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因斯坦论政治--他在民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战争和平以及原子弹问题上的个人观点与公开立场(精)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12595
  • 作      者:
    编者:(美)大卫·E.罗//罗伯特·舒尔曼|译者:方在庆//徐志凌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大卫•E.罗,美国科学史和数学史学家,德国美因茨大学荣休教授。

罗伯特•舒尔曼,美国历史学家,曾担任《爱因斯坦全集》编辑和爱因斯坦论文项目主任。  

译者简介:

方在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研究。出版《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爱因斯坦全集》(第九卷、第十三卷)等与爱因斯坦有关的著译十余种。编译作品《我的世界观》获第十四届文津奖。

徐志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哲学专业,曾就职于科技部评估中心。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编者用鲜活的第一手文献,反映了20世纪最伟大的头脑如何应对他那个时代的政治挑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爱因斯坦形象。爱因斯坦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在政治问题上,是一个天真的、徒劳无功的理想主义者,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既讲原则又灵活机动的实用主义者,他的言论反映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本书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爱因斯坦的政治激进主义与个人动机的固有看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爱因斯坦论政治》:
  我想讲一个古老的寓言作为开始,其中有几处小的改动——这则寓言突显了政治性反犹主义的主要动机:
  牧童对马说:“您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兽类。您理应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之中;真的,要不是奸诈的牡鹿,您的幸福一定会十分完美。但是为了在脚力上超过您,他自幼练习。他较快的步伐使他能在您之前抢先到达水源。他和他的一伙喝光了各个地方的水,而您和您的马驹口渴难耐。跟着我吧!我的才智和领导将把您和您的族类从凄苦和屈辱的境地中解救出来。”
  对牡鹿的嫉恨蒙蔽了马的双眼,他同意了。屈服于牧童辔头的马从此失去了自由,成了牧童的奴隶。
  这则寓言里,马代表一个民族,而牧羊人代表某一阶级或小集团,渴望对他们进行绝对统治;牡鹿则代表犹太人。
  我知道你们会说:“这个故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人会像你寓言中的马那么愚蠢。”但是让我们再想一想。马已经极度口渴,当看到敏捷的牡鹿跑在前头,他的虚荣心又经常遭受刺痛。如果你们不了解这样的痛楚与烦恼,也许很难理解,仇恨和盲目会使马很容易上当受骗,做出如此糊涂而草率的举动。然而,马先前的磨难已经为铸成这样的大错埋下了伏笔,轻而易举地成了诱惑的牺牲品。有句话说得好,给别人提供合理明智的建议容易,自己要做到却很难。我满怀信心地告诉你们: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扮演马的悲剧角色,而且我们始终处于再次屈服于诱惑的危险之中。这则寓言中揭示的情况在个人与国家生活中一再重演。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转移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特定的人或群体的厌恶和仇恨被转嫁给另一个无力进行自我防卫的人或群体身上。然而,为何寓言中牡鹿的角色常常落到犹太人头上?为何犹太人会如此频繁地招来大众的仇恨?主要是因为犹太人几乎遍布所有国家,但在各处的分布都十分稀疏,以致无法抵御暴力袭击。
  近来的几个例子即可证明这一观点:19世纪末,在专制政府的统治下,俄国人怒火万丈。外交政策的愚蠢失败进一步触动了人民的怒火,达到爆发的边缘。情急之下,俄国的统治者试图煽动大众对犹太人的仇恨与暴力以转移不满。在1905年革命危机遭到血腥镇压后,俄国政府反复使用这一策略,很可能有助于这一可恨的政权将执政地位保持到世界大战末期。
  当德国人输掉了这场由他们的统治阶层策划的世界大战时,立刻有人试图指责犹太人;先是说犹太人挑起了战争,之后又让他们为战败负责。这些做法在一段时间后都得逞了。引发的反犹情绪不仅保护了特权阶级,也使得一小撮肆无忌惮的无耻之徒将德国人民置于彻底的奴役状态。
  历史上,犹太人被指控的罪行——那些为了对他们施暴而罗织的罪名——接连不停地发生改变。人们说他们在井里投毒,说他们为了祭祀而谋杀孩童,冤枉他们系统性地图谋经济统治权并剥削全人类。伪科学书籍把他们描写成劣等的、危险的种族。据说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挑起了战争和革命。他们曾被当作危险的革新者和真正进步事业的敌人。他们被指控假装被同化以深入其他民族的生活,进而篡改这些民族的文化。然而与此同时,他们还被指责过于冥顽不化,以至无法融入任何社会。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那些针对犹太人的指控,即便煽动者知道它们从来都不是事实,民众却一再地受到影响。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民众容易表现出仇恨与残忍,反之,在和平时期,人性的这一面只会暗中显现。
  到目前为止,我只讲了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与压迫,没有说到反犹主义这种心理和社会性的现象本身,即便在没有针对犹太人的特定行动情况下,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从这个意义来讲,可以说是潜在的反犹主义。它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它看成一个人的生活常态。
  ……
展开
目录

前言
资料来源及编辑方法说明
致谢

爱因斯坦论政治
历史导读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914-1921年
第二章 科学与政治相遇:相对论革命,1918-1923年
第三章 反犹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1919-1930年
第四章 国际主义与欧洲的安全,1922-1932年
第五章 信念的准则,1930-1933年
第六章 希特勒的德国以及对欧洲犹太人的威胁,1933-1938年
第七章 犹太人的命运,1939-1949年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与世界和平,1939-1950年
第九章 苏维埃俄国、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1918-1952年
第十章 政治自由与核战争的威胁,1931-1955年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