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如何从晚清社会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负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孔教论争聚焦在国家建构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焕章、马相伯及新文化运动诸君,基于对孔教与革命、孔教与中华文明维系、孔教在国家建构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公开在媒体上争论孔教的定位和性质。争论中,康有为希望通过改革孔教达到强国目标的主张逐渐受到批判,立国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教、孔子非教主等主张螺旋式上升为执拗的高音并主导了舆论的走向,乃至左右了我们今天对孔教的认知。本书以多维的视野,呈现了晚清民国孔教复杂多变的思想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孔教与国家建构的多元与复调、喧闹与缄默、沉默的螺旋与执拗的高音均在书中得以呈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