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增长的多维解构(精)
0.00     定价 ¥ 2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82840
  • 作      者:
    作者:严成樑|责编:李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经济增长的多维解构》从基础理论、劳动层面、资本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层面、经济环境层面以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等六个维度研究经济增长。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认识。《经济增长的多维解构》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引入更加现实的因素,使得经济增长模型设定与现实经济更加一致。同时,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拓展经济增长模型,注重研究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丰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主题,推动经济增长理论学科发展。此外,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有关政府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决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序言
  根据Maddison历史数据(Galor,2008),从公元1年到公元1820年,全世界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GDP)从445(1990年国际元,以下单位相同)提高到667。从公元1820年到公元2001年,全世界人均实际GDP从667提高到6049。通过简单计算可知,以公元1820年为界,我们将样本分成两个区间:之前的1820年里,全世界人均实际GDP只增加了222;之后的180年里,全世界人均实际GDP增加了5382!后一个区间的时间长度不到前者的1/10,但人均实际GDP的增幅是前者的24倍!与之相应的问题是,1820年之前的经济为什么几乎是停滞的?1820年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同时,经济基本面相同的两个国家可能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正如Lucas(1993)给出的经典案例“1960年时,韩国和菲律宾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当,按照1975年用美元衡量的人均实际GDP,都是640美元,两个国家在其他方面也很相似 从1960年到1988年,菲律宾人均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是1.8%,与全世界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相当。韩国同期人均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是6.2%,按照此速度,每11年生活水平就可以翻一番”。Lucas(1993)提问“为什么韩国能产生经济增长奇迹,而菲律宾不能产生经济增长奇迹?”。经济增长理论尝试对以上经济现象给出解释,经济增长理论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解释现实经济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1 研究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Solow(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为我们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解释不同国家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提供了一个基准分析范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Romer(1986)、Lucas(1988)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选择内生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段。在此基础上,Barro(1990)、Romer(1990)以及Aghion和Howitt(1992)等从更多的维度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解释。Solow因为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贡献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Romer因为将技术创新融入长期宏观分析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Jones(2019)详细介绍了Romer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其评价Romer(1990)为“Solow诺贝尔奖级工作以来经济增长领域*重要的文献”。Rom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凸显了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性,也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新的研究话题不断涌现,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这也需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同步(Acemoglu,2012)。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梳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化逻辑,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以Solow(1956)为标志,或者进一步追溯到Ramsey(1928),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经济增长理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经济增长理论为解释经济增长动力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提供了基准分析框架。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学者关于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Mankiw等(1992),Nonnem和Vanhoudt(1996),Manuelli和Seshadri(2014)等强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异的重要性,Hall和Jones(1999),Bils和Klenow(2000)等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异的重要性。②经济增长理论为研究其他学科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促进了学科交叉。现有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与环境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公共财政理论、货币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等学科结合起来,从经济增长视角研究这些学科的问题。③经济增长理论为宏观经济政策评估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将需求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和供给侧政策(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引入模型,从经济增长或社会福利的视角通过定性或定量方法考察宏观政策的经济效应。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Acemoglu(2012)所言,“经济增长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现实经济中还需要对很多未知的事实给出更好的解释,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新的研究对象不断涌现,这需要在理论上也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使理论与现实同步。②经济增长是一个多维的问题,其不仅涉及总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部门结构、人口因素和地理因素以及社会性和制度性的原因。③经济增长理论可以更好地将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宏观经济增长是无数微观经济参与体*优化行为加总的结果。④经济增长为经验分析提供了素材,这衍生出一系列微观的基础性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经济增长奇迹。然而,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困境。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需求侧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带来产能过剩,使投资效率下降,这进一步使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力下降。在出口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及中美贸易战使我国出口需求持续低迷。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我国产品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②供给动力依赖于要素驱动,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禀赋条件发生变化,我国传统的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持续,经济增长面临更加严格的约束条件,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下行。
  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背景,我们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以更好地解决理论问题和回应现实关切。根据基本生产函数,总产出取决于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本书分别对这三个变量进行研究。在劳动方面,我们关注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这分别对应本书关于延迟退休和人力资本错配的论述。在资本方面,我们将从更多维度拓展资本的概念,这对应本书关于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资本、无形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论述。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本书从技术和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展开论述,这分别对应技术创新以及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配置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经济增长环境的重要性,本书从金融发展、制度质量、孝道的代际传递和福利性公共支出结构等角度给出分析。
  1.2 关键问题争论
  自从Romer(1986)、Lucas(1988)发表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维度就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给出了解释,这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增长的发生机理研究,对于认识现实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看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于一些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例如,经济增长*重要的动力是什么?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现象,这为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也需要从理论上给出更好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关键争论如下。
  第一,关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学术贡献孰大孰小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更重要。例如,Mankiw等(1995)指出“与许多其他理论相似,内生增长理论具有重要地位,但被其支持者过分夸大了”“对于理解这些经济增长奇迹,内生增长理论似乎是不必要的”。Mankiw等(1995)认为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看作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极端情形,内生增长框架下资本产出弹性趋近于1,从而经济收敛速度趋向于0,这对应新古典增长框架下转移动态(transitional dynamics)趋向于无限远的情形。也有学者认为内生增长理论更重要。例如,Jones(2019)认为“(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兴”“只要经济学还存在,Romer(关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工作就会被铭记并被发展”。Aghion和 Howitt(2007)认为可以将新古典增长理论看作内生增长理论的特例,其对应创新投入等于0的极限情形。内生增长理论旨在发掘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机制,其继承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核心分析框架,又部分地放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边际产量严格递减等假设。相对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第二,关于现实经济更支持哪类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达成共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哪类经济增长理论更符合现实经济,或者说现实经济增长特征事实更支持哪类经济增长理论?现有文献就这一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在Romer(1994)看来,资本多样性内生增长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每种模型都只能捕捉部分特征事实,适用性都相对有限。Jones(1995b)认为AK模型(生产函数为Y=AK,所以学术界称其为AK模型)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型都不能反映现实,这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性的,这与内生增长模型的结论不一致。
  Klenow(1998)基于美国四位数制造业的数据发现,相对于人力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型,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现实。Howitt(2000)认为相对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熊彼特增长模型更符合现实经济。这是因为熊彼特增长模型不仅包含了资本投入的差异,而且也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Aghion和Howitt(2007)认为,相对于AK模型以及水平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型,熊彼特增长模型在模拟现实和政策分析方面做得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现实经济数据支持哪类理论主要是通过跨国宏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跨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回归方程设定,尤其是回归方程中控制变量的选择(Durlauf et al.,2008)。例如,关于人力资本的测度,可以通过师生比、考试成绩、认知能力等指标来刻画。选用不同的指标测度人力资本,对应的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正如 Ciccone和Jarociński(2010)所言“研究者之所以需要选择解释变量是因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几乎和全世界的国家数目一样多,这使得使用经典的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会产生不确定或脆弱的结论”。此外,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增长的动力会存在差异。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可能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而后进入物质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后进入资本积累与创新相互作用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Funke and Strulik,2000),这也可能是现实数据不支持某类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原因。
  1.3 值得关注的经济增长现象
  经济增长理论旨在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现象,经济增长的发展是建立在特征事实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典特征事实进行提炼,经典的特征事实主要包括Kaldor(1961)提出的“卡尔多特征事实”,以及Jones和Romer(2010)提出的“新卡尔多特征事实”。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经济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为经济增长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们认为以下四个事实是值得关注的重要事实。
  1.特征事实一
  工业革命之前很长时间内,人们收入的增长速度很慢;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收入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根据Maddison数据库整理了从公元1年到公元2010年按照1990年可比价格英镑计算的英国人均实际GDP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英国人均实际GDP从公元1年的600英镑增加到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序言 1
1.1 研究背景 2
1.2 关键问题争论 4
1.3 值得关注的经济增长现象 6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13
1.5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9
第2章 经济增长理论 21
2.1 经济增长理论:从特征事实到经济增长模型 23
2.2 原始的模型 26
2.3 新古典增长理论 29
2.4 资本驱动的内生增长理论 34
2.5 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理论 41
2.6 统一增长理论 47
2.7 经济增长理论的应用 52
2.8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逻辑 56
2.9 值得关注的问题 63
2.10 经济增长理论的未来发展 68
第3章 经济增长:需求刺激政策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1
3.1 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支出视角 74
3.2 需求管理政策:税收政策视角 80
3.3 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视角 86
3.4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89
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作用路径 93
3.6 供给侧政策与需求管理政策的相互协调 98
第4章 供需互动引致的创新与经济增长 100
4.1 文献回顾 101
4.2 基准模型 104
4.3 社会计划者经济 112
4.4 模型的应用 116
4.5 小结 124
第5章 延迟退休、人口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126
5.1 特征事实 130
5.2 文献回顾 136
5.3 模型框架 141
5.4 求解和分析 146
5.5 人口增长、侵蚀效应与经济增长 152
5.6 小结 157
第6章 人力资本错配、拥挤效应与经济增长 159
6.1 人力资本拥挤效应与经济增长 160
6.2 人力资本错配与经济增长:文献视角 162
6.3 人力资本错配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64
6.4 中国人力资本错配测度 168
6.5 实证分析 171
6.6 小结 176
第7章 ICT 资本与经济增长 178
7.1 经验证据 180
7.2 特征事实 182
7.3 理论模型分析 185
7.4 实证分析 189
7.5 小结 196
第8章 无形资本与经济增长 198
8.1 资本产出比与经济增长 201
8.2 理论模型 204
8.3 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213
8.4 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 217
8.5 小结 223
第9章 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 225
9.1 文献回顾 226
9.2 理论模型 229
9.3 模型求解与数值分析 235
9.4 社会资本测度 242
9.5 机制分析 254
9.6 小结 261
第10章 R&D 投入、创新与经济增长 263
10.1 特征事实 267
10.2 理论模型 271
10.3 社会计划者经济及资源配置比较 278
10.4 实证分析 284
10.5 小结 295
第11章 结构变迁、扭曲与经济增长 297
11.1 特征事实 299
11.2 结构变迁原因探析 305
11.3 结构错配与经济增长 307
11.4 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狭义视角的分析 309
11.5 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广义视角的分析 316
11.6 结构性扭曲 324
11.7 小结 326
第12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328
12.1 文献回顾 328
12.2 理论分析 332
12.3 实证分析 337
12.4 小结 345
第13章 制度质量、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 347
13.1 跨国制度质量比较 349
13.2 理论分析 353
13.3 实证分析 361
13.4 小结 369
第14章 孝道的代际传递与经济增长 370
14.1 理论模型 373
14.2 分析和讨论 380
14.3 模型的应用 387
14.4 小结 390
第15章 公共服务市场化、消费性支出与经济增长 392
15.1 文献回顾 394
15.2 公共服务提供理论模型 398
15.3 进一步的分析 408
15.4 实证分析 412
15.5 小结 418
第16章 中国经济增长:事实、跨国比较与展望 420
16.1 需求侧分析 425
16.2 供给侧分析 429
16.3 特征事实和国际比较 434
16.4 经济增长核算 441
16.5 中国经济增长展望 449
第17章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型构建的思考 452
17.1 理论适用性 452
17.2 经验证据和启示 453
17.3 文献进展 454
17.4 问题与思考 456
参考文献 459
索引 491
后记 499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2
1.2 Disputes on Key Problems 4
1.3 Economic Growth Phenomenon Worth Attention 6
1.4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the Book 13
1.5 Feature and Innovation of the Book 19
Chapter 2 Economic Growth Theory 21
2.1 Economic Growth Theory: From Stylized Facts to Economic Growth Model 23
2.2 The Primary Model 26
2.3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29
2.4 Capital-drive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34
2.5 Innovation-drive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41
2.6 Unified Growth Theory 47
2.7 Applications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52
2.8 Evolutionary Logic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56
2.9 Problems Worth Attention 63
2.10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68
Chapter 3 Economic Growth: Demand Stimulus Policy or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71
3.1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The Fiscal Expenditure Perspective 74
3.2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The Taxation Policy Perspective 80
3.3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The Monetary Policy Perspective 86
3.4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Policy 89
3.5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93
3.6 Intercoordination of Supply-side Policy and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 98
Chapter 4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100
4.1 Literature Review 101
4.2 Benchmark Model 104
4.3 Social Planner Economy 112
4.4 Model Application 116
4.5 Summary 124
Chapter 5 Postponed Retirement, Demographic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126
5.1 Stylized Facts 130
5.2 Literature Review 136
5.3 Model Framework 141
5.4 Solution and Analysis 146
5.5 Population Growth, Erosion Effect and Economic Growth 152
5.6 Summary 157
Chapter 6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Congestion Effect and Economic Growth 159
6.1 Congestion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160
6.2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Literature Perspective 162
6.3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etical Model 164
6.4 Measurement of China’s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168
6.5 Empirical Analysis 171
6.6 Summary 176
Chapter 7 ICT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178
7.1 Empirical Evidence 180
7.2 Stylized Facts 182
7.3 Theoretical Model Analysis 185
7.4 Empirical Analysis 189
7.5 Summary 196
Chapter 8 Intangible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198
8.1 Capital Output Ratio and Economic Growth 201
8.2 Theoretical Model 204
8.3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ross-country Data 213
8.4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Data 217
8.5 Summary 223
Chapter 9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225
9.1 Literature Review 226
9.2 Theoretical Model 2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