多余的大部分泥沙逐渐在长江口沉积,所以上海至今仍在每天扩大。当年造浦东机场的时候,原来设计的跑道比较偏里侧,后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专家去考察、论证了,觉得根据实际的泥沙淤积情况,跑道还可以往外侧建,光这一项便会节省 10 个亿。

今天,上海的大多数土地都是以往 2000 多年形成的,这跟上海的悠久历史是否矛盾呢?答案是不矛盾。因为上海由两部分构成,而且分界处很明显。在今天的松江、青浦,还有嘉定,有一道冈身,里面的地势明显比外面要高一点,冈身的边缘曾经是古代的海岸线堆积形成的天然堤。也就是说,至少在 7000年前冈身西面已经形成土地,6000 年前的文化遗址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而冈身以东的土地是之后慢慢形成的。


黄浦江与苏州河


现在称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有人讲苏州河才是母亲河,如果一定要溯源,苏州河比较早。苏州河在古代叫松江、淞江、吴淞江,这是上海比较早的一条河道。到了近代,西方人来了,他们发现这里坐船可以一直开到苏州,就称之为苏州河,标在新测绘的地图上,中国人跟着也用了。吴淞江原来是上海这一带最大的河流,曾经有十几里宽,是太湖入海的主要河道。太湖水总体较为清澈,但是水流还是会挟带泥沙,特别是发大水的时候,泥沙尤多。这条河到了上海,由于地势平缓,水的流速就慢,泥沙渐渐淤积起来,这条河就从原来的十几里宽慢慢变窄。一旦河道变窄,问题就来了,太湖发大水的时候,水流宣泄不畅,下游容纳不了就会泛滥。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吴淞江的水灾经常发生,一些官员被派来治理,如 1403 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诏治水,疏浚范家浜,引黄浦水向北会合吴淞江,再寻道入海,促成了“黄浦夺淞”。在他之后,还有一位有名的官员曾主持治理吴淞江,就是海瑞。

怎么治理?无非是修堤,拓宽也不可能,这里周围都已经是农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疏浚,为洪水找到更顺畅的出路。海瑞疏浚了一段河道,使吴淞江下游完全改走今道,在今外滩以下由黄浦入海。此后,由今浦东入海的河道逐渐淤塞,吴淞江最终成了黄浦的支流。

黄浦江和苏州河对上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一直称上海为海港,其实上海不是海港,而是河港,上海到现在有了洋山港,有了外高桥,才成了海港,而以前上海的码头都是在黄浦江两岸的。这种情况的好处是比较安全便利,如果真正靠着海,还需要人工建码头,建防波堤、栈桥等设施,靠着黄浦江岸建码头比较容易,如果遇到台风,沿江也比沿海安全。因为那个时候船的吨位比较小,进出黄浦江都没有问题,万吨轮可以等涨潮时进入。

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相比,水运最便宜,黄浦江提供一个出海口,通过黄浦江、苏州河水系和长江三角洲的水网可以方便地联系到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江苏的苏(州)、松(江)、常(州)、太(仓)。所以以前这一带的人,很多人从家门口的河坐上船,就可以进入苏州河、黄浦江到上海来。记得 1956 年我第一次到上海来,就是晚上从家乡南浔镇码头上船,天亮就到了黄浦江,再进苏州河,到河南路桥前面上岸。正是黄浦江—苏州河水系才使上海拥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优势。


展开
目录

前言


史话上海

从历史地理解读上海 葛剑雄

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 李天纲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 陈杰

上海话的前世今生 钱乃荣

从老城厢追寻“上海源” 钟翀

大上海的兴起 周武


潮起上海

从士大夫到知识分子——1921 年前上海学制改良及人

才培育变革 李天纲

书业黄金时代与“大上海”都市文化生产 沈洁

商务印书馆与中共的创建 周武

初心之地: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城市中的那抹红 姚霏

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网络的生存与再造 阮清华

江南视野下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进程 瞿骏


烟火上海

关于虹口的记忆:从“十里洋场”到弹指芳华 王启元

神明与市民:城隍信仰与上海风俗 郁喆隽

吃透百年上海的饮食风俗 小白

书信里上海人的纸短情长 张乐天

来自工人新村的上海表情 张怡微

百年来上海女性服饰时尚的变迁 陈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