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经营+心性+智慧”三重跨越式成长必读
·让世界500强的经营管理方法,在成长性企业中寻求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引领企业家和企业决策者们,开启心力资本经营,拥抱商业新红利
·商业觉醒,用商业推动社会向上向善
·《商业觉醒》面向的读者群是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影响和赋能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的专家、学者、顾问、讲师、教育工作者。
·《商业觉醒》每个主题都是从一个鲜活案例讲起,然后从案例升华到背后的理论和逻辑,并最终给读者一套可实践的方法或工具。
·让世界500强的经营管理方法,在成长性企业中寻求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引领企业家和企业决策者们,开启心力资本经营,拥抱商业新红利
·商业觉醒,用商业推动社会向上向善
1 多谈经营,少谈管理
黄总经营一家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企业,地处省会城市,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发展到拥有十几家直营连锁店的规模,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因为我曾在餐饮行业有过从业经历,经人引荐,黄总来拜访我。一见面就听他抱怨,之前请的咨询公司不给力,没有很好地实现他对集团的管控意图。黄总大有改弦更张,另请高明之意,且反复问我集团的架构与体系应该如何搭建。
我问现在集团有多少人,他说全部不到300人;我又问集团总部有多少人,他说有50多人;接着我问集团净利润多少,他说7%~8%;我进一步追问他是不是觉得总部管理人员人手不够,他回答是。我再问:“是不是现在门店连换个灯泡都要打报告给总部运营部,总部忙得顾不上,一周过去了也没给换上,害得顾客总是投诉。”他说:“李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我追问:“既然问题这么严重了,作为领导者,你难道没有悟出什么道理?”这一问,倒把他问糊涂了。
这就是许多中小企业在成长路上交出最昂贵学费之所在。很多中小企业在经历初创期的奋斗小有规模之后,便四处学习,抓住“管理”一词,于是乎投身于对“管理”的研究与打造中,忘了企业的初衷和根本——经营。今天,对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我要大声疾呼:多谈经营,少谈管理!
经营与管理,哪一个才是中小企业最有效的成长之道?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理解。
企业经营:一天、一地、一灰度
企业应该始终以“产业趋势”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修正自己的“业务定位”,并形成可实施的业务策略和可达成的业绩目标,以此来牵引公司的业务和运作。在战略和绩效的拉动下,为确保公司上下不会为追求业绩而违背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用企业文化的底线思维来规范大家的行为,推动相携同行。
这“一拉一推”便构成了企业经营的“一天一地”。天地之间,只要有利于“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企业核心能力”这三个准则,一切皆可以简化,皆可以放权,皆可以模糊和妥协,这也类同于华为倡导的“灰度”管理。
什么是企业经营的“天”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仍是用户思维,“ 得用户者得天下 ”。德鲁克早就讲过,“ 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在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要想赢得顾客,只有不断细分市场,找到非常有把握且能深刻触及用户痛点的市场,并提供极致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形成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的业务“定位与规划 ”。
名创优品在电商将流量吸引到线上并形成巨头竞玩的时期,坚定地认为女性闺蜜挽臂逛店仍可创造巨大的刚性需求,于是反流向而行之,选择线下开店创业,定位18岁到28岁的年轻女性顾客。名创优品满足的并不是刻意的专程购物,而是闺蜜在主流消费(如看电影)之后一起闲逛购物的需求。于是便有了名创优品迅速开遍热门商圈的上千家门店,每天接待数百万顾客,收入迅速达到数十亿元的黑马现象。
战略是干出来的,要想有效达成战略目标,必须将战略转换成一个一个业务职能的策略。只有策略才能被各业务部门准确地理解与执行。比如,有一家企业的战略是“让顾客天天吃到野生海鲜”,这家企业为战略落地制订了如下职能策略:采购必须转换成到海边的源头采购;通货采购和全球采购;根据采购品种快速确定烹饪方法和产品研发;营销上更要快速调整菜单和大力主动推荐销售。如此战略下的企业运营,收获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战略执行同时又要不断被考量、被评估,进而被修正。所以,将公司整体战略目标转换成个人绩效,同时赋予每个人以清晰的方向与评价标准,便是战略生效的另一砝码。IBM一直卓越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覆盖全球 40 多万员工的 PBC 个人业绩承诺,也就是为每名员工赋予清晰的业绩目标,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考核与激励员工。
什么是企业经营的“地”
绩效导向的经营确实存在发生有人见利忘义、违背道德的风险。“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推动”是规避此风险最有效的措施。要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个价值观转换为文化能力模型和行为特征。展开员工的价值观评价,并以此来衡量业绩的达成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标准,不失为简单又有效的方法。联想的“红线”管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考核”、华为的“自我批判”,都是企业文化底线思维的现身说法和最佳实践。
如何“灰度”
在以60后、70后为就业主体的企业里,严格细致的制度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对彰显个性,崇尚自我实现的80后、90后,管理者则应因势利导,在企业中构建适度的“灰度”,顺应“新人类”追求自我、标新立异的特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工作变得好玩!在适当的“灰度”中,需要恪守以下原则。
1.以客户为中心
小米在基层取消 KPI ,不是没有考核,只是把考核权交给了用户,由用户来做评价,并决定员工在企业的收益与未来。海底捞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服务生产力,是因为其创始人始终坚持“授权、授权再授权”,将服务好顾客的免单、打折、赠送,甚至感动服务的权限都下放到一线。“让听得见炮声的地方来决策”就是告诉我们,一切组织和流程都要围绕“客户”展开。
不要把焦点误放在内部管理极致上,设置一堆流程,搭建优化的组织,制订完美的制度,都是治标不治本,也会离客户越来越远。我曾建议某装备制造企业,“ 既然每一个订单都是个性化的,而所有订单都按传统的职能式长链条运作,造成大多数订单都拖期,不如做拆分,扁平化项目运作,为每一个订单赋予一个客户经理和内部团队,与客户的连接变短,对客户的响应也会变得更及时、更准确。”
2.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体验过海底捞服务的人都会好奇,为什么其员工都那么激情投入;了解华为的人也都感到其员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道理只有一个:以 “ 客户 ” 和 “ 经营 ” 为导向的公司,会从指令式告诉员工干什么,向激发员工主动干好的模式转变。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被激发,将产生无穷的力量。
建立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机制。海底捞 “ 双手改变命运 ” 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绩效激励,华为 “ 工者有其股,让几万知识分子出身的员工持股 ” 正使员工的持续成长为企业注入原动力。给每个员工机会,他们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 构建企业核心能力
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对客户重要,又能达到很高水平的能力才能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小米的用户参与、京东的极致半天送达、苹果的爱不释手、海底捞的“变态”式服务,都是围绕顾客痛点在强化各自品牌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旦这个能力形成,竞争的门槛也就无形被提高,经营的优势也就被无限放大了。
黄总意识到自己企业问题后,“经营”与“管理”的思路也就明晰了,他砍掉总部很多基于事务性的管理设置,将经营自主权更多下放到了门店,将总部功能重新定位为战略拓展、机制创新与支持服务。这样,黄总的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上篇:经营智慧
第 1 章 商业思维 2
1 多谈经营,少谈管理 2
2 宜家的30年,你想一朝实现 8
3 醒醒吧,平台狂想者 12
4 电子商务的真面目 16
5 企业活下去的六大保卫战 19
6 企业复工的六个顶层思维 27
7 重塑增长,企业必须要掌握的框架 37
第 2 章 战略重塑 45
8 点子≠战略 45
9 联想的“死结” 49
10 “心动”的战略才有效 54
11 企业做大,必然多元化 58
12 战略思考,快与慢 62
13 如何像西贝餐饮那样玩转趋势、领跑行业 66
14 线下的好日子来了 74
15 为年度规划“把脉问诊” 77
16 让钱追着你跑 83
17 战略增长是向右还是向上 86
第 3 章 经营提升 91
18 服务品牌价值=顾客体验的总和 91
19 你真的知道你在卖什么吗 96
20 顾客知道你在卖什么吗 100
21 客户洞察“五招十六式” 104
22 价值贡献:客户管理的新维度 109
23 检验客户导向的真与假 113
24 销售,首先是门科学 118
25 向IBM学销售方法论 123
26 是时候捋一捋你的产品了 128
27 极致产品的痛点设计 133
28 躲不过直播带货怎么办 136
29 直播带货暂不具备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的特质 141
第 4 章 组织创新 143
30 创新基因可以培育吗 143
31 盒马很不简单,不过你也学得会 148
32 把组织做小 153
33 六步打造灵动组织 160
下篇:觉醒思维
第 5 章 企业家思维 168
34 好汉,别提当年勇 168
35 企业家刮骨疗伤的三把刀 172
36 企业家转型的自我修养 177
37 企业家,莫为修心性而丢了禀性 181
38 为什么别人做大了,你却不行 185
第 6 章 商业要觉醒 190
39 很遗憾,99%的经营者没有下半场 190
40 残缺的苹果——商业觉醒 197
41 危情之下,重思企业家精神的“源”与“流” 204
42 为什么你的大愿没有带来力量 211
43 双U穿越 215
44 “把话说透,把爱给够”,一家“奇葩”企业 223
第 7 章 心性领导 231
45 读懂人性就此一招 231
46 你有自己的人生画卷吗 237
47 企业需要长跑人才还是短跑健将 242
48 创始人,别把总裁当摆设 246
49 你找的总裁对路吗 251
50 给企业家“看相”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