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与中国宏观调控模式重构研究》将经济发展、效率改善、要素投入、资源束缚和环境约束同时纳入内生经济增长研究模型,构建不同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证明从要素投入型增长向效率驱动型增长转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揭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必然性。以上内容构成第二篇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变革动力研究的主体。
进而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来源看,新常态下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提高创新能力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向TFP驱动转变。前者是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降低供给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TFP;而后者通过提高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进而提高TFP。自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的关于继续深化改革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政策,正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向TFP转变。那么,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降低资源错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TFP呢?在拓展谢长泰和克莱诺(Hsieh and Klenow)的资源错配理论模型,将要素投入、环境约束、资源错配、产出扭曲导致的资源错配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从产出扭曲、要素(能源和环境)扭曲、扭曲相互作用三个角度探讨了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效率损失,在此基础上,检验资源错配的影响因素,为市场机制优化提供依据,完成第三篇新常态下运行机制变革与资源错配的研究,第四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扭曲的效率损失测算。
在经济运行中,企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宏观调控的作用基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与中国宏观调控模式重构研究》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向TFP驱动转变为出发点,围绕“着力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的大质量观发展理念,以资源错配理论为理论基础,系统的研究了资源错配对中国TFP的影响。从中微观企业、行业出发,延伸到宏观层次在大质量观理念下探讨建立质量长效发展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一揽子”政策框架,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完成生产要素和技术的组合输入,实现在既有技术水平下产出结构的优化,推进质量可持续发展,由此,结合构成第五篇:新常态下中国宏观调控模式重构研究,提出了降低中国资源错配,进而提高TFP的政策建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