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1949-1962)/上海城市发展与社会生活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145740
  • 作      者:
    作者:杨丽萍|责编:贺俊逸//王聪|总主编:忻平//丰箫//吴静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丽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党史、新中国史研究,主持及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上海市规划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CSSCI期刊文章20余篇,多次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权威和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就1949年后的上海非单位人群的组织化做了详尽的考察。按照历史脉络,将1949—1962年间的基层社会组织化历程划分为组织建构、组织强化、组织的非常态三个阶段。研究指出,通过以街居组织为代表的基层群众组织,中共重构了城市基层社会,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造就了具有高度动员和整合力的社会调控体系。上海非单位人群的组织化不是政府的单向调控,其书通过案例分析游民、摊贩、家庭妇女和失业者等非单位人群被纳入组织化框架的过程,生动展示了调控者与被调控者之间互动的详情。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概念的界定
二、问题的提出
三、学术回顾
四、方法与理论
五、研究取向
第一章 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的兴起
第一节 非单位人群的概况
一、非单位人群的形成
二、非单位人群的总数及其变化特点
三、非单位人群的社会构成
四、群体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缘起和发展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理念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及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三、组织化过程中的单位化倾向探讨
小结
第二章 传统基层管理制度的废弃与街居制的建立(1949—1954)
第一节 基层管理体制与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上海地区保甲制度的沿革及其废除
二、社会中间组织:功能的委顿与消脱
第二节 街居制的创设
一、街居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二、基层群众组织的发育
三、居民委员会的建立
四、街居制的确立
第三节 关于基层居民组织的性质:以部分居民委员会的调查为例
一、社会概况
二、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三、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第四节 组织化对异质性的消解:透过游民收容与改造的分析
一、消解异质性:游民收容与改造的缘起
二、改造预备式:游民收容
三、游民改造:异质性的消解
小结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巩固(1954—1958)
第一节 基层里弄整顿工作的展开
一、缘起
二、清理整顿工作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群众运动
一、群众运动
二、组织化的另一种情境:贯彻婚姻法运动
三、社会调控体系的调控结构
第三节 组织生态的再造:从对摊贩的整顿谈起
一、摊贩问题的由来
二、摊贩组织生态的再造
三、摊贩整顿工作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1958—1962)
第一节 城市人民公社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单位化跃进
一、城市人民公社一般特征及其成因
二、上海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关于过度调控的探讨:以家庭妇女的组织化为例
一、家庭妇女的历史现状
二、家庭妇女组织化的动因
三、组织的发动
四、组织化的建构
五、过度调控与反失控措施
六、家庭妇女组织工作的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组织化情境下基层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节 失业安置与制度化的组织安排
一、失业问题历史现状
二、失业安置
三、失业安置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生活:城市生活变奏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轨迹
二、消费习俗:由奢入俭
三、业余生活:“休而不闲”
小结
第六章 从非单位到单位: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第一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一、基层社会控制网络的清除
二、基层社会的单位化组织
三、社会调控的体制支撑
第二节 社会调控体系的有效性:以动员力为中心的考察
一、动员:中国式革命和建政的道路
二、动员的三个关键环节 紧密结合,动员模式更加完善
三、动员的特点
四、动员的效果
第三节 整合力的考察: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民的翻身感
一、翻身对于城市社会及政权建设的意义
二、翻身感的获得
三、翻身及其效应:意志整合的实现
小结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