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树立良好家教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5.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
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着力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违反社会道德、背离公序良俗的言行和现象,及时进行批评、驳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以优秀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发挥各类阵地的道德教育作用,特别是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6.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的学习宣传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
7.抓好重点群体的道德教育
党员干部的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全社会道德风尚.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要加强政德修养,坚持法律红线不可逾越、道德底线不可触碰,在严肃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砥砺品质,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品格,正心修身、慎独慎微,严以律己、廉洁齐家,在道德建设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8.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如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就餐、文明观赛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交往和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规范,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持续推进诚信建设。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加快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
9.推进新时代校园道德文化建设
开展新时代道德主题宣传活动。如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等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以道德体验温润人心。推动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组织开展“感动校园人物”“最受欢迎的教师”“最美学生”等评选活动。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宣誓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在生活中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以凝结牢固的友谊,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开展“诚信考试”“诚信生活”“诚信借贷”等主题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建立诚信意识,将诚信价值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正面宣传,加大管理力度,注重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工作,防止有害信息传播。教育和引导师生崇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络沉迷,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对网络道德舆情热点问题的引导,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10.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
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围绕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恤病助残、法律援助、文化支教、环境保护等,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精心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助力脱贫攻坚调研等专项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