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精)/特殊类型区域研究系列
0.00     定价 ¥ 23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5768
  • 作      者:
    作者:王成金|责编:刘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立足特殊类型地区的视角,以老工业基地为研究对象,面向区域政策制定实施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以振兴发展为主题,对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设计。《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全面阐释了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资源环境与地理基础,总结了中国区域政策的历史沿革和东北地区开发历史、振兴方略演进路径;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考察了主要存在的问题与突出矛盾;对东北各地区和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价,考察了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新要求、重大关系、关键矛盾与突出难点。基于此,《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从国土空间结构、粮食基地、经济产业、人居环境、民生事业等领域提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针对各地级行政区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指引,*后提出了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与扶持政策。以此,科学分析和设计了新时代下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为中国加快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
精彩书评
人文地理学,产业经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与地理基础
  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是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城镇分布格局及社会文化系统具有很强的基础塑造作用。东北地区有着独*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水、土、气等地理要素,考察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机制。本章重点从地形、地貌、高程、气候、气温、降水、河流、湿地、湖泊等角度全面刻画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剖析该地区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能源矿产、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等,分析了该地区的地理区位、地缘优势和社会文化环境,考察了这些地理要素与东北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城镇体系、社会文化的关系。
  本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地理环境决定了区域生产生活生态,水、土、气等自然要素的长期综合作用,*终构成了东北地区经济产业、城镇体系、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本底。
  (2)东北地区纬度高,地形地貌多样,地势两边高、中间低,三面水绕山环,平原、山地丘陵和草原分布广阔,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严寒漫长,气候冷湿,多属于半湿润地区,降水相对丰富,水系众多,湿地湖泊面积大,封冻期长。这种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发展现代化的综合性农业生产。
  (3)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自然基础。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森林基地,草原资源广阔优质,土壤肥沃,耕地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黑土分布区,有着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风能和太阳能等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部分矿种资源储量高,部分矿种具有战略性。
  (4)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区,海陆兼备、国内国际兼备,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与地缘优势。该地区有着独*的人文环境,形成9类人文地理区,各人文地理区有着差异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产业、景观等。该地区有着独*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关东文化”,少数民族较多,“大杂居,小群居”,这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生产方式与经济产业结构。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基础
  东北地区地处北纬38°43′~53°35′和东经115°32′~135°10′,形成了南北跨越约16个纬度、东西延伸约21个经度的地域。东北地区覆盖陆地面积约为146.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3%。其中,辽宁省陆地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吉林省陆地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省陆地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蒙东地区蒙东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陆地面积为66.02万平方公里。
  一、地形地貌
  1.地貌类型
  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海洋、河流、平原、草原、高原、和山地丘陵,其中以平原、山地丘陵和草原为主,从东向西分布着山地丘陵、平原、山地丘陵和高原草原等地貌类型。东北地区形成了三面水绕山环、中部沃野千里、平原草原辽阔、南临黄渤海的地表结构。东北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均为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原。
  东北地区的主要山地有西北侧的大兴安岭、东侧的长白山、北部的小兴安岭及西南部的辽西北丘陵、东南部的辽东丘陵。大兴安岭从东北伸向西南,分布在大平原的西北面;伊勒呼里山和小兴安岭呈现西北—东南延伸,分布在东北面,总称为兴安山地。
  (1)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部分,北起黑龙江上游,南至西辽河北源——西拉木伦河上游,大致呈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为1400公里,平均宽为200公里,海拔介于1100~1400米,约覆盖32.7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以洮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约为770公里,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南段又称苏克斜鲁山,长约为600公里。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分水岭,是辽河水系、嫩江水系与西北侧黑龙江源头诸水及支流的分水岭。
  (2)小兴安岭:是西北—东南走向山脉,是松花江以北的山地总称,又称“东兴安岭”,南北长约为450公里,东西宽为210公里,西北接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东南到张广才岭北段,约覆盖7.78万平方公里,海拔介于500~1000米。小兴安岭是松花江水系和黑龙江水系的分水岭,北部多台地、宽谷,中部多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为低山、山势较陡。
  (3)长白山:是很多山脉的总称,包括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白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完达山北麓,南至千山山脉老铁山,长约为1300公里,东西宽为400公里,是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的发源地。
  (4)辽西北丘陵:是辽宁省西北部低山丘陵的总称,主要由努鲁儿虎山、松岭、医巫闾山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山地组成,海拔多介于300~1000米,地表较为破碎。
  (5)辽东丘陵:是长白山脉的延续部分,大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约覆盖3.35万平方公里。
  平原有中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
  (1)松嫩平原:是东北平原的*大组成部分,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主要由西流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大致形成菱形形态,土质肥沃,黑土、黑钙土占60%以上。
  (2)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和辽西北丘陵之间,由辽河水系冲积而成,自北向南延伸至辽东湾,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
  (3)三江平原:由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而成,又称三江低地,约覆盖10.89万平方公里,分布有大面积的黑土,还分布有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被称为“北大荒”。
  草原均分布在西部,自南向北依次为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
  (1)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是草原类型复杂、保存较为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草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多为低山丘陵,西北部地形平坦,东北部为乌珠穆沁盆地,西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面积约为17.96万平方公里,优良牧草占50%,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草甸草原集中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和东部,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中部;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西部(张璐等,2020)。
  (2)科尔沁草原: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覆盖面积4.23万平方公里,海拔介于250~650米,年降水量为360毫米。草原坨甸并存,植被主要为隐子草、羊草、冰草、寸草苔、地榆等,分布有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等240多条大小河流。
  (3)呼伦贝尔草原: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多条河流纵横交错,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占80%,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分布有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
  在东北地区,还存在高原与草原、沙漠等地貌类型重叠。高原主要为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居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海拔介于1000~1200米。在东北地区,呼伦贝尔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属于内蒙古高原。该高原的主体自然景观为高原温带草原。
  东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为河流所环绕,主要有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以辽东半岛为界,西侧为渤海,东侧为黄海,近海水域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陆地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绥中县老龙头约为2292.4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的12%。有大小海洋岛屿266个,面积为191.5平方公里。
  2.海拔
  东北地区有着显著的地势差异。总体上,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平均海拔较高。如图1-1所示,海拔介于2~2589米,各地区的海拔差异较大。随着海拔的增加,覆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2~500米海拔覆盖了53.7%的土地,2~8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拓展至74.2%,2~10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进一步拓展至85.3%,2~12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达到94.4%。
  不同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与比例明显不同。2~1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为7.45%,比例较高。100~4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多,比例合计达38.1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中下游平原。海拔介于100~200米的土地面积比例达到16.38%,比例*高;200~3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达到11.46%,300~4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则为10.3%。从500米开始,随着海拔的增加,覆盖土地面积比例呈现持续下降,400~500米、500~600米和600~700米海拔的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8.07%、7.38%和7.10%;700~800米、800~900米、900~1000米和1000~11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08%、5.56%、5.49%和5.59%,主要分布在蒙东地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1100米以上海拔所覆盖的土地较少,1100~15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比例为8.64%,而1500~2600米海拔覆盖的土地面积仅占0.51%,比例极低,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和锡林郭勒盟。
  图1-1东北地区不同海拔的土地面积分布
  二、气候降水
  1.气候
  东北地区位于世界面积*大的大陆东部,气候大陆性极强。地理区位与高纬度分布决定了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类型。东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邻近北半球的“寒极”西伯利亚,冬季盛行北风,来自北冰洋的寒潮经常直接侵入东北地区导致其气温骤降;西面是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直袭东北地区;东北面离“太平洋冰窖”——鄂霍次克海较近,春夏季节东北季风从此出发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地区,导致夏季温度不高。东北地区自南向北,横跨中温带和亚寒带;自东南向西北,东北地区年降水量自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东北地区划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及暖温带,仅辽东半岛及辽河流域南部属于暖温带。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温热多雨且短暂,南北气温差别较大;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漫长;冷湿是东北气候的重要特征。
  2.气温
  东北地区年均气温处在-9~12℃,气温差异超过21℃。如图1-2所示,年气温在-2~8℃的地区*广,约占东北土地面积的87.34%。具体来看,年均气温介于-8~-4℃的土地面积比例极低,仅为1.01%;年均气温介于-4~-3℃和-3~-2℃的土地面积比例较低,分别为1.7%和2.53%;气温介于-2~-1℃和-1~0℃的土地面积比例较低,分别为4.02%和6.94%。上述气温覆盖的地区共计23.34万平方公里,比例为16.20%,是气候寒冷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少量分布在三江平原。年均气温介于0~1℃的土地面积比例较高,达到8.26%;年均气温介于1~2℃、2~3℃、3~4℃、4~5℃、5~6℃的土地面积比例很高,分别为11.09%、10.86%、10.35%、13.04%和10.38%,合计占63.98%,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松嫩平原及长白山地区。部分地区的年均气温较高,介于6~7℃和7~8℃的土地面积比例较高,分别达6.25%和6.15%,介于8~9℃和9~10℃的土地面积比例较低,分别达4.1%和3.2%,而介于10~11℃的土地面积比例仅有0.13%,上述气温覆盖的地区合计占19.83%,主要分布在辽中南。
  图1-22017年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覆盖面积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干燥、漫长,较接近纬度其他地区或城市寒冷,如表1-1所示。例如,巴黎、柏林等城市有大西洋暖流可达到,温哥华有太平洋暖流可达到。沈阳*冷月的平均气温低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哈尔滨*冷月达到-19℃。表1-1世界部分城市的1月平均气温(单位:℃)城市纬度气温城市纬度气温西雅图N47°62′5.6大连N38°54′-3.9巴黎N48°51′5.0布法罗N42°52′-3.9上海N30°40′4.8奥斯陆N59°56′-4.3伦敦N51°30′4.5芝加哥N41°84′-4.6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与地理基础1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基础1
一、地形地貌2
二、气候降水4
三、河流湖泊7
第二节资源禀赋与土地利用10
一、资源禀赋10
二、植被土壤14
三、土地利用15
第三节地理区位与社会文化19
一、地理空间区位19
二、社会文化环境21
第二章区域政策沿革与东北振兴回顾25
第一节国土开发与区域政策26
一、区域政策演化26
二、四大区域板块30
第二节东北地区概况与开发历程31
一、行政区划范围31
二、东北地区开发过程32
三、东北工业基地发展历史35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振兴历程37
一、第一阶段38
二、第二阶段39
三、第三阶段42
四、第四阶段43
第三章东北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总体特征44
第一节经济与产业45
一、经济发展特征45
二、经济布局变化49
三、经济结构调整52
四、重点工业行业61
五、农业生产63
第二节城镇与社会70
一、城镇人口70
二、城乡居民收入76
三、社会事业发展77
四、国有企业改革81
第三节区域支撑与开放合作83
一、基础设施83
二、生态环境86
三、对外开放90
四、区域合作93
五、营商环境96
第四章东北地区的主要问题与突出矛盾97
第一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98
一、综合经济98
二、产业结构101
第二节人口城镇与社会事业107
一、人口107
二、城镇建设111
三、社会事业114
四、区域发展环境117
第三节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119
一、科技创新119
二、对外合作123
三、体制机制127
第四节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130
一、生态安全130
二、环境污染133
三、资源利用138
第五章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141
第一节高质量发展与指标体系142
一、发展背景142
二、概念辨析143
三、评价指标144
第二节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估146
一、总体评价结果146
二、分项评价结果147
三、贡献差异150
四、高质量发展分类152
第三节高质量发展短板154
一、短板领域154
二、短板地区154
三、各地区的短板领域155
第六章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160
第一节发展背景环境160
一、宏观形势与变化160
二、东北地区发展新要求163
第二节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矛盾思辨165
一、重大关系165
二、关键矛盾166
三、突出难点168
第三节高质量发展思路170
一、基本理念170
二、基本原则171
三、振兴方案171
四、战略定位172
五、重点方向172
第七章东北地区国土空间优化发展格局174
第一节三大发展板块174
一、东部绿色发展区175
二、中部城镇建设区177
三、西部生态经济区179
第二节重点开发轴线182
一、纵向发展轴线182
二、横向发展轴线184
第三节主体功能区建设186
一、优化开发区187
二、重点开发区189
三、生态功能区195
四、农产品主产区200
第八章东北地区粮食安全与黑土保护路径204
第一节生态农业发展205
一、复合型特色农业基地205
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205
三、蒙东草原畜牧基地209
四、高寒森林产业基地211
第二节农业保障能力212
一、粮食仓储物流212
二、农业科创体系214
三、绿色农牧业品牌214
四、农业机械化215
第三节黑土保护与合理利用215
一、高标准粮田215
二、土地轮休耕217
三、黑土综合治理219
四、参与主体职责220
五、保护长效机制224
第九章东北地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231
第一节传统优势产业231
一、化解过剩产能231
二、矿产资源开发232
三、资源精深加工234
四、农产品加工业237
五、纺织服装业239
第二节装备制造业240
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240
二、重大工业装备制造242
三、重大工程装备制造243
第三节战略性新兴产业245
一、生物产业245
二、大数据产业245
三、新能源产业246
四、节能环保产业248
五、电子信息产业248
六、新材料产业249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250
一、生态旅游业250
二、特色文化产业253
三、现代物流业254
四、金融和商贸服务业255
五、科技服务和软件业255
六、电子商务服务业256
七、养老健康服务业258
第十章东北地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路径259
第一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59
一、东北亚生态屏障260
二、环境污染治理266
三、能源资源利用271
四、防灾减灾体系272
第二节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东北273
一、城镇密集区273
二、宜居中小城市276
三、特色小镇277
四、美丽乡村279
五、新型城镇化试点280
第十一章东北地区发展环境高质量建设路径282
第一节区域基础设施网络282
一、现代交通设施283
二、能源基础设施287
三、水利基础设施288
四、安全信息网络290
第二节多元对外开放平台291
一、区域合作网络292
二、扩大对外开放293
第三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99
一、就业创业299
二、社会公共事业300
三、社会保障事业303
第十二章东北各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指引305
第一节辽宁省305
第二节吉林省306
第三节黑龙江省307
第四节蒙东地区308
第十三章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310
第一节体制机制创新310
一、民营经济发展310
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311
三、完善营商环境314
四、体制机制创新315
第二节保障措施与扶持政策316
一、财税投资316
二、要素保障318
参考文献32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