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精)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9636976
  • 作      者:
    编者:(英)罗里·奈史密斯|责编:戴铮|总主编:(美)比尔·莫勒|译者:王小庆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货币文化史》全套共六卷,本书为卷二。

《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

《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jia bi盛行与信任危机》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

《货币文化史Ⅴ: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

《货币文化史Ⅵ: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

读懂货币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经济,洞察大国命运。当神权至高无上,黄金走出欧洲,成为流动的盛宴。

国内首套世界货币文化史,全球40余位跨学科学者共同编写打造

《货币文化史》共六卷,囊括了从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的全球货币文化史。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比尔·莫勒尔主编,钱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4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编写打造,史料详实、值得收藏。

跨领域专家联袂推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王忠孝、复旦大学宗教系教授刘平、华师大历史学系教授朱明、华师大政治学系副教授周保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副教授王闻联袂推荐。

跨学科世界史,两种读法,看清货币与文化的螺旋式演进

读懂货币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经济,洞察大国命运。

不仅是货币史,也是文化史、经济史,更是一部公元前2500年至今的世界史。

纵向按单卷阅读,深入了解该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经济基础、时代事件及它们与货币的互作;

横向按章节阅读,每一卷固定的章节结构(技术、思想、宗教、生活、艺术、哲学、时代),透视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

丰富彩插,真实还原货币样貌

全套书包含300+幅彩色插图,不仅直观呈现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视觉表达,更包含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图像印记。

精装双封,典藏工艺

护封采用高阶细格艺术纸,纹理轻盈细腻,彰显古典质感。

内封采用中灰里纸,触感温润,自在呼应。

内嵌全彩插画,选用日本涂工纸印刷,高清还原各式货币纹理。


展开
作者简介

[美] 比尔·莫勒(Bill Maurer)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美国著名法律与经济人类学学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科学院院长、人类学和法学教授。他被称为金融人类学的“元老”,曾任美国政治与法律人类学协会主席,创立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货币技术和金融普惠研究所。

研究领域横跨货币、金融、经济、法律与人类学,包括加勒比地区离岸金融服务行业、替代货币、伊斯兰金融、移动货币、传统和新兴支付技术,以及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和相关区块链技术。

 

[英] 罗里·奈史密斯(Rory Naismith)

剑桥大学盎格鲁-撒克逊、维京人和凯尔特人系讲师,剑桥大学圣体学院研究员;皇家历史学会成员。学术研究方向为:中世纪早期英格兰及其邻国的历史、货币历史、物质文化、钱币学;纪录片文化、比较历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元500年开始,罗马帝国在西地中海的统治逐渐崩溃,基督教在西欧兴起。罗马教廷成为中世纪欧洲大的金融机构中心,与此同时,神权、君权与货币逻辑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步建立。作为完善欧洲货币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币,成为6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下财务系统的基础,苏勒德斯金币在整个中世纪都占据着中心地位。黄金被用于支付在欧洲内部以及与中东地区的远距离贸易,推动了“商业革命”的爆发。

当货币进入欧洲经济,引起了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一个建立在账户、联系人和信用基础上的全新货币体系逐渐成型。西方的分治以及最终不同货币区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突破。







展开
精彩书评

从物物交换到黄金交易再到移动支付,本书从多维角度探讨了货币的起源、发展、流通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助推手,它在表达价值的同时验证价值,一边打破规律,一边却又重塑秩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朱明

 

《货币文化史》全六卷各自以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帝国时代、现代为历史语境,将货币的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娓娓道来。其中深刻的学术思索与广阔的学术视野交织,新的学术前沿与古老的学术传统辉映,不仅补充汉语读者的思想世界,也促使我们抚卷沉思,发出最熟知而又最无知之问:何谓货币?由此,我们或可抵达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及人性内在的明暗交错。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刘平

 

这是一部精心架构的恢弘之作。从炫亮可感的海贝,到神秘莫测的虚拟货币,它所讲述的不单单是一部货币史,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部经济史,而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它意在告诉我们:货币不仅仅关乎交换、财富和价值,它还从根本上形塑了我们的心智、道德和政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周保巍

 

一直以来,虽然在金融领域内货币被抽象化,并且抽离了其中的政治含义,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我们看到了货币成为文化想象力和实际创造力的媒介。货币像细线一样穿透并且缝合着人类社会,从而可以让我们透过货币看到文化的万象。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主任 王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章 货币、艺术与表现形式:中世纪货币强大而实用的外观

 

钱币文学和展览艺术中有一个永恒的比喻:硬币就是艺术。也许,这样的比喻能够使钱币这种小物件更具吸引力,或者足以声明它们与画廊里的作品是对等的。这一比喻或许也是对中世纪现象的投射:在15世纪,装饰性奖章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然而,若将 中世纪的硬币视作艺术必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中世纪的“艺术” 概念受到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史学家的质疑,因为尽管中世纪的这 些物件可能被制作得很漂亮,但这始终是次要的,它们是为另一个(非审美的)主要目的服务的。美是目的本身,以及艺术家是独立的个体, 中世纪时尚未发展出这样的概念(Berger, 1972; Belting, 1994; Kessler, 2004)。其次,当许多中世纪的硬币吸引和诱惑着现代人时,还有一些硬币甚至挑战了最坚定的文化相对主义观众,他们坚信这些物件被创造出来仅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不过,硬币当然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工具。事实上,图案是确认货币身份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图案的区分,一块金属就不是一枚硬币,而只是一块金属,或只是一块铸锭。在硬币上做一个标记,使其在理论上易于识别,这就简化了交易一人们只需交换特定数量的硬币,而不必自己测量金属的纯度和重量,也不必花钱请别人来做(Kroll, 2012: 39T0)。在中世纪的世界里,这在实践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正如本章将举例 说明的那样,中世纪时发行硬币并不一定只是为了方便交易。然而 不管怎样,了解中世纪货币图案设计的目的和结果都对理解中世纪货币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本章的重点不是关注作为艺术品的硬币,而是关注使中 世纪货币上的图案成为现实并具有意义的各种相互作用。当这些相互作用被讨论时,主题通常是制造硬币的机构和使用硬币的人群之 间的联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联系,主题很少延伸到具体的对话中, 比如一个目标受众拒绝使用某种硬币,或者一个同时代的评论者谈论硬币设计上的变化。而这样的对话,在有关加泰罗尼亚-阿拉贡 (Catalonia-Aragon)国王海梅一世(James I,公元 1213—1276 年在位)的文献记录中有着清楚的记载。在海梅一世的治下,巴塞罗那 的一个商会被授权就硬币的生产与国王谈判(Crusafont et al.. 2013: 51)。尽管这类对话的细节已不可查,但它在7世纪于叙利亚编写的《马龙派纪事》(Maronite Chronicle)中留下了明确的踪迹。《马龙派纪事》记载,穆斯林的统治者穆阿维叶(Mifawiya,公元661—680年在位)曾于公元661年左右在主要由基督徒居住的地区“铸 造了金币和银币,但由于上面没有十字架,没有被接受”(Palmer, 1993: 32 )。然而,这一解释实际上隐含着一种观念,即硬币是艺术(或 宣传——不过,“宣传”这一表达或许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与现代 国家直接地、全面地影响民众政治意识的主观目的、客观能力密切 相关),在这种观念中,权力机构成为艺术家,而货币设计中微小 的细节和变化都被解读为敏锐的晴雨表,它们揭示了国王和皇帝的 个人情感与政治偏好(Fiieg, 2007: 16; Treadwell, 2009: 369; Kotsis, 2012)。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中世纪的硬币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它被生产出来以调节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纳税、供养军队、通过 商业活动实现向宗教组织的奉献,或者分配帝国的慷慨捐赠等。所以,使用者理解并接受货币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货币得以使用的前提。

因此,本章将从货币的目标受众开始,考察中世纪人们与硬币 相遇的方式,这些相遇也将告诉我们硬币上的图案在交流、创造、 共享视觉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的研究才能转 向当权者,探索硬币的发行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在保守与创新之间做出了具体的选择。不过,这样的选择通常不是由下令制造硬币的权 力机构做出的。人们往往忽略的是,中世纪的货币制造者在影响货币的图案和信息传递功能方面,起着独立而且重要的作用。最后, 本章还将目光转向货币目标受众之外的人群。中世纪时货币一直在 流通,一如既往,而硬币上的图案对视觉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发 行机构所控制的地域范围。目标受众与非目标受众对中世纪货币的 不同反应,让我们进一步地理解了货币缘何承载着视觉上的熟悉感 和陌生感,而对这一复杂情况,既随着货币的流通发生在中世纪不 同的阶段和地区,也发生在当代——今日的观察家、收藏家、学者 以及博物馆馆长,这些中世纪货币最终的非目标受众对它的反应催 生了新的观念。

本章在谈论图案时,指的是货币制造者有意呈现在硬币上的所 有视觉符号,包括人像以及动物、建筑物或抽象图案等复杂设计, 也包括小一些、简单一些的图案,它们可能是上述复杂设计的组成 部分,也可能只是独立地出现在它们旁边。有些图案构成了货币目 标受众广泛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基督教政权所发行的铸币上的 十字架。十字架在多种情况下出现,比如在壁画、手稿和雕塑中, 而且很可能会马上被大多数人所熟悉。有一些硬币上的图像和标记 则有更深奥和更具体的含义,不过它们可能与许多硬币的使用者无关, 或者根本不为他们所知,例如铸币厂的标记。还有些标记,虽然被 今天的钱币学家用来识别硬币以将其归类,但仍然很难理解,它们 可能有特定的含义,或者纯粹是为了装饰,比如主要图案周围的星 星或圆点(通常呈现为圆形或球状)。硬币上的图案也可以是以铭 文形式出现的文字,用以发表政治声明、宣布头衔和宗教观点、宣 示制造者和铸币厂,或者表明硬币的价值或面额。在中世纪,图案 和文字之间的平衡具有政治意义,下文将做讨论。


展开
目录

丛书序言

 

概 述 走近中世纪货币

第一章 货币及其技术:中世纪的铸币工艺

第二章 货币及其理念:中世纪的支付方式

第三章 货币、仪式与宗教:神学与管理之间的经济价值

第四章 货币与日常生活:谁的货币?

第五章 货币、艺术与表现形式:中世纪货币强大而实用的外观

第六章 货币及其阐释:教会对货币的态度

第七章 货币与时代:货币的多元性

 

图表目录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关于各章作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