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要素错配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经管文库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827569
  • 作      者:
    作者:王卫|责编:崔新艳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卫(1986-),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管理学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基金1项、黑龙江省省博士后资助项目1项、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人口与经济》、《中国科技论坛》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
展开
内容介绍
  《要素错配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要素错配纳入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中,分析要素错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全面评价要素错配程度,基于东北地区产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东北地区要素错配的内在原因,并为矫正要素错配、提升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效率提供政策建议,形成了四点结论。
  (1)东北地区的要素并未配置到非常合理的产业及行业间,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增长滞后的现象。尽管经济“新常态”成为近期全国经济走势的大方向,但迅速跌落的东北经济问题远非增速趋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常态原因能解释,与东北地区的资源基础和产业定位、渐进式改革对东北地区的冲击、经济周期的冲击和管理体制的僵化均有一定的关系。
  (2)技术进步变化虽然持续下降,但仍与要素配置效应的改善一并成为推进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要素配置的优化,而规模效应正在制约东北地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东北地区无论在产业层面还是在具体行业层面,增长方式都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以装备制造业为样本研究发现,中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正向贡献,但偏向性技术进步已成为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东北地区不同子行业间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错配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也意味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选择并非完全适宜的技术。
  (4)产业协同融合促进了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会显著改善资本错配,即产业协同融合通过促进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本错配;产业协同融合会显著提高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越高的地区,劳动力错配水平则越低,即产业协同融合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要素错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客观事实
2.1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现状
2.2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2.3 东北地区要素结构现状
2.4 要素错配下的"新东北现象"及内在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要素错配导致经济增长损失的影响机制
3.1 要素错配与经济增长损失的作用机制
3.2 要素错配与经济增长损失的传导与影响机制
3.3 要素错配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产业及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分析
4.1 东北地区三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演化轨迹与动力分析
4.2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轨迹与异质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要素错配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要素错配及其经济影响效应分析
5.2 偏向性技术进步下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要素错配效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要素错配原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6.1 要素错配形成的理论分析
6.2 技术进步有偏下要素错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协同融合矫正东北地区要素错配的机制及政策
7.1 产业协同融合矫正东北地区要素错配的理论分析
7.2 产业协同融合矫正东北地区要素错配的实证分析
7.3 矫正东北地区要素错配的政策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