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问一号”出征的航天人
“中国为什么要搞航天?为什么要搞‘大火箭’?”
“当今这个世界,如果中国没有独立自主地进入太空的能力,就好像大航海时代不能造船。如果我们不搞航天,将会错过太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回答。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托举着火星探测器,化作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蔚蓝的天空,以11.2千米/秒的速度将火星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运载能力位居世界前列。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曾骄傲地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出现,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
“那就是我的灯塔,看到灯塔,就看到了希望”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长征五号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性能最优异的火箭,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发射任务。
2006年立项,2016年首飞成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历程长达十年,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里第一个立项、最后一个首飞的型号。超强的运载能力、复杂的发动机和电气系统、庞大的地面支持系统……巨大的技术跨度和研制难度给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面对较之于普通火箭四到五倍的工作量,研制团队采取一些新的设计手段,争分夺秒地投入战斗。
吴俊峰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管路系统设计师,他负责的管路就像火箭的“血管”,连接着发动机与贮箱,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长征五号的管路数量是其他火箭的二到三倍,研制团队中从装配工人到技术专家,从没有人有过如此复杂的管路装配经验。为了保证质量,吴俊峰“泡”在了火箭总装车间,常常天快亮才下班。每次加完班,在回宿舍的路上,眺望着振动塔上的四个大字——“中国航天”,吴俊峰的脚步都会轻快起来。他说:“那就是我的灯塔,看到灯塔,就看到了希望。”
“我必须认真,因为我们是在为火箭‘心脏’装配重要部件”
涡轮泵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唯一一个既要高速旋转、又要承受高压和剧烈震动的关键部件,对火箭来说至关重要。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经历了首飞成功、第二次失利、复飞成功,成败关键就在发动机上。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涡轮泵则是发动机的“心脏”。
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每二十六个月才能等来一次,为确保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按计划发射,必须按节点完成任务。王广松是发动机零部件生产车间涡轮泵装配试验工,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生产期间,车间生产任务集中、临时紧急情况多,只有四名组员的氧泵装配小组时常感到“喘不过气来”。组长王广松根据生产进度,把关键人物安排在关键工序上,每一步都明确责任人。
“每天一踏进工作现场,我都会在心里提醒自己,我必须认真,因为我们是在为火箭‘心脏’装配重要部件。”王广松说。
走过至暗时刻,更懂得“火星你好”的分量
其实,“长五人”也曾遭遇过“至暗时刻”。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升空后的第346秒,由于芯一级发动机工作异常,任务宣告失败,千万人的心血毁于一旦。回忆失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说:“我们在迈向更强的路上,被一盆冰水浇得‘透心凉’,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感觉。”
火箭是在太空中发生故障的,没有人知道第346秒究竟发生了什么。那天晚上,面对失利、面对舆论、面对压力,“长五人”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但他们用908天努力换来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王者归来”。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首飞成功,这标志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一飞冲天,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宣告中国进入了行星探测时代。“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两千多年前,屈原发出这样的“天问”,如今,我国新一代航天人,再一次向浩瀚宇宙发出“天问”。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