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统筹区域协同治理新形势相适应,做好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助推器”
京津冀水环境问题严峻。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十二五”期间,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问题依然突出。一是污染问题仍严重。根据2015年国家环保部水环境质量状况监测统计,海河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比例为40.9%,劣V类断面比例为36.g%,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在七大重点流域中水质最差,污染最为严重。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远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海河流域耗水量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的80%,造成部分河流断流甚至常年干涸。三是水生态受损严重。湿地、海岸带、湖滨、河滨等自然生态空间不断减少,海河流域主要湿地面积减少了83%,自然岸线保有率大幅降低。四是水环境隐患多。许多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项目布设在河湖沿岸、人口密集区等敏感区域,水污染突发环境事件频发;部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仍有违法排污等现象,地下水的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以及地面下沉、地裂和塌陷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其中海河南系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达到了149%。
建立健全流域协同治理工作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人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各相关省(区、市)政府共同参与,已基本建立了京津冀水污染防治协作联动机制。但开展的流域污染治理合作主要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具体工作上,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的污染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相关协同立法、普法、执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白洋淀所处大清河流域面积广、涉及地区多、协调难度大,应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流域协作,尽快建立完善以白洋淀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协作联动机制。要创新和完善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实施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一体化管控,努力打破行政分割、破除利益藩篱,与相关省市共同推进流域协同治理。加强统一的水环境监测,建立跨界水污染信息交流平台与区域水污染突发状况应急响应预案,加大联防联控力度,以“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精神,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相适应,当好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的“压舱石”
“十三五”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为支撑区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对生态建设重视程度之高、污染治理推进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坚持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定位,着力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编制出台《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将全省按生态功能划分为五个区域,包括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和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坚决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66.2%,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白洋淀水质实现全域Ⅳ类、局部Ⅲ类,北京密云水库和天津于桥水库上游河流出境考核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有效保障了京津水源安全。京津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津冀签署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共同签订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出台《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等。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出台50条措施“剑指”水污染。省政府与各设区市签订目标责任书,大力推动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京津冀地下水超采等工程持续实施,持续抓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突破,探索制度创新在全省建立实施河长制;探索实施跨界河流生态补偿机制,被国家试点试行,理清了河流断面上下游地方责任;推动建立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成立公安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组建相应机构和环保警察队伍;生态环境联合监测和常态化联合执法、应急联动机制日益健全,联防联治、共建共享体系不断完善。
新发展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对支撑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河北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是新时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这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重大战略思路性要求,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各得其所,同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共同发展,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更加注重高质量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也为河北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路,就是: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力支持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积极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按照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始终坚持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协同发展和河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首都政治“护城河”作用,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拱卫首都生态安全。
(三)与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相适应,树好新时代发展“新标杆”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继续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是新时代推动区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等4个基础性规划相继出台,20多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形成“1+4+26”的规划体系,坚持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特别强调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