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丛书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918021
  • 作      者:
    作者:李锦顺|责编:周海燕//陈冬梅|总主编:赵智奎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锦顺 博士,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副主任。主笔中国套品牌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广州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指标修订及四类新增指标。广东省民政厅“双百计划”监测与评估工作组组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型城镇化道路》详细阐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趋势、发展模式,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和举措。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路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深化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7)》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常常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也就是说,“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从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多数都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鼓励“先富”,更须实现“共富”。新型城镇化可以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新型城镇化可以催生城市服务产业,城市服务产业是培育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人群最重要的产业载体。
  新型城镇化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上的修修补补,而是涉及中国全方位的系统改革。新型城镇化是对旧的城镇化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当前中国进行的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做大蛋糕,另一方面就是要消除阻碍农民工变为市民的户籍、社保等障碍,扩大就业,实现“先富”带动“共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全面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探索,它必然要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整个系统的重大变化,也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其目的是要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去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镇化新体制,努力全面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展开
目录
引言  开创新时代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全新局面/001章  新型城镇化助力实现中国梦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举/003二、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路/008三、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012四、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潜能和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式/015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城镇化之路的探索一、十八大之前对城镇化的探索/023二、十八大以来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032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045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056第四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一、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071二、中国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106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21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129三、多元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134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136五、重点发展小城镇,提高建设水平/144六、提高城镇化治理水平/148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一、成都模式/157 二、天津模式/162三、广东模式/168四、苏南模式/173五、温州模式/178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一、理念的共享、人本化趋势/185二、方式的创新、集约化趋势/188三、形态的协调、集群化趋势/192四、体系的完善、合理化趋势/198五、模式的多元、复杂化趋势/206六、道路的绿色、生态化趋势/210结束语/2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