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引言
1.1现实背景
1.2理论背景
第2章文献综述
2.1危机感知
2.1.1概念界定
2.1.2理论模型与相关研究
2.1.3研究范式
2.2直觉
2.2.1概念界定
2.2.2理论模型与相关研究
2.2.3测量方法
2.3无注意视盲
2.3.1概念界定
2.3.2研究范式
2.3.3影响因素
2.4内隐记忆
2.4.1概念界定
2.4.2认知模型与相关研究
2.4.3研究范式
2.5小结
第3章问题提出
3.1研究问题
3.2研究意义
3.2.1理论意义
3.2.2现实意义
第4章理论框架
4.1危机感知与直觉决策策略的关系
4.2危机感知下无注意视盲与直觉决策的关系
4.3危机感知下内隐记忆与直觉决策的关系
4.4危机感知下无注意视盲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4.5危机感知下直觉决策的内在过程
4.6研究的整体框架
第5章研究一: 危机感知与直觉决策的关系
5.1问题提出
5.2实验1: 危机感知下的直觉决策倾向(问卷)
5.2.1实验目的
5.2.2实验方法
5.2.3实验结果与讨论
5.3实验2: 危机感知下的直觉决策倾向(过程分离范式)
5.3.1实验目的
5.3.2实验方法
5.3.3实验结果
5.4实验3: 危机感知下的直觉决策倾向(反应时)
5.4.1实验目的
5.4.2实验方法
5.4.3实验结果
5.5讨论
第6章研究二: 危机感知下无注意视盲与直觉决策的关系
6.1问题提出
6.2预备实验1: 危机词与普通词的选取
6.2.1实验目的
6.2.2实验方法
6.2.3实验结果
6.3实验4: 危机感知下的无注意视盲
6.3.1实验目的与假设
6.3.2实验方法
6.3.3实验结果
6.3.4讨论
6.4实验5: 危机感知下无注意视盲对直觉的影响
6.4.1实验目的与假设
6.4.2实验方法
6.4.3实验结果
6.4.4讨论
6.5实验6: 危机感知下无注意视盲与直觉的联结
6.5.1实验目的与假设
6.5.2实验方法
6.5.3实验结果
6.5.4讨论
第7章研究三: 危机感知下内隐记忆与直觉决策的关系
7.1问题提出
7.2实验7: 危机感知下的内隐记忆
7.2.1实验目的与假设
7.2.2实验方法
7.2.3实验结果
7.3实验8: 危机感知下的无注意视盲与内隐记忆
7.3.1实验目的与假设
7.3.2实验方法
7.3.3实验结果与讨论
7.4预备实验2: 内隐词的选取
7.4.1实验目的
7.4.2实验方法
7.4.3实验结果
7.5实验9A: 危机感知下内隐记忆对直觉的影响(问卷)
7.5.1实验目的与假设
7.5.2实验方法
7.5.3实验结果
7.6实验9B: 危机感知下内隐记忆对直觉的影响
(过程分离范式)
7.6.1实验目的与假设
7.6.2实验方法
7.6.3实验结果
7.6.4讨论
第8章研究四: 危机感知下无注意视盲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8.1问题提出
8.2实验10: 危机感知对注意转换代价的影响
8.2.1实验目的与假设
8.2.2实验方法
8.2.3实验结果
8.2.4讨论
8.3实验11A: 危险刺激在危机与无危机感知下的
注意转换代价
8.3.1实验目的与假设
8.3.2实验方法
8.3.3实验结果
8.3.4讨论
8.4实验11B: 复杂刺激在危机与无危机感知下的
注意转换代价
8.4.1实验目的与假设
8.4.2实验方法
8.4.3实验结果
8.4.4讨论
8.5实验12: 危机感知下注意转换代价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8.5.1实验目的与假设
8.5.2实验方法
8.5.3实验结果
8.5.4讨论
第9章研究五: 危机感知下直觉决策的内在过程
9.1问题提出
9.2实验1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模型验证
9.2.1实验目的与假设
9.2.2实验设计
9.2.3实验材料
9.2.4实验流程
9.2.5实验结果
9.2.6讨论
9.3实验14: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模型验证(眼动)
9.3.1实验目的与假设
9.3.2实验设计
9.3.3实验材料
9.3.4实验流程
9.3.5实验结果
9.3.6讨论
第10章讨论与总结
10.1总讨论
10.1.1引发直觉优势效应的究竟是危机本身还是
对危机的感知?
10.1.2无注意视盲在危机感知激活直觉决策
过程中的作用
10.1.3内隐记忆在危机感知激活直觉决策
过程中的作用
10.1.4注意转换代价的指标作用
10.2研究贡献
10.2.1理论贡献
10.2.2实践贡献
10.3研究局限
10.4研究展望
10.5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情绪量表
附录B词语代表性与熟悉度
附录C模拟器不适感量表(SSQ)
附录D圣巴巴拉方向感量表(SBSOD)
附录E身临其境感量表(PQ)
附录F劳顿空间焦虑量表(LSAS)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