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向往公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精)/东南学术文库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610390
  • 作      者:
    作者:龙书芹|责编:刘庆楚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人群,和他们的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他们所认同的是城市生活方式。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容易由于城市里的社会不平等机制产生被排斥心理和强烈的不公平感,而这种心理结构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采取相应的行动模式:接受现状,个体行动或者集体行动。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是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和感受最为敏感和最深切的群体之一,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对了解和把握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层社会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前沿和预警意义。 本书致力于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认知并识别出可能的行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研究,探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进行合理引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对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引导,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颇有助益。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二、社会心态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心态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样本概况
五、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状况
一、工作经历及工作稳定性
二、工作单位性质及所属行业
三、工作身份
四、职务
五、晋升
六、工资及其构成
七、工作时间及加班
八、劳动合同签订及保障福利
九、劳动权益受损及其申诉渠道
十、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程度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
一、生活水平
二、主观阶层地位
三、社会经济地位比较
四、社会地位获得的归因
五、对社会、生活的满意度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平观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观
一、婚姻家庭观
二、工作观
三、身份认同
四、社会融入自评
五、政治参与意识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平观
一、公平观指数
二、不平等意识指数
第三节 公平观的群体差异性
一、公平观的人口学差异
二、公平观的工作属性差异
第四节 不平等意识的群体差异性
一、不平等意识的人口学差异
二、不平等意识的工作属性差异
第五节 公平观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测量
三、模型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整体社会的不公平感
第一节 基本状况
一、对不平等的认知
二、对不平等的态度
三、不平等的归因
第二节 群体差异
一、对不平等程度认知的群体差异
二、对不平等态度的群体差异
三、对不平等归因的群体差异
第三节 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测量
三、模型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生存境遇的不公平感
第一节 生活世界的不平等
一、生活世界的不平等遭遇
二、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或苦难遭遇
三、各领域不平等的严重程度
四、对各领域的不公平感
五、对各领域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六、歧视指数(不平等遭遇的来源)
第二节 群体差异
一、不平等遭遇的群体差异
二、生活中重大挫折或苦难遭遇的群体差异
三、各领域不平等严重程度的群体差异
四、对各领域不公平感的群体差异
五、对各领域不平等的接受程度的群体差异
六、歧视指数的群体差异
第三节 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测量
三、模型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社会结构、参照群体与不公平感
第一节 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结构(不平等)与不公平感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
第二节 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与变量
二、统计模型与分析策略
第三节 数据分析
一、各个群体的不公平感
二、不公平感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不公平感对信任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理论和研究假设
一、社会信任和政府信任:孰因孰果
二、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与信任
三、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
第二节 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因变量及其测量:社会信任、政府信任
三、核心自变量及其测量
四、关于控制变量的说明
五、统计模型与分析策略
第三节 数据分析
一、农民工的信任:现状和诸群体比较
二、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对其信任体系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遭遇不公平对待时的资源动员和行动模式
第一节 资源动员和行动模式
一、资源动员
二、遭遇不公平对待时的行动模式
第二节 行动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测量
三、模型及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