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
0.00     定价 ¥ 6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81940
  • 作      者:
    作者:(美)米歇尔·德鲁因|责编:陈莹|译者:周逵//颜冰璇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为什么技术越发达,联系方式越简单,我们的孤独感越强烈?

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手记 现代人亲密关系的诊断书

直面当代社会的“亲密饥荒” 解读科技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

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崔庆龙诚挚推荐

l  人生各阶段亲密关系的诊断书

童年时代的“拥抱饥渴症”,恋爱关系中的“备胎心理”,中年夫妻的“无性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技术成瘾症”,老年时期的“社交孤立”,后疫情时代的“孤独大流行”……描绘现代社会人生各发展阶段的典型生活场景,展现现代人的“孤独困境”,原来你不是一个人!

l  深入剖析现代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为什么技术越发达,联系方式越简单,我们的孤独感越强烈?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线诊疗等新技术手段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积极/消极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拉近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l  扎实的实验数据+鲜活的个体经历+真诚幽默的讲述+积极的生活态度

    无需“烧脑”参悟心理学理论,丰富的实验+案例+典型生活场景,助你理清情感需求的底层逻辑,思考处理亲密关系的生活智慧。

l  资深心理学专家一致推荐

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崔庆龙,《时代》周刊总裁基思·A·格罗斯曼等人诚挚推荐

《新科学家》杂志2022年度非虚构推荐图书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鲁因(Michelle Drouin,1974— ),牛津大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维恩堡分校心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性关系、人际交往与技术发展,研究成果被《纽约时报》、CBS、CNN、NPR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引用。

 

【译者简介】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译著《群体性孤独》曾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颜冰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译有《广场与高塔》。


展开
内容介绍
普通人每天接触手机2617次,重度手机用户每天接触手机5427次。 当人成为“科技人”,一场旷日持久的“亲密饥荒”正在蔓延。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手记。从童年时代的“拥抱饥渴症”到中年夫妻的“性欲不匹配”,从后疫情时代的“孤独大流行”到互联网造就的新型“全景监狱”……本书描绘了人生各阶段的“亲密饥荒”现象,提醒人在“数字化孤独”背后,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章 约会生存指南

 

返校节公主才能赢得彩票

如果能重返高一,我的愿望之一就是成为新生返校节的“公主”(homecoming princess),尽管有些人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老套:这也太符合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刻板印象了,但这是我的真实愿望。我们学校有一支很厉害的足球队。作为返校节活动的一部分,每年秋天,在备受瞩目的球赛中场休息时,三位返校节公主候选人会身着舞会礼服,被护送到球场,在全校师生面前加冕。其中一个女孩被加冕为“公主”,剩下两位分获亚、季军,并被授予“公主”宫廷中的职位。虽然现在我已经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场“加冕活动”,但对于一个年仅14岁、看着迪士尼电影和20世纪80年代浪漫电影长大的女孩来说,这一切令人心醉。

我们年级有大概200名同学,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女生。从纯统计学意义上讲,这意味着我可能有4% 的机会成为返校节公主。不过,实际上我的机会是0。而那个获胜的女孩则几乎是100%。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平等的。她身上有着更多人们观念中“返校节公主”的特质:她更漂亮,性格外向,有很多朋友。她不搞小团体,与人为善。每个人都喜欢她,在任何方面都无可争议。她就如教科书所定义的那样受人欢迎。

在线约会的概率就像评选加冕返校节公主,与买彩票完全相反。至少买彩票后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球,都有同等的机会赢得比赛。而在线约会的实际场景则是:100个人进入同一座竞技场,中间只有一个巨大的奖品 —— 爱情。彩票组织者会提前告诉我们,100个人中将有39个赢家,只需一个球,你就可以参与其中。很幸运,这里有足够的球可以分配 —— 彩票组织者手中有1000个球,

但他们并不打算平均分。相反,得球的数量取决于你的个人特质。

有些球代表你善解人意,有些代表你有魅力四射的外表,剩下的还有智慧、幽默感、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等。这100个人中,有些人表现突出,能得到100个球,这相当于100次恋爱机会;有些人能得到50个、30个或10个;而有些人只有几个球,还有的人可能一个都没有,只能坐在场边看,好像他们在进入这座竞技场之前就已经输了。

我们找到爱情的机会既不公平,也不随机。

现实总是如此艰难:有些人觉得找到爱情很容易,另一些人则觉得这很难。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延展、扩张,这两类人试图在网上寻找爱情时,都面临着“大海捞针”的挑战。大约五年前,我进行了一项还未公开发表的研究,题目是“一个人在一天内能找到多少段爱情?”我的朋友安娜当时25岁,住在芝加哥附近,注册了三个比较流行的约会网站并上传了她的个人资料(基本与Tinder上的一致)。她在每个网站都上传了三张照片:一张大头照和两张全身照,包括一张抱着狗的照片。如果在Tinder 上看到感兴趣的潜在匹配对象,用户可以主动使用“向右划”功能添加好友;为公平起见,安娜计划在三个网站上都使用了这种主动的参与策略。在Tinder上,看到感兴趣的个人资料时,她会使用“向右划”功能,如果匹配成功,她就立即给对方发送一条信息:“我看了你的资料,希望能更好地了解你。”在其他平台上,她会通过主动搜索找出她感兴趣的个人资料,并发送同样的信息。该计划执行了一天:我们选择在10月4日(星期日)进行,从上午10点到午夜之间(下午3点到4点除外,我们花了1小时吃午饭),安娜一直在约会网站上“冲浪”,给每个她感兴趣的账号发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收到信息的人几乎就是芝加哥地区所有她可能约会的男人(安娜是异性恋)。同样,为公平起见,她每次在同一个网站上操作的时间为30分钟,然后依次交替。

这漫长的一天,安娜向大约150名男性发送了信息。她在3个约会网站上共收到601个人发来的信息。其中108名男性回复了安娜的信息,493名男性(其中大部分是她不感兴趣的)在未经请求的情况下主动联系了安娜。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370条)都是在当天收到的,64条是在第二天收到的,其余的则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陆续收到的。信息的长度和内容各不相同,从“嘿”到更长、更吸引人的信息,人们会提到她的工作和兴趣,并提出见面的请求。有些人甚至给她发了不止一条信息,有个男人给她发了四次信息,但安娜都没有回复。在这一天中,安娜就收到了超过100个爱情彩票球。但即使她已经拥有这么多球,也不能保证这些男人中有适合安娜的那一个。

 

选择太多也有烦恼

在一些人看来,中了“爱情彩票”可能只是想象中的场景。当她真正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时,安娜感到力不从心。这与社会理论家巴里 · 施瓦茨(Barry Schwartz)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拥有丰富的选择对生活满意度会产生负面影响 —— 就像我们在这个技术时代所感受到的一样21。过多的选择使决策变得困难,并可能使我们处于一种分析瘫痪(analysis paralysis)的状态,即因过度思考应做出的选择而无法向前迈进。希娜 · 艾扬格(Sheena Iyengar)和马克 · 莱帕(Mark Leppar)著名的果酱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现象。在田野调查中,他们选择了加州一家高档杂货店,购物者会碰到两种情况:面前有24种果酱或6种果酱。面对24种果酱时,的确会有更多人驻足,但两组停下来的人,基本上品尝的果酱数量相同。更重要的一点是,实际上选择较少的人更有可能购买果酱:有6种选择的人中,有30% 购买了果酱,而有24种选择的人中,买果酱的只有3%。

已经有人将这项研究对应到线上约会的场景中了。世界各地的研究都表明,在约会方面提供的选择越多,搜索人做出决定所需付出的认知努力就越大。况且,选择太多还会对选择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为搜索目标的所付出的认知精力,会不断消耗人的资源、能量,使他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产生“更多意味着更糟”的效果。当然,这种影响对每个人来说不尽相同,人们应对选择多样性的模式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是最大化者,他们总希望得到最好的,在面对选择时似乎更痛苦;有的人是满足者,他们知足常乐,面对选择没有那么大的负担24。用列夫 · 托尔斯泰(Leo Tolstoy)在《安娜 ·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的话说:“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么你将永远得不到满足。”

虽然海量的选择有时会对择偶的最初过程造成阻碍,但贯穿这个过程的首要问题是:寻找爱情的过程就像大海捞针(尤其是在网上)。信号检测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认为,我们需要在噪声背景下破译出一个信号。将该理论大体应用于我们的情境,意味着寻找爱情需要你在茫茫人海中努力识别正确的选择。我们的在线约会研究仅仅关注了追爱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浏览个人资料,寻找感兴趣的人。事实上寻找爱情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在关系形成的各个阶段所做的一系列决定。在每个阶段,人们要面对不同的人做出不止一个,甚至是许多个决定。以下是我罗列的“一个约会者可能要做的决定”清单:

 

第一阶段:初始搜索

在哪个场所寻找伴侣(线下实体空间还是线上应用软件)?

是否与某个特定的人建立联系,与他交谈、发信息或打电话?

在同一时间段内与多少人建立联系,与他 / 他们交谈、发信息或打电话?

第二阶段:确认两人之间是否建立联系

要不要回应某个人?

回复对方的速度、频率如何?

要不要将线上聊天转为语音或视频通话交流?

要不要与对方“奔现”?

在同一时间段内与多少人聊天或见面?

第三阶段:确定关系的结构和时长

对方是否适合短期约会?

对方是否适合长期关系?

要不要结束一段关系?

如何结束一段关系?

 

以上的每个步骤都要认真决策,要消耗宝贵的认知精力,而这些精力基本都是从工作、朋友或家庭那里分散过来的。那些寻找爱情的约会者也不一定完全按照上面的清单一步步来,或者只专注

于一个约会对象。相反,人们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已经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对象,也在线下见过面,却又看到了其他感兴趣的个人资料,这时他 / 她就要决定 —— 要不要给后者发消息,前者是否适合建立长期关系。如果做这么多决定还不足以让你相信寻找爱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以技术为媒介的世界里,那么请你再思考一下这个决策过程的潜在持续时间 —— 它可能会一直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寻找爱情的人决定要单身,或者找到一个(或多个)建立了强关系的伴侣,才会决定放弃寻找。况且,在生命中的任何节点,他们都可以改变主意,转换方向。

 

超心理现象与棉花糖人

如果说这么烦琐的步骤还不足以让你觉得,建立恋爱关系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的话,那么你可曾想过,每一步都有可能出现错误——你可能选择了一些自己最终并不喜欢的人和事。人们常常对他人做出错误的评估,导致我们去追求错的人,花时间与他们相处。在这里,我必须再次提出警告,其实并没有什么“错”的人。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错的人往往是指那些你确定对方不适合与你发展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人。但这种错误是如何产生的,爱情中的错误决定又是如何做出的呢?

达 里 尔 · 贝 姆(Daryl Bem)和 沃 尔 特 · 米 歇 尔(Walter Mischel)的研究能帮我们理解人们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还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贝姆就已经是学校里的知名教授了。我没有修过他的课,但他是心理学入门课的演讲嘉宾。课堂上,他带领在场的1000多名学生做了一个超心理现象测试(PSI Phenomena,即超感官知觉)。2011年,贝姆的一篇论文使他得到了很多关注,文章试图证明人的预知能力(即在刺激物显示之前对其作出反应)。这篇论文在心理学领域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人要求他撤回论文,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了社论,指出保留这篇论文的理由。事实上,不仅在超心理现象领域,整个心理学领域都出现了大量相似研究。作为回应,贝姆和他的团队在2015年发

表了针对90个实验的后续元分析,对贝姆最初的发现进行了巩固论证,并再次提供了人们可以预测未来事件的证据。此后,其他知名研究人员也在顶级期刊上发文,提供了对不同类型超心理现

象的实证支持。然而许多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甚至是强烈的批评。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贝姆决定研究超心理现象刮目相看。通过研究超心理现象,贝姆确立了自己在该学科中略显反叛的学术地位。他不顾批评,走自己的路,这对学术界来说有时是很难做到的,我尊重他的勇气。

尽管如此,真正影响了我对人类的认知的并不是贝姆的超心理研究,而是他的自我认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擅长解读自己的情绪或态度30。根据贝姆的说法,我们从内部获取个人情绪线索的能力是很弱的,而且很难解读这些线索。因此,我们只能依靠对外部行为的解读来推断自我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将该理论应用到约会场景中,我们会发现:当有人问起你对正在交往的新对象有什么感觉时,你可能无法定义自己的情绪,因为这种感觉并不清晰、明确。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会说:“嗯 …… 我上周和他出去约会了三次,所以我觉得进展

还不错。”

最新研究表明,人体生理反应确实有助于解读人类的情绪。一个芬兰科学团队一直在努力开发“情绪身体地图”,关注当人们感受到某些情绪 —— 如爱、悲伤和惊讶时,身体的哪些部分会被“激活”。2020年的一项研究调研了包括109个国家在内的6559人,研究人员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当人们感受特定情绪时,机体被激活的部位是高度一致的32。“激活”的模式代表了情绪的“生理指纹”,当我们开始识别这些指纹,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也许对“读心术”的研究还太过遥远,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读懂自己的心似乎完全有可能实现。以上研究表明,解释自己情绪的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在没有明显生理线索(如心率或呼吸频率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很难确定自己对某人的感觉如何。不过感觉是会改变的,即使我们能有效解释某一瞬间的情绪,一时的情愫也不一定就能预测长期的感觉。况且,人的感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改变,换一个环境,可能会完全改变我们对人的感觉。这就引出了棉花糖实验的发明者 —— 米歇尔。为了测试儿童抵制诱惑的能力,他在参与测试的孩子们面前放了一个棉花糖(或其他美味的食物),孩子如果能忍住不吃,就能在之后得到两个棉花糖的延迟奖励。米歇尔强调,情境是一种能塑造行为的强大力量。这对当时的人格理论学家提出了挑战,后者认为人格具有一致性,人们可以被准确界定为具有某种稳定气质类型的个体。但米歇尔认为,人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具有很大差异;且行为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也反映着个体的特质。确切地说,我们能够预想到,人们在家里和在工作环境中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或者用更现代的角度观察——人们打字时和说话时的性格不一样,因为人的确在不同情境下具有差异性。那么,考虑到文本信息媒介的单一属性,用文字交流也并非同步,若仅通过网络交流就试图判断自己与对方是否合适,就很容易出错。即使对方并没有刻意隐藏真实的自我,他们在网络上呈现出的那个“自己”也很可能与现实生活中不尽相同。

 



展开
目录

 

序  言 001

绪  论  深思万物的未来 001

整个夏天,我都在和机器人对话 006

检查自己的“社交护航图” 013

我们需要更多“亲密时刻”吗? 017

错过“对的人”,时间都被用来玩手机 022

过时的观念该消除了 026

第一章  疫情生存指南   031

“但是现在,我什么都不敢想了。” 033

一位德国心理学家的观点 037

领养一只小狗,填补空虚时光 043

“亲密饥荒”已成定局 047

今天有人拥抱过你吗? 051

睡衣带来的安慰  053

森林王子出现了 058

疫情生存指南  060

第二章  童年生存指南   065

不抱一抱、亲一亲你的孩子吗? 067

布猴子还是铁猴子 —— 触感和食物哪个更重要? 070

我妈妈和汤姆·布拉迪的相同点  073

罗杰斯先生 vs. 海绵宝宝,谁能胜出? 077

来自硅谷的“花衣吹笛人” 08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草原” 086

欧比旺,你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091

童年生存指南  096

第三章  友情生存指南   101

双杰记  103

女童子军、蒙奇奇和四年级那场难忘的拼写比赛 105

与陌生人交谈的价值  110

不社交,可能会折寿 115

朋友就是财富 119

需要多少冰激凌才能填满一颗空虚的心? 122

友情生存指南 126

第四章  网络生存指南   131

社会技术的全景监狱  133

我们都成了手机的奴隶  137

社交网络  142

社会支持网络  145

清理你的大脑  148

“阅后即焚”  151

网络生存指南 157

第五章  约会生存指南   161

在社交软件上约会的灰姑娘  163

天作之合  166

你选啦啦队队长还是宇航员?  169

返校节公主才能赢得彩票 175

选择太多也有烦恼  178

超心理现象与棉花糖人 181

决策的艺术  185

海里有许多鱼  189

约会生存指南 194

第六章  婚姻生存指南   199

喝一杯吗,面对“难逃单调”的婚姻  201

人生苦短,“春光”无限  203

不牢固的联盟  207

激情只是开始,却并非终点  211

和我一起入睡吧,否则你将永远失去我  217

是什么让激情耗尽  221

一条毯子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  225

婚姻生存指南  229

第七章  老年生存指南   235

无数个碎片  237

胶原蛋白也救不了你  241

进入缓冲区  246

无论疾病还是健康  249

“幸好我并不孤单” 252

科技巨头正以超乎我们认知的方式改变世界 255

补记:我与索菲亚最后的时光  260

老年生存指南  263

后  记 267

致  谢 270

注  释 2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