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关于1949年迄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文化建设发展历程的史志类专著。
※ “现代上海研究丛书”之一。
※ 为我们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文化系统的接管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曾是远东第一大城市,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的汇集点。作为新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播的中心、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市民通俗文化的消费中心,上海拥有纷繁复杂的文化机构和强大的文化产业。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到1950年初,在党中央指导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上海在展开各项接管工作迅速建立革命秩序、安定市民日常生活和恢复生产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对文艺、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进行接管。
一、接管准备
解放上海,是一件震动国内外的大事。然而,能否顺利接收和管理好上海,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件大事,意义重大。为了做好接管上海的工作,党中央和华东局审时度势,作出一系列决策,从制定方针政策、组织配备干部、开展思想教育、排摸情况等各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1、制定接管政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的战略决策后,解放和接管城市便被提到了党的重要议事日程。
围绕上海的解放和接管,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要完整保全上海”的指导方针,实施了“解放要服从接管”的决策,并在认真总结沈阳、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接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接管江南城市的政策和接管上海的方针。
毛泽东、周恩来等专门听取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汇报上海的情况。1949年3月至4月间,又邀请陈叔通、黄炎培、章乃器、盛丕华等在北平的上海知名人士座谈,听取他们对接管上海的意见和建议。
4月25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规定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民族工商农牧业、没收官僚资本、保护一切文化教育公益事业、保护外国侨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军民必须共同遵守的八项政策规定。
同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共中央华东局制定的《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该指示明确规定了攻占城市后实行军事管制制度,入城的纪律和接管江南城市的方针,以及接管官僚资本企业、保护学校与文化教育机关、迅速出版报纸及开始播音等相关政策。
5月20日,党中央复电华东局关于接管上海的机构及干部配备时,批准了接管上海“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渐改造” 方针。该方针对顺利接管上海工作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建立机构配备干部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为了为下一步城市的接管工作培养和储备干部,早在1948年12月,中共中央致电上海局选派30-50名干部,前往东北解放区学习城市管理经验,作为今后接管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干部培训。接着,1949年2月-5月,中共中央从华东、华中、华北、东北等调集和训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准备接管上海。
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确定邓小平为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为上海市委书记,陈毅为上海市长。4月下旬,党中央电示上海局和香港工委,调潘汉年、夏衍、许涤新等参加接管上海工作。中央抽调参加接管上海的干部,不仅对上海的情况较为熟悉,而且许多还是懂得经济工作和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及技术管理人才。
4月,党中央电告邓小平、饶漱石、陈毅《关于争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协助接管上海工作的指示》,认为接收和管理上海,如果没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帮助,可能发生很大的因难,无论在占领上海之前或以后,都应吸收这类代表人物参加工作。
党中央5月20日复电华东局,同意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以陈毅为主任,粟裕为副主任,并指示在上海军管会下除分财政、文教两接管委员会外,军事接管委员会应改为军政接管委员会。指示在各机构的干部配备中,财经接管委员会“必须吸收一部分产业界民主人士及职工中有威望的领袖参加工作”,并明确指出“文教接管委员会规模太大,应由陈毅兼主任,夏衍、钱俊瑞、范长江、唐守愚、戴白韬均为副主任。分担各部工作同时亦必须吸收一部分党外文化工作者参加接管” 。这样,在党中央的指导下,上海军管会成立了财经接管委员会、文化教育管理委员会、政务接管委员会和军事接管委员会等机构。其中,文化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文化接管工作。
1.文化系统的接管
2.戏曲界的“改戏、改人、改制”
3.国营剧团的建立及其示范作用的发挥
4.影院、剧场、书场、游乐场的民主改革
5.宣传网的建立与发展
6.戏剧界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贯彻
7.工人文艺的发展
8.民间职业剧团的社会主义改造
9.私营影院、剧场、书场、游乐场的社会主义改造
10.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文艺界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12.对传统剧目的整理
13.文艺“大跃进”
14.上海文化事业支援全国
15.国庆十周年的文化活动
16.1960年代的“上海之春”
17.“文艺八条”的初步贯彻
18.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
19.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
20.文化管理机构的演变
21.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22.戏曲现代戏的发展
23.对外文化交流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