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解政治--从国家起源到社会正义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027043
  • 作      者:
    作者:宗民|责编:卢馨尧
  • 出 版 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宗民,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研究所讲师,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分配正义理论、资本伦理。曾出版专著《正义简史——从神启到多元》《条约中的近代中国》以及长篇历史小说《顾维钧在九一八》。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涉及政治学所关注和涵盖的主要领域,包括国家起源、政治文化、政治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及社会正义理论等,主要以政治学说史的发展为背景与大致脉络,以史带论,在展示政治哲学思想的同时将政治学基本理论进行详细阐释,旨在带领读者思考—些基础性政治命题,促进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政治学的一般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普遍的政治义务?洛克提到了一种“自愿的自我承诺”: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政治权力,只有作为我的自愿行为的结果才能发生效力。只有当我自愿准许别人拥有凌驾于我之上的政治权力时,他们才能拥有这样的权力。①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解释,是不是听着有点道理?
  这也就是说原本我们并不拥有任何政治义务,这些政治义务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源于我们自愿的承诺。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无人区还要等交通信号灯”。因为等不等红绿灯,过不过马路本身与任何道德原则都无关。但如果这项义务是源自于我们自己自愿的同意和自我承诺,那“违背自己的诺言”,就难免会带来道德上的争议和关切了。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契约论,就会发现“自愿的同意”这个概念在契约主义理论中,尤其是在洛克的政治哲学学说系统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因为它在理论上确实为“国家政治权威正当性的来源”提供了一种思路,而且这种思路非常有诱惑力。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能以某种方式证明每一个个体都认同了国家或者自愿与国家签订了一个契约,又与彼此签订了一个创立国家的契约,那么“国家权力正当性来源”这个问题似乎就解决了。通过证明每一个人都同意了国家的权威,至少在逻辑上似科就可以证明国家如何最终获得了普遍权威——凌驾于我们每一个人之上的权威。不得不说,契约主义给解决普遍政治义务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看起来既明朗又简洁的思路,至少在理论上听着是非常在理的。
  但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去哪儿能找到这么一种所谓自愿的社会契约呢?在很多契约论思想家的论述中,社会契约被描述成“原初契约”。尤其是早期的契约论思想家,他们相信原初契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比较遗憾的是,就这种观点最没有说服力,因为找不到证据。
  更重要的是,即使真的存在过这样一份文件,又能如何呢?此时此刻现存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被普遍的政治义务所约束。即使我们的祖先真的签署过类似的文件,用前代人签署的约束性文件恐怕也根本无法解释当代公民的政治义务。况且,类似的政治文件和历史事件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1620年,在开往北美新大陆的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英国商船上,载着102名英国清教徒。其中41个人在抵达新大陆之前讨论了未来应该如何管理即将抵达的新世界。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团体,他们决定共同签署一份公约,就是有名的《五月花号公约》。这份文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美国政治。但不会真的有人天真地认为当代美国3亿多人民普遍要遵守的政治义务是被这40多人让渡的吧?即使这3亿人都是那40多个人的后代,恐怕也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来。
  现在几乎可以断言,如果契约论论证国家权力正当性的来源一定要依靠“原初契约”,肯定是站不住脚也没有出路的。且不说这份文件有还是没有,主要是就算有也没什么用。所以,如果我们还想再坚持一下对于国家的正当性来自于自愿的同意这种论证(毕竟它既明朗又简洁),现在的重点就不应该再纠结历史上有没有这么一份文件了。最重要的是,所有那些现有被认为受国家约束的人都应该自愿地认同(认可)这种约束。
  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
  可能已经有人想出了办法——通过选举和选票。一种观点是,在现代大多数成熟的公民社会中,自愿的同意是通过投票箱来传达的。在选举政府时,人们将他们的同意赋予了它。即使那些投政府反对票的人,依然透过选举这个行为本身,暗示了他们对整个制度的同意。
  假使我们再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这里面暗含着至少两个非常难以回避的问题。一个是在选举过程中,有些投反对票的人,明确声称不仅仅是反对政府,而是表达了对整个制度的异议。站在契约论的基础上,国家对这些人的普遍权威恐怕就很难透过选举和选票来获得。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对那些弃权的人,又该怎么看待?
  在当代政治实践中,尤其是当代西方选举政治实践中,美国在选举的设计、安排和组织上是比较成熟的。
  可以通过一个事例来说明:假设,现在正在进行一堂《政治学概论》的专业课教学。教师给大家留作业的权威来自你们“自愿的同意”。如果以投票的方式表决,有六成人赞成,三成人反对,剩下的人弃权。投反对票的,我们还可以辩称他在制度形式上认可了教师留作业的权威,只是对具体留什么作业的内容表示反对。那些从始至终拒绝参与投票的,站在契约论的角度,严格意义而言,教师没法从这些人那里获得留作业权威的合法性。
  更何况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西方国家很少能把投票率保持在70%以上,每次选举都有数以亿计的选民弃权。如果一定要继续坚持契约论,认为现实的选举就是现代公民表达自愿同意的过程,同时是国家权威正当性的合法来源,毫无疑问同样是死路一条。因为即使为了提升投票率,强迫每个选民表态,情况一点都不会好转。一旦投票本身不是自愿的,那么它所表达的同意在契约主义学说系统中没有任何意义。这条路看起来同样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还能不能再另辟蹊径,再尝试着挽救一下契约论?毕竟既明朗又简便,哪怕过程复杂点,万一成功了,这个命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我们要相信历史上那些思想家们的执着,确实有人(包括洛克本人)都曾经为完善契约论做过很多理论上的努力和尝试。
  现在思考一下,我们论证契约论前两次的失败到底卡在什么地方了?前两次,不管是想弄个具体文件出来,还是想通过选举,实现“每个人自愿的同意”(因为这是契约论阐述的国家政治权威合法性来源的基础条件)。只要试着找一种直接或明确的同意方式,找这么一种可信的具体行为,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怎么折腾,总有反对和弃权的。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01
政治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到底什么是政治?如何定义政治?考察政治学又有哪些视角?研究和学习政治学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政治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政治权威与政治义务23
在日常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往往要服从于某种政治权威。为了某些目的,形成政治团体、组成国家。国家是如何产生的?政治权威和公共权力的目的和来源又是什么?在政治实践中,作为个体的人,彼此之间通常负有怎样的义务?
一、国家的起源——霍布斯与《利维坦》
二、政治权威的正当性(上)——洛克与卢梭
三、政治权威的正当性(中)——基于“同意”的理论
四、政治权威的正当性(下)——边沁、密尔和功利主义

第三章:马克思的国家学说63
作为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揭开了人类社会千年政治的神秘面纱。他极富创建地提出了自己关于国家起源和国家本质的学说。他不再执着于“国家”的超历史或超自然的目的,而是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视角阐述了国家从形成到消亡的科学过程。
一、阶级社会中的国家
二、国家的消亡与理想的社会

第四章:政党和政党制度83
政党在现当代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有着“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的核心功能。政党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各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彼此之间有着如此显著的差别?
一、政党的含义和起源
二、政党的发展

第五章:政治文化103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产生了彼此各异的“政治文化”。在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如果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发展的源头处观测,从历史分期的角度而言,它们几乎处于同一时期。西方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西方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异同?各自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一、西方政治文化的源头
二、公民文化的摇篮——柏拉图和《理想国》
三、西方政治文化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四、花园学派、斯多亚学派与希腊的终结
五、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与中国先秦政治思想

第六章:政治价值161
古往今来,“自由”是人们热情歌颂、讴歌和热烈追求的美好价值。“平等”,这个神圣的字眼,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广大人民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自启蒙运动以来,尽管各国人民、各种不同文化对“民主”的理解和具体实践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民主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和追求已经逐渐成为了人类政治实践的基础性共识。
一、什么是自由
二、什么是平等
三、为平等主义一辩
四、什么是民主
五、全过程人民民主

第七章:社会正义理论219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这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名言,他凝练地概括了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诉求,即“追求正义”。正义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政治哲学、政治科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正义到底意味着什么?构成社会正义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原则?
一、罗尔斯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

后记24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