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与认同研究》:
民族精神从信仰和理性两个层面支撑和平衡着民族心理,使该民族得以不断繁衍、壮大。②因此,民族精神与一个民族自身的生存发展直接关联。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统一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导,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凝聚一心为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前行。民族要团结一心,势必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要发展与振兴,势必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当一个民族越处于艰难险阻之时,越需要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领。因为,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深厚的、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系统的、基本稳定的、自觉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智慧,植根于民族成员的心灵深处,已融入民族成员的基因和血液之中,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尤其当一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便会更加直接、更加具体地显现出来。例如,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野蛮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气势恢宏,以火山般的爱国热情毅然奋起、英勇抵抗,进行了长达十四年之久艰苦卓绝地抗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真可谓惊天动地,彰显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以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有力地证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全民抗战是制胜的重要法宝。
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历史演进来看,无论是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还是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它们自身的发展历程不尽相同,而且发展过程曲折。“当我们看一下各个民族的通史时,我们便可依次地看到他们时而做出新的进步,时而重新投身于愚昧之中,时而又在这种交替之间延续着或者是停留在某一点上,时而是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从大地上消灭,或者与征服者相融合或是生活于奴役之中,最后时而是接受某个更开化的民族的知识,把它们再传给别的民族;于是在历史时代的开始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纪之间、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各民族和欧洲今天的各民族之间,便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链索。”
一般情况下,民族精神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民族精神的根本改变发生在该民族被同化或者消亡的时候。当该民族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或者消亡的时候,其民族精神要么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要么随着民族被同化,其民族精神被同化的民族吸收,成为融合之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组成内容。例如,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需从炎黄时代开始探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占据着诸多部落的主导地位,各个部落不乏冲突、战争,但相互包容与言和是部落相互之间处理关系的主流。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但两部落结成联盟,成为后来华夏部落的主干。华夏族以包容百川的宽阔胸襟历经长期发展,成为汉族的前身,并发展壮大。因此,炎黄文化的核心是华夏诸族同根共祖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是产生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动力,是确保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源头。
华夏族滥觞于炎黄部落,经过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华夏族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对华夏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夏族与少数民族往来频繁,文化上相互吸取对方的精华内容。华夏族的形成一方面是其内部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其与少数民族的融合,通过相互融合使华夏文化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由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影响、相互之间的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地向华夏族靠近,这种互动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个影响来看,华夏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兼容精神促使其与少数民族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淬炼、总结与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在先秦时期初步形成,形成了以“大一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
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后世影响极深,由政治上的认同升华为文化上的认同,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柱,在思想文化领域已成为重要的思想。秦汉时期,“若论其时中国民族精神,则正弥满活跃,绝无衰象。……及秦乱,中国之民,又相率避地奔亡。然皆能自立塞外,播中华之文风,化榛莽为同域。即此一端,可征吾华族优秀天姿,当秦季世,尚见蓬勃进取之迹也”。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开疆拓土、保家卫国,抵御来犯之敌。后来与匈奴族、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通过融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以少数民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常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和不断地扩大与更新中。但同时他的主干大流永远存在,而且极明显地存在,并不为他继续不断地所容纳的新流所吞灭或冲散。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禀有坚强的持续性,而同时又具有伟大的同化力。”②匈奴、鲜卑等民族就是因为被汉族所同化,其民族精神原有的内容已经丧失,进而被融入汉族的民族精神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