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维视域下的社会学手册(逻各斯logos)
0.00     定价 ¥ 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28202
  • 作      者:
    编者:(法)让·埃蒂安//亨利·孟德拉斯|责编:唐婧|译者:佘振华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亨利•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曾任巴黎十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巴黎政治学院社会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农村社会学研究组负责人、法国应用社会学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农民的终结》(1967年)、《社会学要素》(1967年)、《法国第二次革命》(1994年)、《农民社会》(1995年)、《欧洲人之欧洲》(1997年)等等。


让•埃蒂安(Jean Etienne),早年获得法国社会科学教师资格,随后担任法国教育部督导总局社会科学项目专员。从2003年开始,让•埃蒂安升任法国教育部督察员,并两度被任命为法国教育部经济和社会科学处主任,现任法国教育部荣誉总督察员。主要作品有《经济学论文写作》(与René Révol合著)、《社会学领域的四位伟大作家: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与Henri Mendras合著)、《社会学辞典:概念、机制与作者》(与Jean-Paul Roux合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1999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亨利·孟德拉斯与法国教育部督导总局社会科学专员让·埃蒂安合作完成了这本西方社会学界最重要的文选之一。本书编者以七十五部社会学著作中的精要部分,呈现人类社会研究中最重大的八个主题,即“文化与文明”、“社会结构与等级”、“性别、亲属与家庭”、“社会关系:交换、权力与组织”、“社会化、越轨与社会调节”、“集体行为与社会冲突”、“信仰、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和“理论与方法”。全书以此分为八章,每章收文八至十一篇,各自以不同角度展现上述主题的不同面向,提供重要范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文化与文明

 

本章引言

 

本章还可命名为“从氏族到帝国,再到民主国家”,或者被称为“从奴隶到农民阶层,再到资本主义”。默多克曾经鉴别出三百多种文明,因此,要在寥寥数篇文章中呈现所有的文明并不现实。很遗憾,本章不得不舍弃关于某些伟大文明的研究,尤其是埃及文明、拜占庭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美洲文明。但是,我们将聚焦于西方文明和某些重大问题,这也是自马克思和韦伯以来历史学家们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什么?它是如何在西欧被创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指明它的主要特性,即资本主义合理的劳动组织,我们还收集了几篇有关其他文明模式中家族社会的文章,分别涉及古代奴隶制、中国古代帝国和农民社会等方面。

本章伊始是两篇关于涂尔干所说的基本社会或者说家族社会的选文。这两篇选文都以家族为主要结构。选文1是关于马达加斯加的塔纳拉人,他们从必须周期性迁移的火烧地耕种文化,转向了更稳定的、以水稻耕种为基础的初级农民社会。与这种根本性转型的案例相对照,选文2的研究对象土布人则是提贝斯提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似乎不受时间的影响,没有改变,仍然保留了种姓、氏族、家族、范围狭小的家庭群体和粗野的个体主义。在这些土布人当中,权力几乎完全不存在。前一篇关于塔纳拉人的研究是由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拉尔夫·林顿完成;而后一篇关于土布人的分析则源自法国一位骆驼骑兵军官的研究成果。这位法国军官在撒哈拉地区度过了自己的主要职业生涯。读者还可以在后面的章节里阅读到其他与众不同的家族社会,例如对努尔人和对中国纳人亲属关系的分析等。

古罗马帝国的覆灭曾经是18世纪所有伟大思想家思考和研究的对象,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也生活在衰落的社会之中。孟德斯鸠试图在罗马人的道德沦丧中寻找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相反,马克斯·韦伯(选文3)从古代奴隶制的消亡和稳定,以及在经过重新调适的新型奴隶制之诞生中,找到了古罗马帝国衰落的内在原因。这种新型奴隶制已经预示中世纪农奴(即个人份地所有者)的诞生。在后面的章节中,菲斯泰尔·德·库朗日还展现了古罗马文明的其他两个方面——家庭和个人所有制。另外,在下一章,我们还可以了解美国的奴隶制,它存在于民主制度和正在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商业经济之中。

选文4主要研究古代中国的帝国制度。它历经几千年,却没有改变自己官僚体制的结构。尽管有些学者持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得承认,这种官僚体制无法与西方封建制度或现代官僚制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官员依靠自己管理的农民阶层而生活,他们并没有形成英国式的绅士阶层,也没有形成法国式的行政制度。

西方社会源自西方的封建制度。马克·布洛赫(选文5)最终把这种封建制度模式化。在研究社会关系的第四章中,我们还将阅读有关当代新型庇护关系的内容。领主和农民的关系为经济生活提供了保障,农民在适应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绝对君权和共和政体的同时,以封建主义的方式继续生存下来。选文6解释了农民适应不同形式整体社会的能力,就像在后一章中马克思分析19世纪法国的情况一样。

选文7是基础性的。马克斯·韦伯在该文中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理想类型及其两个重要支柱:利润和劳动组织。今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思考后工业、后福特时代、后现代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解体问题。但是,单纯地为了展现不同观点而提供纷繁杂乱的各类文章,这种做法并非正确。

最后,本章以一篇研究日本的文章(选文8)作为结束,因为日本是唯一从19世纪末就成功跻身于西方阵营的亚洲国家。众所周知,马克·布洛赫曾认为,这一成功是因为日本的封建制度与西欧的封建制度更加接近。

 

 

塔纳拉人是怎么变成农民的?

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

塔纳拉人(les Tanala)是马达加斯加西部地区的山地部落。两百多年前,他们生存的经济基础是旱稻耕作文化,即通过火烧地的方法耕种。这种方法能够确保用火烧地后的第一年里获得好收成。随后的五六年中,在同一块地上的收获尚可接受。可是,再往后至多二十到二十五年里,人们就必须放弃这块地,直到这里又重新长出茂密的灌木丛。既然通过火烧开垦出来的新田地能够带来最好的收成,那么塔纳拉人惯用的方法就是把能满足村寨耕作需要的、离村中心又不是很远的灌木林开垦完毕,然后把村寨迁移到新的定居点,周而复始。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出现,只有作为整体的村寨才掌握一块可以满足不断迁移需要的土地。在森林里的劳动所获,例如在该领土上打猎得来的猎物属于打猎者,而人们在灌木林开垦出的田地上所获得的收成则属于大家庭。当然,人们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有待开垦的土地。村子里的老人把待开垦之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然后每个大家庭各分一块,人们把这种做法视为传统。根据这一传统,家庭成员共同开垦土地,直到开垦出来的田地能够满足整个家庭的需要为止。如果其中某个家庭某年的收成不好,那么来年这个家庭将得到更多的照顾。这样的话,在各个大家庭之间就不易产生明显的经济不平等。用来出售剩余劳动成果的市场并不存在,所以人们不会试图开垦更多不需要的土地。而且,收成由大家庭的家长来分配,每个小家庭都能收到满足自己需要的那一份。

塔纳拉人从贝希略人(les Betsiléos)那里学会了水稻耕作。这种耕作方式首先出现在塔纳拉人领土北部边境的氏族当中。刚开始,灌溉耕作只是作为旱稻耕作的辅助而已,而且适用于山谷里的湿地地区。似乎从一开始,这种劳动方式就是通过小家庭而非大家庭来完成的。灌溉耕作的工作量比较小,不需要整个群体的相互协作。后来,又出现了梯田耕作,这也是从邻里部落那里学来的。但是,在塔纳拉人接受这种改良的耕作方式时,小家庭耕作的模式早已深入人心。于是,大家庭很少修建梯田,也就不会参与劳动收成的分配。

甚至在引入水稻耕作方式之前,塔纳拉人就已经拥有一些健全的个人所有制模式。而且,与这些模式相结合的还有家庭短期拥有土地权的概念,即家庭可以短时期内提高自己的收成。于是,这些模式也就得以催生出土地个人所有制以及小家庭对自己开垦耕种的田地享有专有权的观念。水田可以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提高收成,而且在换季间隙还需要维护,因此,这些田地一直处于使用中,也就无须返还给村寨进行再次分配。可灌溉耕种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土壤、用于灌溉的水源,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等),那些一开始既无精力也无远见去寻找耕地的小家庭最终陷入无水田可种的境地。不知不觉地,在这个之前没有阶层划分的社会内部最终也形成了地主阶层。而且大家庭的组织形式也相应地衰退下去,因为对大家庭的忠诚是建立在成员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长期协作基础上。与此相对,如果小家庭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也可以耕耘自己的灌溉田,那么该家庭就自然不愿意和没有参与耕作的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开始,土地个人所有制的出现并没有严重影响那些没有水田的人,因为这些人仍然可以通过旱稻耕作来开垦无法灌溉的土地。但是,当村寨周边的土地越来越贫乏时,没有水田的小家庭就不得不去越来越远的地方寻找灌木丛。通常,那些田地是如此遥远,以致一天内无法往返,于是这些没有水田的小家庭就在新田地周围修建房舍。去遥远的田地耕作也就逐渐成为小家庭自己的工作,而不再是大家庭的事务。也许,当这一体系建立起来后,大家庭合作模式的消亡也就提前到来;大家庭也可能不愿意让许多人远离村寨去冒险,以避免敌人分隔攻击一小队村民。

当村寨分裂成需要迁移的贫困家庭和不愿放弃资产的土地所有者两个群体后,深深扎根于村寨的迁移惯例又将何去何从呢?导致的结果就只能是基于大家庭上的体系不断崩溃。也许,以前也有村寨分裂形成新的单位,但是,这种分裂一直以大家庭的形式产生。至多不过是同一支系的三四个小家庭在各自领头人的带领下离开原来的群体,去新的村寨里建立支系。因此,当村寨分裂之时,离开的人并非土地的所有者,迁移的群体不过由分裂后的不同支系组成罢了。在新的地方,同样的进程重复发生,直到某个村寨周围率先布满了同根同源的其他村寨,而村寨的成员又因为遍布四周的水田而留下来不再迁移。

定居生活的发展和大家庭的分解还带来了其他的后果。从社会层面上看,流动的村寨是自主的、实行 内婚制的单位,而定居村寨往往并非如此。大家庭维系着自己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即对共同祖先的崇拜。甚至大家庭失去自己的重要功能,而构成它的小家庭又相互分离后,这一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也依然如此。在举行某些仪式的场合下,定居在不同村寨里的家庭成员还是可以聚集起来。这种来往可以打破村寨与世隔绝的古老模式。族内通婚变得逐渐流行起来,尤其是在梅纳贝(Menabe)分支的氏族里。这些氏族往往限制不同村寨间的族内通婚,而实行交表婚模式。因此,最初的独立村寨模式就逐渐转变为部落模式。

这些新情况还对战争的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流动村寨的防御工事只是一条简单的壕沟和一道栅栏。人们没有兴趣在不久之后将被放弃的地方大费周章。通过突袭的方式,一小队敌军就足以攻占这样的村寨,夺走大量的牲口和年轻漂亮的女人,并把群体赶出被兼并的领土。因此,每当某个村寨觉得自己人口过剩时,就会去兼并其他的土地。于是,当人们长期定居于某个地方后,他们就把防御工事修得非常牢固。东部的一些村寨最先掌握水稻灌溉耕作技术,定居的时间也最久。当欧洲人来到这里的时候,甚至连配备火炮的军队都很难攻克这些村寨。它们由三条圆形环绕的壕沟保护着。每条壕沟宽七米,非常深,沟壁也异常陡峭。各壕沟之间还种上仙人掌作为藩篱。这种防御工事很可能是塔纳拉人定居后从贝希略人那里学来的。新出现的条件让塔纳拉人熟知并采用了这种很有必要的防御技术。

由于土著人没有攻城器械,这些异常牢固的工事反而让战争变得不可能。进攻者只能通过内奸来攻占村寨,因此,早期的大规模战争逐渐退化成小规模的抢劫袭击,而且目标是那些远离村寨的人。这个趋势在奴隶具有经济价值之后变得更为强烈。尽管阿拉伯人、欧洲人和伊梅里纳人的奴隶贩子一直都存在,他们用火枪来交换奴隶,但是这种交易的规模并不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要等到奴隶具有经济价值后,抢劫袭击才变得越来越频繁。以前,奴隶的经济价值有限。后来,人们才把奴隶与水田耕作结合起来。另外,奴隶制的发展还催生出各种勒索赎金的方法。比如后来,为了让女性奴隶和主人的关系合法化,奴隶家庭需要支付她一半的身价,这样才可以让她升级为合法的妻子。通过这种方式,村寨间一些新的关系得以建立。甚至,当村寨又分属不同的氏族时,整个部落就变得越来越统一。

这种变化的最后环节是在不到一个世纪前才发生的。在第一个时期,当群体还是流动之时,塔纳拉人的组织完全民主。村寨里某个支系的首领只是评判者和执行者。首领没有任何的授职仪式,也没有真正的权力。出了村寨,其权威也不被承认。与此相反,在东部的定居部落中,国王已经存在好几个世纪。而且这些部落正在建立封建体系以加强中央权力,甚至该权力超越了不同氏族之间长期存在的界限。公元1840年前后,塔纳拉人的一个氏族确立了自己对北部其他氏族的统治,他们声称被赋予了国王的权力,并宣布其最古老支系的世袭首领从此就是塔纳拉梅纳贝人的国王。另外还需要指出,这位国王的权力依然非常薄弱,他只是对定居氏族才拥有真正的权力,无法对那些迁移的群体发号施令。尽管在适合的政府体制被建立或者说被借鉴之前,王国就已经消失了,但是,首任国王还是创造出两个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文化要素都是从贝希略人那里借鉴而来:第一,国王给自己修建了个人陵墓,这与塔纳拉人长期建立的丧葬习俗迥异;第二,在国王死后,塔纳拉人接受了一个新的信仰,即过世之后国王的灵魂便化身为蛇。

选自拉尔夫·林顿,《人论》,子夜出版社,

1968年,第378-383页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 001 

法文版前言 / 005 

选文作者简介 / 009 


第一章 文化与文明 

本章引言 / 003 

拉尔夫·林顿 

塔纳拉人是怎么变成农民的? / 007 

让·夏贝尔 

土布人的氏族、种姓与奴隶 / 015 

马克斯·韦伯 

古罗马世界衰落的社会原因 / 025 

白乐日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 / 034 

马克·布洛赫 

作为社会类型的封建制度 / 041 

亨利·孟德拉斯 

何为农民 / 049 

马克斯·韦伯 

资本主义精神 / 055 

中根千枝 

民主是如何进入日本的 / 063 


第二章 社会结构与等级 

本章引言 / 073 

塞雷斯坦·布格勒 

何为种姓 / 075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 

美国的黑奴制 / 085 

卡尔·马克思 

阶级斗争与历史 / 097 

卡尔·马克思 

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 / 106 

格奥尔格·齐美尔 

贵族制、中产阶级与变革 / 109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 

主人与仆人 / 116 

埃德蒙·戈布罗 

障碍与等级 / 123 

大卫·洛克伍德 

中产阶级的“虚假意识” / 128 

格奥尔格·齐美尔 

时尚 / 133 


第三章 性别、亲属与家庭 

本章引言 / 139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劳动的性别分工与婚姻选择 / 142 

欧内斯廷·弗里德尔

寻食、狩猎和园地种植者的两性职责 / 148 

弗朗索瓦丝·艾莉铁 

性别之异——思想的最终极限 / 155

菲斯泰尔·德·库朗日

罗马时代的父系亲属关系 / 162 

埃文斯·普里查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