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交通与西北史地研究/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24659
  • 作      者:
    作者:向达|编者:刘进宝//刘波|责编:胡畔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向达(1900—1966),字觉明,笔名方回。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敦煌学家。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史学系,1930年转任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致力于中西交通史研究。1935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整理该馆所藏中文藏书,并调查英、法所藏敦煌遗书以及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史料。1938年8月回国,先后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及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42年参加西北史地考察团,考察敦煌莫高窟及附近多处考古遗址。1944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为考古组组长。曾任北大图书馆馆长。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长,同年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1957年出版论文集《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960年策划编辑“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并整理《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西游录》等。

 

刘进宝,1961年生,甘肃兰州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民委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丝路文明》主编。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会长。

长期从事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个人学术论著有《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刘波,1980年生,湖南新宁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敦煌西域文献、近现代学术史、版本目录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方志书志》(与李坚合著)、《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赵万里先生年谱长编》、《守藏集》(与林世田合著)、《赵万里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向达先生关于中西交通史、西北史地与敦煌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著20余种,包括两部中西交通史的奠基之作《中外交通小史》和《中西交通史》,以及敦煌学、西北史地考察研究、中西交通文献研究的系列论文。此外,还收录了几种中西交通史、西北史地研究著作的序言和书评,以及冯承钧、章俊之两位中西交通史学者的纪念文章。本书所收文章,除《西征小记》外,均为《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所未收者,两书配合使用,大体上可以领略向达先生在敦煌学、西北史地和中西交通史领域的主要成就。
展开
精彩书摘
  《中西交通与西北史地研究》:
  只是中国在唐以前,对于朝鲜的势力,只及于北部、南部,南部如任那一府,即始终受着日本的控制。到了唐朝,中国同日本的势力在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起了冲突,于是乃有刘仁愿、刘仁轨之两度征伐。麟德二年白江口之役,百济所请来的日本援兵,战舰为中国焚去的达四百艘,这是中日外交史上一件最可纪念的事。自此以后,中国在朝鲜南部的势力始日益增厚。到了明朝,日本丰臣秀吉野心勃勃,又想平定朝鲜半岛以进窥中国,于是又惹出一场恶战。
  朝鲜的形势,一方面像一把匕首插入日本的胸中,一方面又为中国东北的屏藩,所以有史以来,即成为两国势力交会的场所。朝鲜在唐时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即已不盛,《旧唐书·高丽传》说其书有五经及《史纪》、《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但是所有文化都是因袭中国,在政治上,亦只依违两大。明清以后,中了理学清淡的流毒,终日无所事事,以致国势日趋疲弱,竟酿亡国之惨。这大半是地理上的缘故有以使之如此。
  日本同中国的交通,据《论衡》所记,远在成周之初,道家说在黄帝时,日本自己说在秦时,诸说都不可信。正式的交通,大约始于汉朝,其时使驿通于汉朝的有三十余国;汉光武时并封委奴国王,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印”,近来曾在日本发见,可证中史之真。那时中国已知道日本王室居于大和,称大和为邪马台国。魏明帝时,日本神功皇后在位,魏封之为亲魏倭王,称神功为卑弥呼。晋宋以降,中国同日本的交往仍复蝉联不绝,中国也时时予以封号。不过日本史书对于汉魏以降,日本同中国的交通,概行否认,只承认隋时小野妹子通使中国以后之事为实。
  到了唐朝,中国文化发达如日中天,唐室声威遍于四裔,日本也闻风向慕,遣唐使节络绎于途:综计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日本遣唐使共有十四次,唐朝派人陪送日使回国也有三次。这是专指正式遣使而言,派遣学生来唐留学的还不在内。仅就唐朝日本留学中国的学生而言,即有一百三十二人,也可算得洋洋大观了。到了元朝,元世祖抱统一六合的雄心,想把日本收归版图,于是乃有文永、弘安两役。结果元朝虽然以地理不熟,一败涂地,然而当时日本朝野惶惶,到处求神祈祷,其恐慌之状,也可想见。最后到了明朝,日本萨摩一带的浪人驾了八幡船到中国沿岸钞暴为虐,沿海一带小儿一闻倭子至,至不敢夜哭。所以明初倭寇,实成为国家当前的一件大事;明太祖即位之初,于钟山广植桐棕之属,以供将来造船之用,其用意未尝不在防海。而成祖以之修造大舰,扬威海南,真可谓先得我心了。
  中国与日本交通了好几千年,可是在宋以前对于日本历史的知识浅薄得很。到了宋朝雍熙元年(九八四),日本国僧奝然与其门徒五六人浮海而至,献有《今王年代纪》一卷,后来著《宋史·日本传》的人,就将奝然所传的《年代纪》抄撮成篇,中国才确实知道日本历代至守平天皇为止的历代帝王的年号。元明以降,因为倭患日深,中国学人所著关于日本的书籍也日益加多,不过关于日本历史的知识,竟未能比《宋史》所纪增加了多少;
  《后汉书》上说韩有三种:一日马韩,二日辰韩,三日弁辰。辰韩民族原是秦之亡人,避役适韩。马韩割东界地居之,言同秦人相似,所以又名为秦韩。可见秦汉之际中国人有迁移到朝鲜半岛的。在日本应神天皇十四年(二八三),有秦人弓月氏自说是秦始皇后,从百济迁到日本:其后遂有太秦氏,始传养蚕之术。雄略天皇十四年(西元后四六九),又从中国吴地求得吴织汉织并缝女姊妹小工女还。应神以降,中国人徙居日本的,为数日多,钦明天皇时,秦户竟至七千,其他日本各姓出自中国的甚多。秦徐福到日本的事,确否难考,而汉以后,日本民族中之夹有不少汉族分子,并且大都是取道朝鲜半岛,迁徙而来,那是确凿可据的。
  不仅中国的民族其始多由朝鲜半岛迁到日本,即是中国的文化,最初也取道朝鲜半岛传人日本。应神天皇时,始从百济得汉籍,学汉学;雄略天皇时,从徙来的汉人学种桑养蚕织缝。今日日本佛教很盛,也是钦明天皇时从百济传来的;而在钦明以前继体天皇的时候,即有南梁司马达到日本,欲辉弘佛教。隋以后,日本同中国正式通使,才互见于两国史籍。到了唐朝,日本学生留学中国的风起云涌。日本国中上自政制,下至习俗,无不模仿唐风。宗教方面,如法相、律宗、台宗、密宗等宗,莫不传自中国。因为留唐风盛,结果竞有吉备真备模仿汉字,创作假名,僧空海又创平假名,至今为日本通行的文字。而日本政治史上有名的大化维新和文化史上有名的奈良朝和平安朝,其实就是将唐朝的制度文物整个地搬到日本。主持大化维新的人物,如高向元理等就是以前的留唐学生;其所改革,就是改从唐朝的制度。后来的大宝养老诸律令以及各种格式,都是仿效唐制。不仅政治制度模仿唐朝,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平安京,其实就是仿照唐朝的西京而造的。当时日本朝野上下唐化的热忱可谓盛极一时。唐宋以后,日本人尊视中国的态度没有变更。明亡,朱舜水逃至日本,水户藩待为上宾,舜水教人严夷夏之防,重廉耻,尚气节,这与日本后来的维新,也有很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意效法西洋,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声势一时失堕。但是中国文化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依然如故;至今日本人的生活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明,还依然是唐朝的流风余韵。中国文化到了唐朝,可说极精细之致,如今离唐朝已千余年,而看了日本的生活情形,还可以反映出千余年前之唐朝文化一鳞片爪呢!
  ……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