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批判与大学生价值观建设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410821
  • 作      者:
    作者:宋德孝|责编:袁又文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当前的宏观高校教育语境下,我们无法避免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也无法绕开前者对后者意识形态的多维价值渗透。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西方社会思潮说不,恰恰相反,接触西方社会思潮是大学生扩充学术视野与改进知识结构的重要路径。因此,要辩证看待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多维价值影响。

加强高校社会思潮认知教育,不只是一个校园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建设工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宋德孝,1981年出生,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思政课“领航·扬帆”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批判、青年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等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近十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六十篇;获江苏省思政课“概论”课教学特等奖、博士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选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集体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末世主义、消费主义、存在主义等当前流行的西方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学科或主题归属的不同,将这些思潮分为四个部分,即当代政治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后现代文化、消费主义和存在主义。

研究范围限定于西方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属性,侧重于批判性分析这些思潮的负面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与人生阅历不足的特点,以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深入探讨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我们的解决方案。

选取虚无主义、当代西方流行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本书特色与亮点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九章

当代西方流行文化与当代大学生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流行文化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所谓的文化可以复制的后工业社会来临之时。它颇具趣味性与文化性,但也浅薄、世俗,为年轻人提供了充满自由精神和享乐色彩的“此在”的入世主义文化体验。其生产过程伴随着反宏大叙事、反同一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中心主义的后现代特质,相比传统的精英文化,它更具交互性、开放性,也更加具体化、生活化、民主化。流行文化与其受众积极互动、“视域融合”,借助新媒介时代的多元媒介,病毒式地扩散,将其文化产品以及隐藏于其中的文化逻辑和意识形态,几何级地扩展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流行文化的这种后现代式生产与传播,事实上已超出文化传播的范畴,成为一种宏大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作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品,流行文化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毋庸回避,相比我国当时相对匮乏的经济物质条件,西方国家在几十年前就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相伴而来的是,它们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流行文化及其市场运行机制,并逐渐占据了世界流行文化的主导权。西方流行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商品,它更具趣味性与时尚性,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所喜爱,甚至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说它的产生与流行是西方大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如说它是西方世界跨入后现代社会之后年轻人更为入世的一种文化体验,它事实上也是年轻人与父辈价值相决裂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毋庸讳言,如果调查中国大学生最喜欢什么,可能流行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其中排得上前几位的两种东西。而西方流行文化恰恰是两种中国大学生最喜欢之物的结合,可想而知,对于西方流行文化本身,中国的大学生有多喜欢。事实上,中国大学生的确非常喜欢西方流行文化,与一般的社会青年不同,大学生不只喜欢中国的流行文化,而且尤其喜欢西方流行文化。他们有知识、有视野、有外语能力,主观上也想展示与一般社会青年审美品位的不同,如此一来,西方流行文化不可避免承担了中国大学生自我个性塑造的审美重任。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生产与特质,更是贴合了中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品位等各种群体性特质,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更是为之保驾护航,让中国大学生乐在其中、不可自拔。

为了更好地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试图在深入的理论探讨之余,结合大量的实践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其进行既理论化又实证化,既哲学化又社会学化的整体性分析。为此,我们抽取了上海市三所高校、山西省一所高校、河南省一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课堂式调研。这五所学校中有“985工程”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学校、“211工程”重点大学。调研基本信息包括年级、专业类别、性别、文化产品消费情况、兴趣爱好、对相关问题基本认知等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100%。


一、西方流行文化的独特话语机制

(一)西方流行文化的概念界定

这里所说的西方,是指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外语基本主修英语,不可避免,英语国家尤其美国的流行文化对中国青少年影响最为深入。事实上,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化产业,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最为突出。

所谓“流行文化”,是指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奢侈文化、大众文化等所组成的内容丰富的一个总的文化范畴。它具有时尚性、流行性、趣味性、通俗性,以及时效性等特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属于泛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何谓“西方流行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它是西方影视文化、音乐艺术、时尚文化的简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它是西方时装文化、影视文化、消费文化、奢侈文化、休闲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等文化形式的总的概括,其构成多元、成分复杂,难以用一种或几种流行文化形式对其进行简单化概括。我们所探讨的西方流行文化是广义角度的。一般而言,欧美电影、电视节目、流行音乐、体育运动、报纸杂志、声讯电台、餐饮文化等文化形式或载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多的西方流行文化商品,其中,好莱坞电影、欧洲足球、NBA、欧美餐饮文化等最为中国的年轻人所熟知。例如,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在问及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西方流行文化类型时,选择欧美电影(含好莱坞电影)占调研总数的27.4%,欧美流行歌曲占24.9%,篮球或足球运动(含NBA和欧洲足球)占16.5%,欧美电视剧占16.2%,这几项加起来占到总数的85%左右。当然,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流行文化形式外,也有同学提及板球棒球、文学作品、衣服饰品、欧美综艺、游戏等流行文化形式。这也表明,西方流行文化形式多样,中国大学生接触的形式也很多样,渠道也很多元。


(二)西方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存在主义叙事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流行文化形态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众所周知,“二战”后从战争废墟中迅速恢复过来的西方世界,掀起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财富已极大丰富的西方国家跨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或“丰裕社会”。丰裕社会对西方国家最大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多,也体现为人们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丰裕社会标志着西方社会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相应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如果说生产型社会是一个视生产型明星为文化偶像的社会,那么,消费型社会的文化偶像则是消费型明星,他们接替相对严肃的生产型明星,成为新时期消费者眼中相对活泼、更具示范性的心理投射对象。显然,作为文体娱乐知名人士的各路消费型明星,是丰裕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偶像。不仅其文化作品,文体娱乐明星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性格品行等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受众者,以至于所谓的消费社会,成为模仿明星的消费的社会,而流行文化也正是在这种对于明星的追逐与模仿中生产并传播开来。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的那样,“物是一个表征社会意指的承载者,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等级的承载者”。明星就好比文化商品中的“模范”,追随者模仿他们并向他们靠齐,但处于模仿状态中的追随者,只不过是文化商品中的“序列”而已。由明星代表并引领“模范”产品,而作为“序列”产品消费者的追求者,通过“序列”向“模范”不断靠齐,这种追随并模仿的过程,就是文化流行的过程,也即流行文化产生的过程。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流行文化产生并开始风靡之时,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恰恰是存在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文化思潮流行之时。这并非巧合。我们认为,届时西方流行文化的盛行恰恰就是存在主义、消费主义等哲学文化思潮的现实反映和表现形式,而反过来,后者的流行也恰恰就是前者得以产生并盛行的文化依据和理论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沉迷流行文化是青少年的一种典型的“此在”的入世主义体验。相比20世纪50年代及“二战”之前相对严肃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文化氛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年轻人,他们的成长和生活氛围相对宽松,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包容化,他们乐于享受生活、乐于体验去宏大叙事的日常生活类文化。我们既可以批判性地说,这表明当下年轻人是“迷失的一代”,没有宏大叙事视角下的社会担当,缺乏社会意识形态敏感性和价值观念意识;也可以宽容地说,这表明这一代人更懂得或更愿意享受生活、活出自己,他们更加入世,也更加现实化,他们更侧重于具体而现实的个体生命体验,希冀践行一种去本质化的本真生命态度。青少年大胆地与父辈的价值观决裂,用语序颠倒的“新式流行语”、稀奇古怪的生活方式、形式怪诞的衣着品位、求新求异的叙事逻辑,来感受自己的生存意义和文化体验。可以说,年轻人新潮的流行文化既为其提供了具有革命性的新价值标准,又提供了属于自己群体的、充满自由精神和享受气息的入世主义的文化体验,这也就是西方流行文化最初和最基本的文化学内涵。


(三)西方流行文化的文化特征

西方流行文化不只是一种普通的文化形式,也是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抑或消费社会之后,年轻人宣告和标榜自身价值标准的文化形式。作为流行文化,它不仅具有普通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特征,如趣味性、体验感等,而且具有流行文化这种特殊文化形式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化、时尚化、庸俗化、叛逆化等。毋庸讳言,对于西方广大青少年甚至相当数量的高龄人群而言,西方流行文化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体验和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作为一种新型意识形态载体,西方流行文化的特点在于:其一,娱乐化。毋庸讳言,西方流行文化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行,是因为其高水准的娱乐性、趣味性。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接触和消费西方流行文化已成为一种时髦甚至生活必需品。例如,在我们的调研中,选择非常喜欢及较为喜欢西方流行文化的大学生占到被调研人数的96%,不太喜欢的只有3.5%,而很不喜欢的只有0.5%。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都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响,对其喜爱有加。其二,弥散化。当流行文化成为承载意识形态的载体时,意识形态由严肃的国家政治领域弥散化到娱乐性十足的流行文化中,即弥散到大学生的微观生活领域,由此一来,大学生的日常文娱活动成为西方流行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途径。其三,隐性化。西方传统意识形态渗透是可见的、显性的,例如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交锋,但西方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是隐性的,大学生不但对其毫无意识、甚至乐在其中。其四,非强制化。事实上,没有人强迫大学生去喜欢西方流行文化,相反,他们主动走进西方流行文化,享受之余还乐于在同学中进行传播,每一个人都成为其意识形态的自发传播者和接力者。

事实上,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范围很广,恰恰因为它属于大众文化,日常化、通俗、浅薄、易于接触,它符合了青少年体验“此在”价值的入世主义需求,并也由此成为他们的文化至爱,并得以成为所谓的流行文化。正如美国文化批评家詹姆逊所说的那样,包括流行文化在内的后现代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种缺乏深度的浅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性人物阿多诺曾这样描述流行文化的同一性和浅薄化:“只要电影一开演,结局会怎样,谁会得到赞赏,谁会受到惩罚,谁会被人们忘却,这一切就都已经清清楚楚了。在轻音乐中,一旦受过训练的耳朵听到流行歌曲的第一句,他就会猜到接下去将是什么东西,而当歌曲确实这样继续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很得意。对短篇小说来说,必须严格坚持适当的篇幅。甚至插科打诨、切身感受和开玩笑也得像它们所处的背景一样,都是被计算好了的。”


(四)西方流行文化的新型意识形态话语

毫无疑问,西方流行文化首先属于一种文化形态,作为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它与一般的商品一样,遵循基本的商品交换逻辑,是一种普通的文化产品。它具有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共同的特质,即具有通俗化、流行化、闲暇娱乐化等特征,很符合青少年的消费品味。

但另一方面,它也承载着西方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属于西方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全球性、侵略性、西方中心主义、强意识形态性等特征。不仅如此,它具有强烈的西方政治学意义,是西方文化输出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化霸权与全球主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中心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布控的重要途径,也是西方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渠道之一。具体而言,首先,从内容上来讲,西方流行文化中承载着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及政治理念等,它通过大众化、生活化的文化形态向人们呈现出西方的文化风格与意识形态旨趣。例如,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美国中心主义,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美国才是最好的国家,它的社会运行方式与政治意识形态模式都是最好的。其次,从传输路径上讲,尽管西方流行文化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输出,但它同样隶属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是西方国家向全世界传播其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传递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交流形式。例如,法国的时尚服饰与化妆品文化,不只是一种装扮风格和品位,而且代表着欧洲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最后,从技术条件层面讲,西方流行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并不只是像传统的商品传播那样通过一般化的商品交换途径,而是借助各种最先进的传媒和科技手段。例如,欧洲足球的全球转播、好莱坞大片的全球流行等,它们无不借助最先进的科技,甚至成为先进科技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此外,从产业归属来讲,尽管西方文化的全球传播借用了文化商品销售的形式,但它并非只是一种普通的文化商品,它与教育产业关系并不密切,而是包含了文体、通信、餐饮、影视、传媒等各种领域的多行业的综合。这使得西方流行文化的全球化传输立基于立体的商业渠道和销售模式,具有很强的社会覆盖性。

事实上,我们的大学生对此并非毫无感知,青年大学生可以懵懂地感知西方流行文化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例如,当我们问及“你是否从西方流行文化中感受到西方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观念”时,87.5%的大学生选择“是”,只有5.5%的大学生选择了“否”,另有7.0%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自己的知识结构尚不能清楚地剖析西方流行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结构图示,但绝大多数同学明确地认为,自己可以感觉到西方流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换句话说,尽管知之不多,但并非意识不到这件事。另外,尽管只有7.0%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也向我们表明,有不少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是懵懂的,至少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反映出仅靠大学生自发性地自我认知是不够的,需要教育部门提供足够丰富和深刻的相关教育。

展开
目录

绪论 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1


一、价值观建设语境中当代社会思潮与中国大学生 2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多维价值影响 4


三、辩证审视当代社会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多维影响 8


四、学术界研究现状及本书特色 12



第一篇 当代政治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章 新自由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16


一、新自由主义的前世今生 16


二、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大学生中何以有市场 20


三、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大学生的危害 24


四、如何应对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的渗透 29


第二章 民主社会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34


一、民主社会主义及其相关范畴 34


二、民主社会主义在大学生中何以有市场 42


三、民主社会主义对中国大学生的危害 46


四、如何应对民主社会主义对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的渗透 50


第三章 全球资本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53


一、全球资本主义的特征与实质 53


二、全球资本主义在中国大学生中何以有市场 56


三、全球资本主义对中国大学生的危害 60


四、如何应对全球资本主义对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的渗透 64



第二篇 虚无主义思潮与大学生


第四章 价值虚无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70


一、价值虚无主义及其滋生的现实语境 72


二、当代价值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的危害 74


三、当代价值虚无主义的实质 78


四、警惕价值虚无主义、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 80


第五章 历史虚无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84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语境中的解构主义叙事 84


二、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历史的多元方法论 87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悖论 94


四、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历史观建设的负面影响 99


第六章 集体虚无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102


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 102


二、集体主义被虚无化倾向 104


三、大学生何以受集体虚无主义的影响 108


四、大学生受集体虚无主义影响的危害 111


五、如何应对集体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13



第三篇 后现代文化与大学生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120


一、大学生迷失于后现代主义之多元表象 122


二、大学生迷失于后现代主义之归因分析 125


三、大学生迷失于后现代主义之救赎之路 128


第八章 末世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132


一、近年来末世主义的流行 133


二、魔幻主义、科幻主义文艺作品中的末世主义 134


三、末世主义对大学生的多维负面影响 136


四、大学生沉迷末世主义之哲学溯源 138


五、哲学批判与正面引导视角下的价值观救赎 140


第九章 当代西方流行文化与当代大学生 143


一、西方流行文化的独特话语机制 144


二、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生成机制 149


三、西方流行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后现代传播 155


四、警惕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 160



第四篇 消费主义、存在主义与大学生


第十章 消费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170


一、消费主义之学理初探 170


二、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及应对 174


三、消费主义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物化及应对 184


第十一章 存在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193


一、存在主义之学理初探 193


二、大学生“佛系人生”之存在主义四相 195


三、大学生“佛系人生”何以发酵 199


四、大学生“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 202


五、警惕美国“颓废的一代”在中国重现 204


后 记 20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