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事实真伪不明与证明责任裁判/卓越法官文库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777067
  • 作      者:
    作者:张南日|责编:苗婕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系统梳理和批判性评价自罗马法以来,两大法系围绕证明责任问题所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规则演进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所揭示的中国民事法官在证明责任裁判时所考量的多元因素和思路,提出了一套复合式、层进式的证明责任裁判标准和方法。这不仅丰富了证明责任的学说理论,更是为广大民事法官在裁判极具争议性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引。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证明责任理论的演变
一、从“原告未证明则开释被告”到“谁主张,谁举证”
二、现代证明责任理论的探索
(一)待证事实分类说
(二)法律要件分类说的相关学说
三、作为通说的规范说
(一)规范说的基本内容
(二)针对规范说的质疑和批评
(三)普维庭对规范说的修正
(四)规范说的意义和局限
四、规范说的历史地位评述
第二章 规范说之后的证明责任学说
一、需要澄清的学说
(一)表见证明
(二)证明责任倒置和证明责任减轻
二、对规范说构成挑战的证明责任分配学说
(一)危险领域说
(二)概然性说
(三)利益衡量说
(四)损害归属说
(五)武器平等原则
(六)进攻者角色
三、证明责任问题的本质
第三章 普通法的证明责任
一、普通法形成时期的证明责任
二、现代证明责任理论对普通法的影响
三、现代普通法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一)“主张者必须证明”在普通法的适用情况
(二)普通法证明责任分配过程中的政策考量
(三)普通法系制定法中的证明责任条款
四、普通法证明责任制度的特征
第四章 我国的证明责任立法和司法实践
一、我国的证明责任立法
(一)因袭“谁主张,谁举证”的起步阶段
(二)初步接受法律要件分类说的觉醒期
(三)正式接受规范说后的发展期
二、证明责任案例研究的样本范围和总体情况
(一)案例平台的选择
(二)案例样本的确定
(三)重点样本的地域、审级、时间分布情况
三、重点样本中的事实真伪不明现象
(一)事实真伪不明的类型
(二)不同类型事实真伪不明的发生概率
(三)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案件的裁判特点
四、重点样本中的证明责任裁判规则
(一)各类证明责任裁判规则在重点样本中的分布情况
(二)依“谁主张,谁举证”分配证明责任
(三)按规范说分配证明责任
(四)按特定规则分配证明责任
(五)按法定规则分配证明责任
五、我国证明责任制度的特点
第五章 司法实践对证明责任理论发展的启示
一、“谁主张,谁举证”的困境与变通
(一)“谁主张,谁举证”在现代司法环境中的困境
(二)规范说与“谁主张,谁举证”的共处
二、规范说在审判实务中的适用问题
(一)规范说与立法的衔接问题
(二)规范说与实务的碰撞
(三)对规范说适用情况的评价
三、特定规则中的司法裁量
(一)特定规则和一般规则的关系
(二)特定规则与两大法系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比较
(三)特定规则之间的价值冲突
(四)特定规则中的逻辑缺陷
四、法定规则与其他规则的关系
五、证明责任裁判的类型化分析
六、我国证明责任司法实践的启示
第六章 现代证明责任理论的漏洞与出路
一、规范说的理论漏洞
(一)规范说无法顾及事实真伪不明的原因
(二)规范说难以解决不承担证明责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
(三)规范说难以回应立法者对证明责任分配缺乏考虑的质疑
(四)规范说无法解决特殊情况下的公平裁判问题
二、证明责任中的过错要素
(一)证据义务的法理基础与证明过错
(二)证明过错对规范说的矫正和互补
(三)证明过错与证明妨碍的竞合
三、证明责任中的价值评价
四、证明责任裁判的方法
参考文献
案例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