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使用价值的回归: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空问关照
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实矛盾
1.2 效能、布局与机制的既有研究
1.3 多学科融合的空间分析路径
1.4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模型建构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空间评价体系:以发展性为导向
2.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
2.1.2 空间评价体系构成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本价值取向
2.2.1 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
2.2.2 需求分异与空间适应
2.2.3 价值凝聚与空间认同
2.3 事实层面:设施布局的标准化
2.3.1 体现公平与需求适应度的评价指标
2.3.2 共性与个性评价指标及政策参考
2.3.3 不同类型设施布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
2.4 价值层面:设施服务的认受度
2.4.1 体现权益保障与价值引领度的评价指标
2.4.2 评价指标的政策参考
2.4.3 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
2.5 事实一价值关联:空间耦合的有效性
2.5.1 体现供给与使用空间关联的评价要素
2.5.2 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空问评价模型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分析(上)
3.1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措施
3.1.1 发展进程
3.1.2 主要措施
3.2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标准化评价与分析
3.2.1 整体布局特征:多核集聚与形式均等
3.2.2 资源主导型设施布局特征及其评价
3.2.3 行政主导型设施布局特征及其评价
3.2.4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总体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空间评价模型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分析(下)
4.1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认受度评价与分析
4.1.1 基于不同类型的设施服务认受度的空间分异
4.1.2 基于不同要素的设施服务认受度的空间分异
4.1.3 基于不同人群的设施服务认受度的空间分异
4.1.4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认受度的总体评价
4.2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一服务空间耦合的有效性评价
4.2.1 综合评价结果
4.2.2 空间耦合程度与水平分析
4.3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的深层问题
4.3.1 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困境
4.3.2 供给与需求的适应困境
4.3.3 凝聚与认同的区域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空间机制及优化策略
5.1 供给一需求一动力的空间机制
5.1.1 供给机制:管理惯性与治理转型的空间作用
5.1.2 需求机制:公私观念与消费习惯的特性影响
5.1.3 动力机制:政府评估与文化需求的空间错位
5.2 空间机制的优化策略:从“物的关注”转向“人的关怀”
5.2.1 从被动式供给到互动式服务的人本化空间治理理念
5.2.2 从行业化到日常化的空间构建机制
5.2.3 从生产本位到需求本位的空间联动机制
5.2.4 从投入型到体验化的有效性评估机制
5.2.5 从政府主导到多主体共治的多元协商机制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