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珠江流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精)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7082
  • 作      者:
    编者:孟彦菊|责编:王丽平//孙翠勤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将珠江流域各省区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联系和生态羁绊融合在一起,编制了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并以此表为基础进行了应用研究,本书的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编制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包含绪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准备、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共3章内容。第二部分产业关联分析,包含珠江流域区域和目标区域间产业关联分析,共2章内容。第三部分产业集群分析,包含珠江流域产业集群及其结构和效益分析,共2章内容。第四部分溢出效应分析,包含珠江流域地区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珠江流域工业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共2章内容。第五部分建议与总结,包含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共1章内容。 本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制出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四省区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二是对编制好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相应的应用分析。这一方面可为珠江流域生态补偿等研究提供一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思路。 本书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从事区域经济学和投入产出分析的科研人员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区域经济走区域合作的道路,能够很好地为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带来共同利益,从整体上提髙区域经济竞争力.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核心思想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区域发展战略体系中,要坚定地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以及“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区域发展要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从而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1引言
  珠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空间单元,流域人民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越来越频繁、活跃,共同创造了珠江流域灿烂的文明史.近年来,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极之一,同时也带动了中上游广西、贵州和云南的经济发展.
  1.1.1珠江流域界定
  珠江(the Pearl River)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其干流先后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个省区的35个地市、216个县(市、区),在广东省磨刀门水道附近注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珠江为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位居第二.珠江流域总长约2300公里,共约45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大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势;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流域内现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里程总计14156公里,占全国通航总里程的13%.
  珠江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珠江流域跨六个省区: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其水系支流众多,水道纵横交错.本书所研究的珠江流域界定为珠江水系主流西江流经的大部分区域:云南(滇)、贵州(黔)、广西(桂)、广东(粤)四省区.
  1.1.2研究问题源起
  本书的研究计划源起于珠江流域补偿问题,珠江流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2000年后GDP稳居全国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上游的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区的经济发展.但是自2002年以来,特别是2004年秋以后,珠江流域由于持续干旱,珠江水面下降,引起海水倒灌,珠江咸潮出现,且发展成为近几十年来*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2005年、2006年初又两次遭遇大咸潮的袭击,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专家认为,“咸潮”出现*根本的原因是珠江中上游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持续减弱,生态环境恶化,削弱了涵养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致使每年约亿吨泥沙进入珠江干流.为了尽快改善珠江流域生态环境,滇黔桂三省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一期、二期工程,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于以上现实,本书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即编制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珠江流域补偿机制提供一些数据支撑,并以此表为基础拟进行一些应用.
  1.1.3研究意义
  针对“珠江咸潮”的严峻形势,珠江流域的环保问题成了一年一度“两会”热议的重大话题之一.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陈开枝与流域内各省区委员联名提出设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提案'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蓝天立牵头,联合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江西五省政协主席以及住桂全国政协委员再次联名提交类似提案,呼吁将珠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提案提出,建立珠江流域生态综合补偿制度,开展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持续推进粤赣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完善重点流域跨省断面监测网络和绩效考核机制.这些提案不但对珠江流域生态建设、经济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跨区流域协调系统的建设也具有开创性意义.
  事实上,珠江流域的广东与滇黔桂之间经济往来历来都十分密切,彼此依据自身经济发展进程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了长期而频繁的商贸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组申请开展对珠江流域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对贯彻执行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珠江流域设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数据支撑;二是论述以广东省制造业为增长极、珠江三角洲为龙头,促进珠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三是为进一步研究泛珠江流域、泛珠三角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本课题拟运用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法,从产业角度展开分析.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各个区域、各个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是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的一种有效工具.区域投入产出分析能较精确刻画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彼此关联关系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源泉.
  1.2.1主要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编制珠江流域滇黔桂粤省区间投入产出表.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收集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四省区及全国2002、2007、2012年投入产出表以及经济、社会、交通等数据资料;调查收集四省区间流入、流出、出口、进口的货物和服务数据资料;基于大数据思想编制四省区间投入产出表.其二,确立贸易模型与地区间贸易系数模型,从而研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关系模型,如引力模型、*大熵模型、省区间流入与流出系数模型、进出口系数模型等.其三,研制四省区经济流量矩阵及其平衡方法;确定“距离”函数的具体形式,运用地区间流量矩阵平衡方法研制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工作编制出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四省区间的区间投入产出表.
  第二部分,珠江流域产业关联研究.该部分以前文编制的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进行区域间产业关联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珠江流域整体角度展开分析,讨论流域内每个省区对流域整体的产业关联与影响;其二,探讨流域内省区间的产业关联关系,分析滇黔桂粤各省份产业对其他三省区的影响;其三,以制造业为例,分析四省区特定产业对珠江流域整体的关联关系,以及对滇黔桂粤四省区其他产业的影响情况.
  第三部分,珠江流域产业集群研究.该部分基于珠江四省区分省区投入产出表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珠江流域各省及流域整体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情况.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产业集群的识别与变动分析.首先对各省产业集群进行识别,然后根据识别结果计算区位商以描述产业集群成员变动情况以及各集群的聚集程度.其二,研究产业集群功能和结构.通过可达矩阵绘制产业集群网络图和结构图,深入探究集群内部的产业关联状况.书中根据所识别的集群产业构成合并投入产出表,计算各种系数指标以分析产业集群特征.其三,识别产业集群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赋权并计算综合指数,以识别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第四部分,珠江流域产业溢出效应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珠江流域四省区各部门对全国其他地区,以及滇黔桂粤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是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解分析模型,分析珠江流域四省区与全国其他地区间、四省区之间的乘数效应、溢出效应以及反馈效应,对珠江流域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及其对各个经济体的影响进行测量.二是基于SP-EC+10(空间计量经济与投入产出)联合模型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即将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联合,分析四省区各工业部门在珠江流域省区间和产业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珠江流域工业集聚溢出对经济的影响.
  第五部分,总结与建议.根据课题研究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总结全文.
  通过以上所述研究内容,拟得出以下基本观点:①通过本研究为珠江流域设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数据支撑;②以广东为增长极、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促进珠江流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③为进一步研究泛珠江流域、泛珠三角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数据;④促进珠江流域四省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层次构筑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
  1.2.2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以珠江为纽带把流域内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四省区,用投入产出模型连接起来,形成经济的有机整体,以“一元整体论”对流域经济展开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与步骤可总结为如下流程:
  收集资料→编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计算投入产出系数→建立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地区及地区间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结论.
  1.3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编制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包括:2002、2007、2012三个年份19部门珠江流域四省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2012年42部门珠江流域四省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在编制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CK引力模型.CK引力模型是本课题组按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写出一般表达式,并将其模式化、程序化,增强其实用性.且证明求解引力模型两个重要参数c?和fcf用到的系数矩阵有可能是奇异矩阵,当系数矩阵为奇异矩阵时,需采用广义矩方法求其广义逆,得到方程组的极小范数*小二乘解;当系数矩阵为非奇异矩阵时,求其逆矩阵并解出方程组的解.创新点在于构建CK引力模型的程序化过程.
  第二,珠江流域产业关联及集群研究的应用型创新.课题组基于编制的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层层深入地分别讨论了流域内产业关联、流域内省区间产业关联,以及关于制造业的目标区域间产业关联.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根据区域间完全消耗系数与直接消耗系数,绘制出珠江流域2002、2007、2012三个年份各产业间关联关系的社会网络图,以直观展示珠江流域各产业间关联关系的演化过程.本书基于产业间关联关系,识别出滇黔桂粤各省区以及珠江流域区域整体的产业集群,并按各集群产业构成情况重新合并数据得到产业集群投入产出表,从而计算各集群的各项效益评价指标以分析产业集群特征.这种探索珠江流域各省区产业间关系,对珠江流域各省区以及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深入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本课题的一个应用型创新.
  第三,溢出效应分析视角及其分析方法创新.珠江流域溢出效应分析主要基于两个模型进行效应分解与讨论,其一是区域间投入产出分解分析模型;其二是空间计量经济与投入产出(SP-EC+10)联合模型.区域间投入产出分解分析模型主要用于探讨滇黔桂粤四省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四省区间的乘数效应、溢出效应以及反馈效应.SP-EC+10联合模型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与区域间投入产出系数进行融合,试探性地建立联合模型以分析工业部门在珠江流域省区间和产业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珠江流域工业集聚溢出对经济的影响.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运用两种方法,从不同视角对珠江流域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报告在编制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及运用该表进行相应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新发展,以丰富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1.1 珠江流域界定 1
1.1.2 研究问题源起 2
1.1.3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内容 3
1.2.1 主要研究内容 3
1.2.2 研究思路 4
1.3 研究创新点 5
第2章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准备 7
2.1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7
2.1.1 投入产出理论 7
2.1.2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8
2.2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综述 11
2.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1
2.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
2.3 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发展现状 13
2.3.1 珠江流域经济发展概述 13
2.3.2 珠江流域经济发展质量 14
第3章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 19
3.1 CK引力模型 19
3.1.1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类型 19
3.1.2 CK引力模型简介 23
3.2 区域表编制三步法 27
3.2.1 “其他”地区各象限数据推算方法 28
3.2.2 “部门×地区”表的编制方法 29
3.2.3 “地区×地区”表的编制方法 30
3.3 珠江四省区域表编制 34
3.3.1 第一象限流量x pq ij的测算 34
3.3.2 第二象限*终使用的计算 36
3.3.3 第三象限*初投入的计算 37
3.4 需特别说明的几个问题.37
3.4.1 关于2012年区域间编制说明 37
3.4.2 关于其他年份区域表编制说明 38
3.4.3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部门代码说明 38
应用之一:产业关联分析
第4章 珠江流域区域产业关联分析 43
4.1 关联关系测度 43
4.1.1 关联关系测度文献综述 43
4.1.2 关联系数计算方法 45
4.2 区域产业关联分析 47
4.2.1 各省区对全国经济的总体影响 47
4.2.2 各省区对珠江流域经济的影响 50
4.2.3 产业关联关系的象限图分析 52
4.3 区域间产业关联分析 55
4.3.1 各省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55
4.3.2 各省区对珠江流域的影响 60
第5章 目标区域间产业关联及演化 64
5.1 目标区域间产业关联 64
5.1.1 2002年系数计算 65
5.1.2 2007年系数计算 66
5.1.3 2012年系数计算 66
5.2 珠江流域制造业产业关联分析 68
5.2.1 基于地区投入产出表分析 68
5.2.2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 68
5.3 珠江流域产业关联演化 71
5.3.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71
5.3.2 珠江四省区产业关联网络图 74
5.3.3 珠江流域省区间产业关联 81
第6章 珠江流域产业集群分析 93
6.1 产业集群测度的理论方法 93
6.1.1 产业集群功能联系及度量标准 93
6.1.2 三角化方法识别准产业集群 94
6.1.3 产业集群的识别原则 95
6.1.4 区位商方法识别产业集群 96
6.2 珠江四省区产业集群的识别 96
6.2.1 广东产业集群 97
6.2.2 广西产业集群 101
6.2.3 云南产业集群 103
6.2.4 贵州产业集群 108
6.3 珠江流域省区间产业集群识别 111
6.3.1 流域产业集群识别方法 111
6.3.2 流域产业集群识别结果与分析 112
第7章 产业集群的结构及效益分析 114
7.1 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剖析 114
7.1.1 广东重点产业集群结构 115
7.1.2 广西重点产业集群结构 121
7.1.3 云南重点产业集群结构 127
7.1.4 贵州重点产业集群结构 133
7.1.5 流域内集群结构图 139
7.2 经济结构与功能特征144
7.2.1 产业集群投入产出表 144
7.2.2 产业集群功能综合评价 145
7.3 产业集群的效益评价147
7.3.1 广东产业集群效益评价 148
7.3.2 广西产业集群效益评价 150
7.3.3 云南产业集群效益评价 151
7.3.4 贵州产业集群效益评价 152
应用之三: 溢出效应分析
第8章 珠江流域地区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 157
8.1 地区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概述.157
8.1.1 两区域间的溢出与反馈模型 157
8.1.2 三区域间的溢出与反馈模型 159
8.2 四省区整体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 161
8.2.1 四省区及其他地区溢出与反馈效应 161
8.2.2 产业部门之间溢出与反馈效应 163
8.3 滇黔、粤桂及其他溢出与反馈效应 167
8.3.1 经济影响总效应 167
8.3.2 分产业经济影响 168
8.4 珠江流域省区间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 179
8.4.1 粤、滇黔桂及国内其他省区间 180
8.4.2 桂、滇黔粤及国内其他省区间 181
8.4.3 滇、黔桂粤及国内其他省区间 182
8.4.4 黔、滇桂粤及国内其他省区间 183
第9章 珠江流域工业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185
9.1 相关研究综述 185
9.1.1 溢出效应分析综述 185
9.1.2 EC+IO联合模型综述 186
9.2 基于产业关联的溢出效应模型 187
9.2.1 计量经济基础模型 187
9.2.2 溢出效应模型 187
9.3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估计与分析 189
9.3.1 部门分类、数据来源与说明 189
9.3.2 产业部门空间相关性检验 191
9.3.3 产业部门间空间溢出效应 192
9.3.4 省区间产业关联空间溢出效应 195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97
10.1 研究结论 197
10.2 政策启示 199
10.2.1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199
10.2.2 培育产业集群稳健发展 200
10.2.3 提升省区间的溢出水平 200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01
10.3.1 研究不足 201
10.3.2 研究展望 202
参考文献 203
附录 212
附录1 珠江流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212
附录2 各省区对珠江流域两种系数及排序 250
附录3 目标区域间各部门两种系数及排序 253
附录4 珠江流域四省区产业集群投入产出表 265
附录5 熵值赋权法及其计算公式 2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