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0.00     定价 ¥ 13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4092
  • 作      者:
    作者:徐顽强//王文彬|责编:徐倩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构建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在科学界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内涵和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科技创新工作演变的基础上,精准审视当前农村科技创新工作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及深层病因,并积极结合国内外科技创新工作的有益探索经验,试图提出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突破口、解决方案、构建原则和建设路径。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建议,亦可供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乡村振兴呼唤农村科技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科学认识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也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呼唤加速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科学有序地开展各项科技创新工作。
  第一节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
  科学审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不仅能够明确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也有助于清晰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向。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从城乡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许多乡村发展仍然相对迟滞,亟待全面高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落地,也关系我国全面小康成色的进一步提高。从战略落地的微观操作角度来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以有效突破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借助乡村振兴工作的科学规划设计,也能够翔实描绘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的全新图景。
  一、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2021年7月,习近平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我们依然要看到,我国还存在着许多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的现象,仍需开展更高质量、更广范围的建设工作。其中,城乡差距、城乡发展失衡,不仅是许多地方面临的现实难题,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为此,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就是希望进一步改善全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能快速回应乡村社会建设的发展诉求,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习近平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为此,在实践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好、实施好。当前,我国城乡差距过大和乡村建设发展缓慢难题仍旧比较突出,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建设步伐。为此,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乡村建设发展。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落地,在乡村地区开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工作,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发展面貌,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不均衡问题。从全局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如何,关系乡村地区能否获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实施,精准推进各项振兴实践工作,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成色的必然选择。
  二、及时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
  当前,城乡二元对立矛盾仍然相对突出,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在城乡失衡关系中,乡村地区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城市发展速度远超农村,如果任其持续发展下去不加以调控,必然会加剧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了历届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保证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富裕始终是影响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全面着眼国家发展需求,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能够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加快乡村发展进程,也有助于及时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为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落地,中共中央通过发布一号文件等方式对各项振兴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并明确指出了消除城乡差距的新要求。2018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2019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事实上,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偿还乡村发展缓慢的历史欠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长时间担当着“牺牲者”的角色,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自身发展的迟滞与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乡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为我国快速建立基本工业体系提供了充足的支持。伴随着发展资源的不断流失,再加上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都使得乡村地区发展比较迟缓。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各级政府先后制定了大量倾向于城市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这使得乡村地区所能获得的发展支持也比较少,并*终导致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加大。以发展资源为例,城市拥有更加适宜的资源集聚环境与吸纳氛围,同时也能为各项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而乡村地区则很难赢取发展资源的注入和扩充。与此同时,城市借助丰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大大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发展差距,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农民入城而居。基于长时段审视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是一笔历史欠账,亟待通过政策支持和调整来帮助乡村重获新的发展机遇,*终消除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同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快速改变乡村建设发展风貌,也有助于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建设。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许多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改善,但城乡发展差距悬殊的事实仍未根本改变;再加上“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不断呈现出的新表现和新特征,更加成为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典型难题。在此背景下,城乡统筹进展较为缓慢,难以匹配提高小康成色的发展要求。为此,为了快速激发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尽快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我国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放置到与城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必然会为乡村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借助各级政府的科学指导和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既能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供给,也能加快乡村建设的发展速度;通过乡村地区的内生性发展,也可以大幅度降低城市援助压力,进而更加关注选择合适有效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终彻底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
  三、科学规划农村建设发展图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正是对农村建设发展图景的科学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相比,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不仅体现在字面调整上,更体现在内涵深化上,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这二十字总要求贯穿乡村振兴工作始终,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根本宗旨,全面有效地开展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发展工作。
  实现产业兴旺主要是指在乡村地区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实现农村产业繁荣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受到农村人口外流及农用物资成本不断提高的影响,务农收益相对较低,难以真正吸引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建设。而我国农产品资源种类较为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显著优势,亟待通过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构建内容丰富的大农业格局。借助产业兴旺工作,既能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也能为其他方面的乡村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兴旺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生态宜居,正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回应。在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度使用化肥等农用物资的现象,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与持续发展。在此状况下,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很难为各项农村建设发展工作提供良好载体,因此亟待高度重视生态宜居问题的快速解决。乡风文明主要指在农村重建符合乡土社会发展诉求的文化规范体系。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为我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氛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落地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活出好面貌。为此,不仅要为农村发展培育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等约束规则,也要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的带动作用与引领价值。治理有效则是加速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阵地,理应重点关注其治理能力建设,既要科学推进乡村自治工作,确保各项自治任务的按时完成,也要积极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创新,为乡村振兴创造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生活富裕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终目标,不仅要建设美丽的乡村,也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很难快速有效地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农民群体所享有的公共服务与产品也远低于城市水平,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彻底解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只有紧扣二十字总要求,按照乡村建设发展要求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总体来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维序基础,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的。
  第二节以农村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在推进各项乡村振兴工作时,亟待寻找有利的工作支撑点。历史发展经验证明,人才与科技是开展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托。其中,科学技术与创新正是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生产率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既是中央提出的明确工作要求,也是践行“三农”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有学者指出,借助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具体目标开展工作,这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关键动能。此外,不断完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也有助于增强农村发展的竞争能力,并持续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
  一、助力农村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注重培育农村产业,提高农村的经济实力。但当前,许多农村面临发展资源短缺,可用人才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而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正是助力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不仅能够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资源价值,也能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进而选择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首先,积极推广和应用科技创新服务,是农村摆脱资源短缺、科学技术支撑不足和寻找全新发展路径的重要选择,同时,这也能够不断为农村输入更加现代与绿色的发展要素。多数农村长时间担当资源输出者的角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同时许多乡村自身却都面临着发展资源短缺的硬约束。以农村土地资源为例,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人地矛盾突出始终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青壮年农民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这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同时还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抛荒撂荒现象,这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进一步闲置与浪费,使农村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短缺束缚。除此之外,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科学技术支撑不足的显著短板。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范围较广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但仍然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服务的发展诉求,这也在很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乡村振兴呼唤农村科技创新 1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 1
第二节 以农村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5
第三节 时代推动农村科技创新 12
第二章 农村科技创新与创新体系界定 19
第一节 创新与科技创新 19
第二节 农村科技创新的内涵及范畴 24
第三节 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 27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梳理 3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38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取消农业税费间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45
第三节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56
第四章 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现状扫描及其困境 61
第一节 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现状扫描 61
第二节 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困境所在 70
第三节 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归纳 78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科技创新的经验借鉴 83
第一节 国内农村科技创新的有益探索 83
第二节 国外农村科技创新成功模式借鉴 92
第三节 国内外农村科技创新的经验启示 102
第六章 农村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及解决方案 108
第一节 农村科技创新的破局思路 109
第二节 有效化解农村科技创新难题 118
第三节 积极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125
第七章 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原则与思路 129
第一节 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 129
第二节 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原则 137
第三节 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 143
第八章 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多元主体参与 150
第一节 激发新型农民的核心主体活力 150
第二节 承认农业企业的主体身份 155
第三节 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协作 159
第四节 吸纳农村中介组织的支持援助 164
第九章 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制度设计 170
第一节 整体性布局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工作 170
第二节 构建系统性农村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176
第三节 推动整体性农村科技创新制度下沉 181
第四节 提高基层政府及组织承接上级政策的能力 185
第十章 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配套政策 190
第一节 健全现有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90
第二节 夯实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资金投入 195
第三节 培育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199
后记 2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